分享

临海巾山塔群|涌地千寻,何年古塔定方中。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城上双峰俯万家,振衣秋色满天涯。

潮声远带孤帆没,塔影横催白日斜。

近海楼台余宿雾,寒山村郭少黄花。

当年战垒肠堪断,残戍沿江剩暮笳。

《巾子山》 清.施闰章

临海,为台州府城所在,灵江水绕城而过,“江南长城”巍峨壮丽,人文胜迹汇聚,山水风光秀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巾山。

巾山,又名巾子山,地处古城东南,灵江北岸,毗邻紫阳古街,高百余米。明方孝孺在《巾山草堂记》中称,“小山特立,圆秀苍润,远望之如人之弁冠,人因语之曰巾山”。

相传皇华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腾入霄汉之时俯视修炼之所,临风作揖,不料头巾随风而堕,翩然直下,落到江畔化为此山。

巾山有古华胥洞和皇华阁

巾山双峰顶上各有一座古塔,称之为大小文峰塔,南宋嘉定《赤城志》中记载:“两峰如帢帻,一号帢帻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文笔摩霄,楼阁参差,成为一郡之胜。

除山顶的两座文峰塔外,巾山西麓还有两座古塔,分别是千佛塔和南山殿塔。西麓双塔与山顶双塔此起彼伏,双峰并峙,四塔同辉,遂成“巾山塔群”,为台州文物昌盛的徽记。

千佛塔与千佛井

从兴善门进入临海城,左为紫阳街,右为龙兴寺。

龙兴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初名“神龙寺”,为台州的官寺,寺院随世事浮沉,屡废屡兴,寺名也多有变易:中兴、龙兴、景德、广孝、报恩光孝、开元、天宁,都是曾用之名。

临海离天台不远,宗风所及,龙兴寺亦是天台宗重地,更是日本天台宗的源头。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天台宗初祖最澄来到临海,在龙兴寺拜见天台宗十祖道邃大师,受天台宗教法和《摩诃止观》等书抄本,并受三聚大戒。归国后,最澄创立日本天台宗。

龙兴寺历经风霜战火,现今所见建筑都是近年来复建,唯有千佛塔成为古寺的见证,也是台州现存唯一的元塔。

千佛塔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所建,因塔的外壁每级每面都嵌着模制的佛像砖,每砖一佛,总数达一千有零,故称千佛塔。

清咸丰十一年(1861)古塔遭火焚,致使原底层木结构的副阶回廊,塔内二层以上的楼板、格栅,外檐每层的平座勾栏、木构缠腰,塔顶的刹杆木、相轮铁刹等均成灰烬。如今所见塔顶是近代重建,六角攒尖,上饰金属葫芦塔剎,应非原有形制。

从龙兴寺大雄宝殿后的千佛塔院进门,可见元塔全貌。千佛塔座落在两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塔身六面七级,高近三十米,砖木混砌楼阁式,其内中空,单壁筒状结构。

塔之第一层高四米多,各面嵌有四排佛像砖,每排十一块,东面因开有塔门,故每排仅为七块。

每枚砖上模制高浮雕佛像一躯,佛像为阿弥陀佛,着双领下垂袈裟,高肉髻,后有头光,两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之上,神态安详,恰似《楞严经》中“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之状。

元代佛像造像多表现为头大身小,颈部较短,躯干挺拔,健劲有力度,莲座较低矮,呈大梯形,莲瓣多宽肥,朴素无纹。千佛塔佛像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已有不同程度的残损,第一层所见似为近年依原样新造。

第一层无腰檐与平座,唯菱角牙子叠涩三道出跳。第二层各面隐出槏柱,转角作六角倚柱,柱间连以阑额,并与地栿相连。明间西面设壸门,其余各面设佛龛,龛内砌有佛像砖八块。次间每面塔壁则嵌以佛像砖,每间三排,每排四块。上有腰檐与平座,腰檐已毁,仅存原木构件插入的残木和洞孔。平座上用石板做面,并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

二层以上各层结构相同,依次收分,只是壸门方向各层轮转,佛像砖数量也随着面积缩小而有减少。

在千佛塔西北百余米处的紫阳街南端,有一口古井曰“千佛井”。井有双栏,俗称双眼井。井壁用阴刻模烧佛像砖砌成,与千佛塔相对相合,一阴一阳,成和衷共济之势。故民间有“塔佛上天,井佛入地”,建塔在于镇水患之说,同时又含饮水思源,不忘佛恩之意。

南山殿塔

出龙兴寺,拾级而上,即到南山殿,现存殿宇为清代重建,后靠峭壁,就势而筑。大殿北有娘娘庙,前有金刚殿,殿前有塔。

此塔又称南塔,水口塔,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建,五级六面,楼阁式砖塔。

南山殿塔外形规整,基座由条石砌筑而成,二层以上每层每面辟壸门,腰檐用菱角牙子结合平砖相间叠出,檐角有起翘,目前风化损毁严重。腰檐之上以平砖一道表示平座、额枋,非常简洁。因多次受雷击,塔刹已毁,塔顶损毁严重,荒草萋萋。

巾山四塔中,此塔形制最小,也不是佛塔,相传为祭祀唐代名将张巡(民间称张元帅)而建立的。

张巡,当地的传说是临海人,在安史之乱时,奉命抵御安禄山,死守睢阳城,保障江淮免遭安史之乱涂炭。在台州,明嘉靖中叶以后,倭患惨烈,为祈求太平,百姓面江造庙,依庙建塔。一片忠心江照胆,千秋浩气塔当头”,这一旧时题写南山殿的对联,正是南山殿塔庙在人们心目中的写照。

巾山西小塔

绕过南山殿塔,继续向上,先抵西峰,峰顶为小文峰塔,亦称西塔或小塔。

塔为六边五层,砖砌实心楼阁式,高十八米,构造简洁,修长而显秀丽

二层以上中辟壸门形佛龛,龛内设石佛像。壸门两边隐出槏柱,转角作八角形倚柱,并隐出地栿和阑额。各层均有腰檐和平座,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塔顶六角攒尖,塔刹为葫芦形制。

西塔为清式文峰式,在1989年大修时,在塔内发现“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九月二日造记”铭文塔砖,遂判断此塔始建于北宋,明清时在外扩修。

巾山东大塔

从西塔下行,过古华胥洞,沿着石径盘旋而上,即到东峰顶,大文峰塔矗立于此。

此塔又称东塔或大塔,五级六面,阁楼式砖塔。底部用条石砌须弥座、塔基。底层西部开有塔门,塔门首有篆额“文笔摩霄”四字。塔内螺旋中空,内有砖石台级,可盘旋而上,顺塔梯各级开窗,可登临眺远,惜此次前来塔门紧闭,未得而入。

二层壸窗亦有额枋,之上刻有梵音、成就、宝胜、弥陀等灰塑字额。每层塔身隐出角柱、额枋、槏柱、串枋等。腰檐菱角牙子叠涩出跳。

从南宋嘉定《赤城志》可知,东塔与西塔在南宋时已有。现存东塔系清同治四年(1865)台州知府刘璈罚令当地抗税富户徐万年重建,故又称“万年塔”,但此塔二层基座仍保存南宋遗存,有捐题名石刻题记。

古人习惯在城东南临水之处建风水塔,提振文运,平镇河流。据《台州府志》,巾山两峰系临台风水钟聚之所,“形家号双廌峰”(廌为一种似山牛之独角异兽),巾山双塔因此而建,自建双塔后,“故台多父子兄弟连登甲第者”。

从城墙上可见巾山四塔同辉

一到巾山眼界宽,招提直在翠微间”,巾山虽不高大,但前绕灵江,下抱古城,地形殊胜,一山云罩,双帻烟浮,四塔同辉,登临鸟瞰,“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尽,故其胜概名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