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论到实践 | 如何将正念引入不同的行动

 彬华同学 2022-01-11
在先前那篇“我的助人行动观”中,我有提到Mindfulness-informed对我的影响。跟“创伤知情”(Trauma-informed)的组词方式一样。创伤知情指的是对创伤的意识与基本了解,并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对创伤的了解。“正念知情”是对正念的意识与基本了解,并在实践中引入正念的理念或是方法。
 
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各行各业都对正念有了更多关注,譬如商业领域的正念领导力和员工减压计划,协作者的正念修习,心理咨询师也会将正念作为自我成长的手段或是干预的一部分。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会梳理正念的脉络(context),并介绍我对将正念纳入实践的想法。因为学识和笔力有限,有错漏之处还请读者斧正。
 
 
正念的脉络
 
佛家弟子修行有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1
 
正念即四念住2,指从“身”“受”“心”“法”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也就是观察当下的身体、感受,心识,乃至于世间一切诸法(现象),明了其刹那生灭、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贪瞋痴烦恼,从苦解脱。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跟汉传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
 
而现在我们提及的正念则与汉传佛教脉络中的正念有所不同。它是日本、泰国和缅甸等地的佛教传承,还有其它宗教的冥想(meditation)实践、新纪元运动思想,再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相遇的产物。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使得正念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让正念在西方几乎成为一种心理层面的健身。
 
1980年至2012年间正念研究的数量3
 
其中卡巴金最早将正念系统地引入到了心理学的临床实践中,即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虽然译作疗法,但是能读英文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它的名字里并没有Therapy(疗法)一词。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则最早将正念引入了治疗实践中。
 
在卡巴金的定义中,正念是“刻意地、当下地、不评判地注意时时展开的经验所产生的觉察力”4
 
虽然卡巴金也会强调一些态度和承诺,他本人也认同佛教的理念,但是他推广的正念是去宗教化的。而这去宗教化的过程也使得一些正念的见解显得有些含混。在最为简化的实践中,甚至会有治疗师将正念称之为“注意的控制训练”5
 
李孟潮医生在为《心理治疗中的智慧与慈悲》一书写推荐序时便提到,“本书中所谓的'智慧’,大部分属于佛教所言的'俗智’,而非'圣智’。……同样,本书所说的'慈悲’,肯定不是佛教说的'大慈大悲’,离'慈心定、悲心定’也颇有些距离,有些地方甚至类似佛教说的'爱欲’。”6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很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脉络。这么做倒不是希望做“正本清源”的工作,我认为这样的工作可能会太过于武断地以某个根本思想作为判断的标准。但我也反对将实际上内核有所矛盾的理论或是方法用一种“折中主义”的方式整合起来。同时我也比较推崇行动者在选择自己的方法时,应当对方法背后的世界观、人观有所认同甚至觉得被感召。脉络的梳理能够帮助我们的“心脑手”相互统一。
 
 
正念的实践
 
这个小标题体现了我很喜欢中文的一个地方。“正念的实践”,实践可以是一个被修饰的名词,代表有正念性质的实践,也可以是一个动词,表示对正念的运用。有种在理念和行动之间流动的感觉。所以这个部分我也分为理念和行动两方面来讲。
 
关于理念,其实在第一部分的最后有所提及,正念的实践,首先的问题是你在什么脉络下理解正念。你对正念源流中的世界观、理念是认同的吗?或者说,有哪些部分是你接受的,哪些部分是你需要商榷甚至是拒绝的?你是要把正念视作一种修行、一种生活态度或者仅仅是一个有实效的小技术呢?
 
对于将正念纳入实践,则涉及到三个不同的层次。
 
《正念心理治疗师的必备技能》一书中,作者引入了Germer的框架,将正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角色放在了一个从内隐到外显连续体中理解。一端是“练习正念的治疗师”(Practicing Therapist),中间是“正念教育的心理治疗”(Mindfulness-Informed Psychotherapy),另一端则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治疗”(Mindfulness-Based Psychotherapy7
 
正念的角色
 
练习正念的治疗师受益于正念,能够更好地提供治疗。按照作者的说法,“我们更容易临在,集中注意觉察到每一个当下、我们自己和来访者想法及感受的变化。我们也拥有了更强的容忍力——增强对痛苦感受的容纳。”8
 
“正念教育的心理治疗”是一个蛮有趣的翻译,读中文的时候我在想原文是否是Mindfulness-Informed,结果确实如此。在这个层面,治疗师以正念带来的洞见启发自己的治疗实践。比如,我们发现贪取无厌反倒引来无尽的痛苦,希望逃避痛苦往往适得其反。有时也会基于此,为患者9提供对应的心理教育。
 
“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指的是治疗师根据患者的人格结构、痛苦水平等情况,在治疗实践中引入合适的正念技术。一开始可能是在治疗室里与患者一起练习,也可以教导患者在周中进行练习。
 
这个框架同样可以为治疗以外的实践提供参考。比如,善导最近发布了“正念及协作式领导力修炼”,在学习目标中强调了修习协作者的Being,这就是练习正念的协作者(Practicing Facilitator),而第五天上午课程的“促进赋权的正念协作”,我推测比较接近Mindfulness-Informed Facilitation,不知道是否有引入直接的正念练习。
 
所以,你可以问自己,把正念纳入实践中,是你在实践中保持着mindful,在实践中引入或者介绍与正念相关的理念,还是直接会把正念的方法在实践中使用起来呢?
 
 
修习正念
 
行文至此,发现一个缺憾,就是我的这篇文章并没有系统地介绍正念,对于一些不了解正念的伙伴来说不免有些没有实感。所以在最后附上一些我接触过的拓展资源,让感兴趣的伙伴能够进一步了解。
 
水滴正念译丛
https://book.douban.com/series/37791
前文涉及到的《正念心理治疗师的必备技能》、《心理治疗中的智慧与慈悲》都属于这套译丛,是对于心理学脉络中正念蛮不错的译介,在这里推荐大家阅读。
 
公众号“歌子心理”
歌子是我学习“助人技术”的老师,接受了藏传佛教的传承,对相关的内容有过一些介绍。
正念之歌,帮你找到内在的安定
三门禅修体验1Happy Sad
从代际创伤视角理解藏传佛教的传承加持
歌子教你正念拉屎
 
公众号“AwakenedDoing
公众号的主编Ella有禅修、内观和正念协作的经历,在公众号里分享了非暴力沟通、正念等内在转化、修行的方法。
行禅,每一步都已到达|正念迷你课程
录播课|什么是正念?
 
公众号“协作者后花园”
以善导为核心的协作者分享空间。
正念疗愈我们的生活以及每个协作者都该去读读《道德经》|对话泰国协作者Pracha
开开TOT分享会回顾|在正念中寻找自我尊重的「阴阳平衡」

公众号“正念研习”
该公众号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兴华课题组编辑的公众号,有正念科普文章、相关研究推送以及正念实验被试的招募。
什么是正念
正念撸猫指导语
慈心禅|正念练习音频
 
公众号“正念慈悲智慧”
明心工坊的公众号,对正念相关的心理治疗、佛教脉络有比较多的分享,也有相关课程的推广。
正念练习的七个态度
正念慈悲心的禅修:对心理干预的价值
入门手册 by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中心

其他书籍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新星出版社
卡巴金,《多舛的生命》,机械工业出版社
马图雅诺,《正念领导力》,机械工业出版社
内夫,杰默,《静观自我关怀》,机械工业出版社
海斯等,《正念与接受》,东方出版中心
徐钧,《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上海社会科学院
 
 
注释
 
1. “八圣道分”,维基百科,https://zh./wiki/八聖道分
2. “四念住”,维基百科,https://zh./wiki/四念住
3. Open Mind, Open Heart: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the Therapeutics of Meditation Practice in the US, Cult Med Psychiatry. 2015 Sep; 39(3): 487504., https://www.ncbi.nlm./pmc/articles/PMC4745885/
4. “關於正念”,台灣正念工坊,https://www./mindfulness
5. 《正念心理治疗师的必备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12
6. 《心理治疗中的智慧与慈悲:在临床实践中深化正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XII
7. 《正念心理治疗师的必备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2-3
Sitting Together: Essential Skills for Mindfulness-Based Psychotherapy, THE GUILFORD PRESS, p.2-3
8. 《正念心理治疗师的必备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2
9. 因为作者是心理治疗师,她原文用的基本都是patients(患者)一词,不过中译本都改译作了来访者。
 
 
作者
 
彬华,公益从业者、心理咨询师,学习社会工作、应用人类学与社区发展专业。
2019年至2020年间在伦敦接受了正念、辩证行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 Commitment Therapy)和慈悲聚焦疗法(Compassion Focus Therapy)共60个小时的训练,并在今年线上参加了慈悲聚焦疗法创始人Paul Gilbert的进阶临床技能工作坊。
近三年开始练习正念与自我慈悲,并在个体咨询和小组中引入正念的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