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政涛:为这个时代的教育留下高质量的思想成果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1-11

图片(作者李政涛,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我们时代的教育,是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标杆的教育。高质量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高质量和教育理论的高质量之间的珠联璧合、交互辉映,才是一个完整的高质量教育的“体系”,这是高质量教育之“体系”的真谛之一。 

这意味着 ,“知行合一,理实共生”既是创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也是基本思路,其要义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思想与方法的交汇融通。通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走出的新道路,注定是教育理论思想与实践方法的高质量融会之路。 

驻足其上,身处其中的我们,如果要明晰并承担自身的时代使命与责任,需要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为之贡献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为这个时代的教育所作出的努力,能否留存,以及留存多久? 

这表明,面对新时代,尤其需要强化教育人的贡献意识、贡献自觉。每个人都有所经历的时代,也终将从所处的时代离开,只有带着属于自我的贡献离开,才可能对自己的时代问心无愧。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谓日新月异、精彩纷呈,但相对而言,理论思想的发展跟不上实践变革的脚步,因此,当前亟需作出的是理论贡献,亟须创生更多对接高质量教育,能够适应、服务和引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教育理论思想,用高质量的教育理论思想来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实践。 

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理论思想成果?

一是满足实践需要的理论思想。教育实践的需要,根本是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通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路途中,“如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如何破五唯”,以及“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如何保证课后托管服务的质量”等各种新老问题,不仅需要以教育理论的方式“发现”“解释”和“论证”,更需要去“解决”,提出只有依据教育理论思想才能生成的“解决方案”。即使不能提供直接的对策,至少可以在思路和方向上给予解决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留下思想的烙印,创生理论的成果。 

二是提供历史传统的理论思想。读史让人明鉴和通透,既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能把当前经验放在历史脉络的坐标中,明晰其发展与突破的可能性。通过主动成为对某些教育传统的阐明者、梳理者和连接者,高质量的教育理论思想可以为高质量教育实践奠定历史文化的根基,助力身处当下的教育实践者养成尊重、遵循和研究教育传统的习惯,形成“化老传统为新传统”的能力。

三是把握前沿趋势的理论思想。赋予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历史传统的根基,是“不忘本来”;把握教育改革的前沿,预测未来教育的趋势,则是“面向未来”。高质量教育理论思想,需要把最前沿的思想与方法,带到实践中去,让教育实践者习惯于了解前沿、进入前沿、站在前沿,形成强烈的前沿自信和前沿自觉,同时,还要展开预测,对教育实现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且精准的筹划和判断。

四是抓住基本问题的理论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会有新时代才有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地涌现,促使我们这些时代之人去解决时代之问题。然而,总是有一些问题是属于不同时代的共有问题,如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自然、教育与技术等,这些都是最基本、最基础的问题,也是最朴素的问题,它们都是重大的教育问题,因此才能贯穿所有的时代,让各时代的全体教育人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索实践,对这些普遍性的基本问题,作出最前沿、最具有时代性的思考,这说明,越是最朴素、最基本的问题,越是能够贯通古今、纵横时代的问题,也是每个时代的教育人最需要为之作出时代贡献,留下时代遗产的问题。

五是走向跨界融合的理论思想。无论是高质量教育,还是教育本身,都是极其复杂的大问题,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学科、理论和流派,可以独立承担解决如此复杂问题的重任,唯有通过跨国界、跨学科、跨理论的合作研究才能达成,通过跨越国界、跨越不同学科的视角、眼光和方法,用某一国家、某一学科、某一理论的“所见”“所能”来弥补另一个国家、学科、理论的“所不见”和“所不能”。

如上教育理论所具有的“思想品质的高质量”,是这个时代的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思想方向,它蕴含着一种期待和盼望:通过高密度、高强度和高质量的持续思考,来牧养教育的心智,存蓄思想的能量,凝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教育实践的创造精华,成为我们可以留存给后续时代的思想传统和历史遗产。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