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军:吃好了,才有兴趣和这个世界较量

 碎嘟嘟王建军 2022-01-12

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条件并不够好,尤其是吃饭,更加简陋。

记得高一时,班里有生活委员,主要协调管理全班同学的吃饭问题。那时,每个班里都有一张生活值日表。轮到谁值日,就承担全班同学的打饭、分饭的工作。至于订饭,那是每周一开始就订好了的。订饭这项工作,其实并不太难,大家一般把每天吃多少馒头给生活委员报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打饭、分饭并不容易。

三十多个人的稀饭,差不多满满一桶。六七十个馒头,也要不大不小一簸箩。把饭从食堂领出来并不太难,难的是如何分。因为无论在哪里,总有几个爱贪小便宜的人。在他们眼里,一个筐里的馒头也有好坏之分,左挑右捡,必要找到称心满意的那一个。于是,校园里经常上演“抢饭大战”。

一下课,同学们无不脚步匆匆。特殊的那些个两眼直勾勾向前,只恨脚下不生风。值日生甫一露面,扑上前抓起两个相对完整的馒头就走。有的班里还有点规矩,划定一条线,规定不过线不许抢。可只要一过线,小小的簸箩上空尽是黑脑袋,外圈则是撅起的大屁股,一旁就是那些可怜的女生,眼巴巴看着别人抢。到最后,总会有一两个眼中含泪的老实孩子,无奈地拿走属于自己的那两个黑乎乎的面团子。

在一个贫穷的年代里,吃饱是最重要的,所以吃的能力很重要。抢完饭,三五个同学就围成一圈,蹲在地上,每人手里端着一个搪瓷缸子,吸吸溜溜地喝粥,咬一口馒头,吃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吃完了,拿凉水涮一下缸子,随手往地上一泼,久而久之,污垢遍地,苍蝇纷飞。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学校里上演着。

但,我们班很好。经过几次纷争之后,班里的生活委员开始制定班规。第一,让女生先拿;第二,稀饭必须分好后再领走。简单的两项规定,让班里的吃饭秩序井然。现在回想起来,吃饭这事还真不是小事。如果任由事态无序发展下去,一来会造成更大的矛盾,二来形不成好的班风,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

吃不好,是条件决定的;吃相不好,则关乎教育。

无论吃什么,吃饱肚子是第一位的。至于吃出身心健康,理解饮食的重要和快乐,在那时是无法想象的。后来,当大家熟悉了,我们才在食物之上,想到了文明。比如男生应该尊重女生,分饭应该公平。这个时候我们能窥见的就不仅仅是人的食欲,更是加诸在人身上的那些东西。

这应该称之为“教育”。在吃饭中,我们知道了节俭,懂得了尊重,知道了哪些行为是可鄙的,学会了自我管理。当然,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们还看清了谁最无私,谁更厚道朴实。

到高一下半学期,学校餐厅投入使用,我们能在餐厅里吃饭了。十几个人围张桌子,虽然还是站着,但能边吃边说,感觉竟然不一样了。如果能坐下来,细嚼慢咽,是不是更好呢?

再到后来,我考上师范,成了一名老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各地仍然很穷。看着学生在食堂打饭,在教室吃饭,或是自己带干粮,我就想到自己,想到教育。

再后来,学校条件逐渐好起来。有了食堂餐厅,但教育却并未跟上。

餐厅内,有工人会提前把饭菜盛好,摆上。孩子们来到餐厅里,只需要把饭菜放到嘴里就行。吃完了,不过是将剩菜倒入垃圾桶,将餐盘放到指定位置就可以,这样责任心就少了;食堂每周按照固定的菜单做菜,并不能照顾到每个人的喜好,遇到合乎口味的多吃两口,否则就少吃一点,这样浪费就多了;一顿饭不凉不热,用餐时间不过几分钟,这样吃饭的快乐就少了;为了加强监督,班主任还加强了盯靠,这样师生间的矛盾就多了——我们的孩子做一点点事情就好像是家长老师求着他们做,我们管得很宽,可学生理解得很窄。

如果连吃都枯燥无味,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啊。舌尖上的问题,真应该是教育最该重视的问题。

据说,在我们的近邻日本,他们也讲究“五育并举”。他的五育是指食育、体育、知育、德育和才育,而食育是五育之首。在他们的中小学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课程——家务。这个课程在小学叫做家庭课,初中叫做技术家庭课。家务在日本的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他们有一个说法,家务是国家的起点。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中国先贤推崇“齐家治国”。可现在我们竟把最基本的教育放弃了,连饭都吃不好,还有力气和兴趣跟这个世界较量一番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