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疑惑:用嘴巴说话,尤其是说方言的时候,完全知道说出口的字是啥意思,但是如果要动笔把它写下来,大脑里却一片空白,比如: “xing”鼻涕的“xing”怎么写? 那只猫好可爱好想去“rua”的“rua”到底有这个字吗? 明明“锅溢出来了”的“溢”读音是“yi”,那“锅yu出来”的“yu”是个啥字? 方言里的汉字 不止说普通话的时候有些字不会写,说方言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更常见了——很多人都思索过,自家方言里,普通话中完全没有的词语,在字典中到底有没有确切对应的字。 先来个初级难度:重庆,四川同学请听题:拿个盖盖来kang到起的“kang”怎么写? 中级难度:东北的同学请听题:今天看我把他忽悠nié了,“忽悠nié了”的nié字是哪个字? 最后是高级难度:山东山西附近的同学请听题: 昨天把长pú的馒头,tēng tēng吃了,后来都yuě出来了。请问拼音处的三个字分别是哪三个字? 好的,我知道你可能一脸懵,先来瞅瞅答案: 第一题:是“㝩”,读作kang,意思是遮住。 第二题:苶,注意,不是茶叶的“茶”,也不是如火如荼的“荼”。它读作:nié。释义为疲倦,精神不振,痴呆,文言文中较常见。浙江和陕西部分地区也有这种说法。 第三题:pú:醭:本义:酒液等表面的霉变层。亦泛指东西受潮所生的霉斑;tēng:熥:释义为烘烤或把凉了的熟食再加热。安徽、河北、河南、山东及甘肃地区都会说;yuě:哕,意思为恶心,干呕。 啥才是“普通话” 看过上面的例子之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有个大胆的想法,其实我家里说的方言——都是普通话吧?? 别别别,虽然字是那个字没错,但是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最大差异其实是读音而不是字本身。到底为啥,普通话和方言有了那么大差异呢? 首先明确一点:中国各地的汉语方言该是同源的,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出现了读音和词汇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让很多说方言的人感到不适:总感觉普通话不如自家方言好用,明明自家方言那么多词儿,普通话怎么就没有呢? 看了上边那些字,大家也就明白了——原来不是自家方言的词儿普通话里没有,而是自家方言中的所谓“土话”是早年流传的口音和汉字,那些汉字在一些地区被淘汰,却在另一些地区被长久保留下来变成了“方言。” “方言”简直是宝藏,比如“擤鼻涕”的“擤”字,左边是手,右边是鼻子,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有“rua猫”的“挼”,“yu出来”的“鬻”,在这些字的形体中,我们好像能够真切感受到汉字的演变和留存。 《英语大辞典》作者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因为我们中国地域广阔,每个民族,地域之间才有了不同的语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有了不同的文化。普通话和方言其实不冲突,就像很多身在外地的异乡人,平时说多了普通话,在只要回到家里的那一刻,“乡音无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