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味花椒十大功效——试论花椒的功用

 程光戎 2022-01-14


第 2054 期

图片

作者 / 聂晶 杨进超 丁舸 江西中医学院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图片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青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中华本草》)。其最早记载于《本经》:“秦椒,主风邪,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蜀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花椒是临床常用药物,功效甚广,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现将其功用阐述如下。

1 补火助阳

花椒辛温、气厚、纯阳,辛能助阳以散寒,温能补火以助阳,“气厚则发热”(《药性论》)。《日华子》曰:“花椒,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本草纲目》亦云:“其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由此,其善补命门之火,以助阳消阴之功可见一斑。临床上常与补火助阳的附子、干姜相须为用,以增强温阳补肾之功,用于治疗肾阳虚弱、命门火衰证。如《太平圣惠方》第九十八卷之椒红丸,方中花椒与附子、干姜相须为用以补火助阳,温肾散寒,治疗下焦虚寒、脐腹冷痛、小便滑数等症。又如《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四卷之椒红丸,方中花椒与附子、巴戟天配伍为用,温肾助阳、强筋健骨,主治风湿积冷腰痛,行立无力,小便滑数。

2 引火归元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之极,则壅遏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则既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阴气壅盛于内的症状,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花椒辛温,性辛烈香散,能下行,故可引浮越之虚火归藏于肾。《本草从新》明确提出:“花椒,能下行,导火归元。”李时珍曰:“许叔微云,大凡肾气上逆,须以川椒引之归经则安。”倪朱谟《本草汇言》亦云:“其气馨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热下达不致上冲。凡病肾气上逆,须以蜀椒引之归经则安。芳草之中,皆不及椒。”如《和剂局方》卷五之椒附丸,方中花椒与五味子同用,引浮越之虚火归藏于肾,主治:“下经不足,内挟积冷,妇人血海冷,冷痢,四肢倦怠,面色黧黑,腰膝酸软,口唇干燥等证。”

3 温中止泻

花椒辛温,入脾胃经,辛可散寒祛邪,温可助阳祛寒,故可温阳健脾,用于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正如《本草纲目》所云:“花椒,止泄泻。”《医学入门·本草》亦云:“治水泻”。临床常与温中、化湿药同用。如《医略六书》卷二十五之椒朴丸,与干姜、小茴香、茯苓、厚朴同用,温中散寒,除湿止泻,主治伤冷腹痛、泄泻、脉紧者。又如《魏氏家藏方》卷五之椒朴丸,与黑附子、生姜、厚朴同用,治疗脾胃虚寒,不思饮食,泄泻无时等。现代研究亦证明:“花椒所具有几种双向调节作用与治疗脾胃虚寒证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而花椒所具有的解痉、止泻镇痛作用,对脾胃虚寒证患者的腹泻腹痛等症状的缓解无疑是有效的。”

4 散寒止痛

图片

图片

图片

5 杀虫止痒

图片

图片

6 安蛔止痛

图片

图片

图片

7 解表散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