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

 爱雅阁 2022-01-14

图片
唐 吴道子 《先师孔子行教像》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春秋时就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之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唐代韩愈的《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
【夫子】
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后来用“夫子”尊称教师。《论语
·子张》载:“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师长】 
《周礼·地官》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师长即先生长者,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
“师傅”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故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师保】
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师资】
先秦至汉代都有这个称谓。《毂粱传 僖公三十二年》记载:"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宗师】
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经师】
汉代称儒学学官为"经师",后指传授儒家经典的教师。《汉书·平帝纪》载:“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女师】
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老师】
宋代开始有这个称谓,当时为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元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子惊老师。"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
【教授】
宋代以"教授"为教师的称谓,王国维曾考证:宋制,诸路、州、军所立学校置教授,用经术行义教导诸生,并掌课试之事。各王府也置教授之职,为教授名官之始。
【教习】
明代翰林院学官兼教师。当时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命学士一人任教成为教师。清代沿用此制。清末兴办学堂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
【教谕】
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助教】
 
西晋在国子学校置"助授",协助国子博士传授经学。后来多有在国学中设助教者,近代成为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称。
【讲郎】
 
东汉称太学教师为"讲郎"。《后汉书 儒林转》记载:"又诏高才生授《古文尚书》、《毛诗》、《毂粱》、《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攫高弟为讲郎。"
【讲席】
本指学者讲学或高僧讲经的席位,后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讲师】
指对学生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学官。
【博士】
战国时期,称国学教师为"博士",《史记 循吏列传》记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朝时称太学教师为"博士"。秦、汉相承,唐宋时期有了专科学校,所以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的称谓,明、清时也有国子博士。
【学博】
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载:“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山长】
出于《荆相近事》,是历代文人对隐于山间的老师的称谓。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称其为"山长",从此成为老师的一种尊称。到元代,各个路、州、府都设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旧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直到科举废止,书院改叫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西席】
也称“西宾”,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先生】
先秦时代对教师的称谓。“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礼记 曲礼》记载:"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后世对塾师也称先生。
【函丈】
原指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书函中常用作对师长的敬称,语同“讲席”。《礼记·曲礼上》中载:“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
【祭酒】
在古代本是祭祀或宴会的一种荣誉称谓,汉武帝设五经博士,首席称“博士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于是“祭酒”就成为官学中教师的称谓。西晋改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隋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者。
【司业】
古代主管音乐的官名,兼教公卿大夫等贵族子弟,故后世用作教师称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隋朝始设国子监“司业”,协助祭酒掌管儒学训导之事,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副校长。
学官
汉代称太学教师为"学官",也称"校官",是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史记 儒林传序》记载:"公孙弘为学官。"
【学正】
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教师。其职务是协助博士教学,并做训导工作。元代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生员。
学录:学录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基层官员编制之一,配置于国子监等官学机构,而从事业务则相当于老师或学校行政人员。
【门馆先生】 
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
【门客】
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另一个称谓。
【焦职】
原为周礼小宰六职之一,掌管教导之事,清代沿用为教师的称谓。
【监学】
清末在中等以上学堂设立的学官。也称学监。主管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居和日常行为。
【训导】
学官名。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导生员之责,而教授,学正,教谕之副手皆称训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