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书教授总结痰瘤之病因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能输布运行,聚而为痰,痰随气行,窜于皮下,则成痰核;窜于五脏,痰阻隧道,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形结节癌肿,日久则发生疼痛。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痰瘤效方-二陈消瘰汤。 【组成】 半夏12g,茯苓30g,陈皮10g,甘草6g,玄参10g,浙贝母20g,牡蛎30g,白芥子10g 【方解】 本方由二陈汤及消瘰丸化裁得之。二陈汤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乃化痰之祖剂。消瘰丸见于《医学心悟》所载,由玄参、贝母、牡蛎组成。《药性赋》载玄参具有“散瘿瘤瘰疬"之功,《体草纲目》云牡蛎具有“消癥瘕积块,瘿疾结核”之效;甄权云贝母有“治项下瘿瘤疾”之力。此二方一个可以化痰,一个可以软坚消瘤,故组成二陈消瘰汤,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痰核、淋巴结肿大、内脏肿瘤等症皆有良效。 加减方法: 1、气虚者,重用参芪以补肺、脾、肾三脏之气,气行则血行,气化则痰消。 2、瘀血重者,可加当归、丹参、乳香、没药。 3、痰核瘀滞较重者,可加炮山甲、地龙、全虫、制马钱子以通络化瘀。 4、阳虚者,加鹿角片。 5、肿块坚硬者,加四味软坚汤及三棱、莪术、海藻、昆布。 【临证心悟】 痰瘤之证,其病机在于,肺、脾、肾亏虚为本,津液停留,外感六淫之邪与津液互结而形成热痰、寒痰之候。痰阻经隧,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形成结节肿块。 《临证备要》云:“腋下结核如卵,皮质不变,多因肝气痰浊,凝滞而成,俗称痰核。” 痰瘤之病因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能输布运行,聚而为痰,痰随气行,窜于皮下,则成痰核;窜于五脏,痰阻髓道,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形成结节癌肿,日久则发生疼痛。徐书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痰瘤效方-二陈瘰凛汤。 余临床中虽多以消瘰丸治阴虚火旺之证,然凡阳虚者,可配伍附子、鹿角片,或合阳和汤,寒热同用,其功效更佳。 【验案集粹】 吴某,女,67岁,2017年8月21日初诊。 现病史:发现颈部两侧多发性淋巴结肿大,左侧颈部有一枚如鸡蛋大,右侧颈部有三枚如葡萄大小,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就诊于无锡第一人民医院,考虑为淋巴瘤可能,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遂求治于中医。 刻下: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干口苦,大便黏腻不爽,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弦细滑。 辨证:少阳夹痰。 治法:和解少阳,清气化痰。 方药:二陈消瘰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9g,党参10g,半夏12g,甘草6g,牡蛎30g,茯苓30g,陈皮10g,玄参10g,浙贝母20g,牡蛎30g,白芥子10g,龙胆草10g,天花粉10g,夏枯草15g,蒲公英20g,14剂。 二诊:药后颈部淋巴结变软,腋窝淋巴结消失,轻微口干,口苦消失,上方加三棱10g,莪术10g,海藻30g,昆布30g,14剂后以此方随证加减全蝎、蜈蚣、山慈菇、猫爪草等。 三月后随访得知,双侧颈部淋巴结消失,至今无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