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敦桢

 臣丰 2022-01-14

图片

行走在建筑之间,发现生活内外之美

 ● 建筑小师  

ID:jzxslbest

分享全球顶级的设计思维及设计态度




 刘敦桢 
1897.9.19-1968.5.10
图片

谨以此浅文,向前辈致敬

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中,有公认的中国建筑四杰」:梁思成、杨廷宝、童寯、刘敦桢。这些建筑学大师,才华横溢,学贯中西,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先河,推动了中国建筑史发展,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敦桢曾创办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建筑师事务所。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在对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以及对我国传统民居和园林的系统研究方面,都为这一学科奠定了主要基础。又曾多次组织并主持了全国性的建筑史编纂工作,出版了《苏州古典园林》等颇有影响的专著。

图片

中国近现代建筑四杰


学问才是安身处

/

刘敦桢
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建筑教育家
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和泰斗
01
学问才是安身处,非凡的一生

刘敦桢,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一个清代官宦家庭。1913年刘敦桢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6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科,次年转入建筑科,1921年获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刻苦学习,还积极锻炼身体,既是学业中的突出优等生,又是游泳、足球和田径运动中的健将。

图片

刘敦桢先生早年留学照(摄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网络

日本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重视和着意保护,也给予刘敦桢许多启示和反思,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国内在这方面努力的不足,并更加坚定了日后从事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志愿和决心。

1922年,刘敦桢回国任上海绢丝纺织公司建筑师,并与柳士英等组建了第一所中国人经营的华海建筑师事务所」,但由于当时上海的建筑设计业务遭到殖民主义者的垄断,因此刘敦桢等人只能接到一些普通的商店、住宅设计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敦桢意识到培养自己国家建筑人才的迫切性。

1923年,在苏工专首任校长刘勋麟、代校长邓邦逖等有识之士的支持下,柳士英、刘敦桢、朱士圭等人共同策划创办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的建筑科建筑科创办之初,没有任何借鉴,完全是白手起家,刘敦桢不得不频繁奔波于上海、苏州两地,亲自调研,购买资料和设备,制定培养目标、学制、课程,并编写教材。在刘敦桢的努力下,我国的第一个建筑科终于初具规模,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发展中的里程碑,为国家培养了首批建筑工程方面的人才。

图片1923年苏工专改归省办,定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 © 苏州教育博物馆

1925年,刘敦桢任湖南大学土木系讲师;1927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并入国立中央大学。不久,刘敦桢等人随校并转,创建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标志着建筑学这一门学科在我国正式成立。

图片

中央大学师生合影,前排右四为刘敦桢(1931年)©《刘敦桢全集(第十卷)》p240

1930年,刘敦桢受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在北京成立中国营造学社,聘请梁思成担任法式部主任,并诚邀刘敦桢担任文献部主任当时,刘敦桢不但在国立中央大学执教,而且在建筑事务所兼职,收入还算丰厚。但要想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必须全力以赴,舍弃这一切。最终,刘敦桢与家人商量后,毅然辞去国立中央大学的工作,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专门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

图片刘敦桢(左二)与朱启钤、梁思成等人修缮北京天坛

刘敦桢在注重文献考证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古建筑实物调查的重要性,与梁思成先生共同创立了古建筑实物调查与文献研究并重的二重证据法的建筑史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改变了过去国内史界研究中国古建筑单纯依靠在案头考证文献的片面方法。刘敦桢亲自带领青年助手, 或分散, 或集中, 前往各地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测量、绘图、摄影等科学技术手段, 详细记录了被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及其重要数据。返回后再进行全面整理, 绘出正式图纸, 并通过已知实例与文献、历史资料, 进行比较、分析和论证, 最后写出调研报告。

图片

1936年夏刘敦桢考察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臧禅师墓塔©《刘敦桢全集(第十卷)》p245

图片

营造学社在去云冈的路上(左起:莫宗江、林徽因、刘敦桢)©网络
图片
1939年,梁思成与刘敦桢在测绘四川雅安高颐阙©网络

他在1933-1937年间在华北六省进行大量科研调查,共写出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等35篇,约65万字;与其他学者合撰论文7篇,30万字。刘敦桢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他研究了我国古代官式建筑(宫殿、坛庙、寺观......等)和“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抗日战争期间,刘敦桢对云南、四川、西康等地古建筑的调查,填补了我国建筑史上一大空白。

图片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 © 网络图片刘敦桢手稿,营造法原跋,完成于1943年7月©《刘敦桢全集(第十卷)》p233

1936年,刘敦桢等人来到苏州,调研勘测玄妙观大殿、虎丘二山门、报恩寺塔等建筑。在此期间,他意识到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拙政园、怡园、狮子林、环秀山庄、留园等进行了勘察,并撰写了《苏州古建筑调查记》一文。这是关于苏州古建筑的最早的系统性勘察报告。不过,当时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重点并不在此,外加各种限制,导致刘敦桢在苏州典园林这一领域,没能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图片

鸟瞰苏州城里的拙政园©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1943-1949年,刘敦桢于重庆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这一时期还有许多其他著名建筑师应约而来,其中就有童寯杨廷宝,中央大学建筑系一时人才荟集、蒸蒸日上,这就是中央大学建筑系沙坪坝黄金时期1949年,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

1950年,刘敦桢参加了南京市和江苏省的文管会工作,对南京城内外的古建筑和古墓葬,进行多次调查,写出了修整或保护计划。1951年,当选南京市人大代表。

图片
朱偰、刘敦桢、曾昭燏等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文件一批

1952年,南京大学工学院独立组建南京工学院,刘敦桢调任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南京工学院合办中国建筑研究室主任(该研究室的名称与隶属关系后屡经变更,并最终定名为:建筑工程部 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 南京分室,刘敦桢任研究室副主任兼南京分室主任 )。

1952年,刘敦桢开始了对国内传统民居的调查和研究。1954年,刘敦桢当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任命为一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担任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此外,刘敦桢还担任全国和省、市建筑学会的理事、理事长等职。

1956年,刘敦桢发表了专著《中国住宅概论》,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对这一领域全面开展研究的热潮。刘敦桢对北京四合院和江南住宅尤其表示赞叹,认为北京四合院是“旧时甚为理想之居所”。关于江南住宅,他表示:“江南住宅的浮雕,其所示内容有山川、植被、建筑、人物、禽兽及几何纹样,或表现历史故事、或征兆喜庆吉祥,甚为丰富多彩”。后来,又开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他率领助手们对苏州大、中、小典型园林、详细测绘,八、九年间绘制测绘图纸2000余张,摄影2万余幅,文字稿10万余字。此项工作因'文革'而中断,遗稿于1979年由他的助手和后人整理出版。出版后,蜚声中外,又被译成英、日文出版。他集中了建筑史学界和部分考古学界的老、中、青学术精英,主持、编写了《中国建筑简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历时7载,改稿8次,终于在1966年成书。该书至今仍是重要参考书,1988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图片

刘敦桢手绘民居图 ©《潇湘晨报》

图片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的汉长安南郊名堂辟雍复原想象图 © 网络

1957-1959年间,曾代表我国建筑界和文化界出访波兰、苏联和印度。

1968年5月10日,卒于南京,终年71岁。


02
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的开拓者

说到苏州古典园林,有一位人士不得不予以提及,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刘敦桢院士众所周知,他的巨著《苏州古典园林》,已被公认为研究苏州园林的经典著作,国内外建筑园林界都为其丰富的内容、精辟的论证、详尽精美的图片所折服。但为世人所不知晓的,是此书在写作与出版中所经历的漫长且曲折的艰难过程。刘敦桢先生虽是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但最早的涉足人是他多年的挚友——著名建筑设计师和建筑学教授童寯先生,他曾著有《江南园林志》,首开近代学人研究传统私家园林之先河。由于他将后半生的许多心血,都倾注于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遂使这一过去未曾为世人充分重视的中华瑰宝,得以重现光辉,并登上了世界文化的最高殿堂。

对于刘敦桢来说,苏州园林是他长期关注但一直没来得及研究的专题。到了1954年,刘敦桢终于有机会组织人员,对苏州城区内外的各类大大小小的园林正式进行勘测。为了深入了解园林景物在不同季节和气候下的变化,刘敦桢等人常年驻守在园中,观察着粉墙、树影、湖面在阳光和月色下的不同,以及晴阴雨雪带来的景色差异。

图片刘敦桢测绘的壶园鸟瞰图©网络

图片

刘敦桢在苏州园林中(1953年摄于苏州拙政园,吴科微摄)©《刘敦桢全集(第十卷)》p241

1956年,刘敦桢先生总结了两年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了题名为《苏州的园林》的论述,并在南京工学院举行的首次科学报告会上宣读。这项成果的发表,在我国建筑园林界又一次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注意。通过刘敦桢先生和助手们的不懈努力,至1960年完成了该项研究的初稿,并易名为《苏州古典园林》,但随着后来“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此稿因此未能杀青。

此时,刘敦桢接到了时任南京市委书记彭冲的一项任务:主持重建南京瞻园。瞻园建造于明朝初年,历经六百多年岁月变迁,虽经过两次重建,但早已花木凋零、不复原貌。刘敦桢接到重建任务后,不仅保留了瞻园原先的格局,而且适当推陈出新,亲自设计假山,使得瞻园焕然一新。主持重建瞻园,是刘敦桢对之前的古典园林研究成果的具体实践,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

图片



南京



瞻园一期总平面图


 ©网络图片

刘敦桢先生带领参加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青年教师参观南京瞻园(1965年12月29日)。自左至右:侯幼彬、乐卫忠、李百先、刘敦桢、杜顺宝、陆元鼎、马秀芝、杨道明、叶菊华 ©《刘敦桢全集(第十卷)》p243(照片上的人物由叶菊华辨识)


1979年,由刘敦桢生前的助手们及其子刘叙杰再次整理,使经由刘敦桢先生和众多参与者长期艰苦努力而最终成文的巨著《苏州古典园林》终于面世,至今仍可堪称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之作。

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现存的这些园林是我国和世界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研究这些历史遗产,给以科学的总结,对我国今后新园林的建设和发展新的园林艺术,都是很有意义的

/

《苏州古典园林》绪论

图片《苏州古典园林》1979 © 网络

图片

《苏州古典园林》目录 © 网络

结语

我国建筑学家、园林学家刘叙杰这样回忆和评价他的父亲刘敦桢先生:“父亲常讲自己的天赋不高,思维亦不若他人敏捷机智,在各方面都只算得是“中人之材”而已。要迎头赶上学界的佼佼者,只有依靠自己的加倍努力,所谓“勤能补拙”就是他一直遵循的座右铭。他平时博览群书,经常手执一卷,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假期节日,都是如此。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不但使他在发掘知识宝库中获得丰收,而且也为我们后辈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榜样。”

刘敦桢先生是我国现当代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一直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被誉为中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对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以及对我国传统民居和园林的系统研究方面,都为这一学科奠定了主要基础。刘敦桢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建筑学人才,他的助手潘谷西、齐康、郭湖生和刘先觉等人,都成为了建筑系和研究所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

参考资料:

[1].刘敦桢:一位建筑学家与江南园林的不解之缘

[2].【文保先驱】刘敦桢先生对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贡献

[3].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奠基人:建筑四杰 | 人物志

[4]. 其它

本文结束

版权声明:设计、摄影、图片、音乐等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