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第五届南京森林音乐会上,吕思清奏响了《梁祝》,现场无数观众全都激动不已,没想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很多人年华老去,这首歌依旧显得那么年轻。 自《梁祝》诞生以来,无数音乐家都争相去演奏它,还曾被改编成二胡协奏曲和清唱,甚至融入过冰上舞蹈的元素,对于喜爱音乐的人们来说,《梁祝》已经如同彩蝶飞入了世界音乐的殿堂。 而《梁祝》之所以让人感动,不仅仅是因为音乐性,更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千年古庙之中蕴含的疑问梁祝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一千七百多年了。 据说,越州上虞有一位名叫祝英台的女子,从小就喜欢读书,在封建时代,她也非常希望能够外出求学,只是这个梦想始终没有办法实现。 为了能让自己有学可上,她干脆女扮男装一路前往越州,结果在路上遇到了梁山伯。 两人最初的交流便格外顺畅,因此也结伴而行,共同奔赴越州。 到了越州后,需要用银子的地方不少,两人身上的钱都不多,便同吃同住,只不过梁山伯是个典型的“直男”,再加上祝英台善于伪装,女子之身并没有被发现。 祝英台总是想暗示身份,可梁山伯屡屡反应不过来,不得已的情况下,祝英台只好托出实情,梁山伯才恍若隔世,不过这件事也被一位名为马文才的人得知。 后来,祝英台的家中写信让她早日回家,她无可奈何,并在走前留下了一封信件,内容为“二八、三七、四六定”不过憨厚的梁山伯却误解为一个月后前去提亲。 待到梁山伯满脸笑容地前往祝家,这才知道已经被马文才抢了先机,“父母之命不可违”也是祝家的规矩。 梁山伯顿时心如刀绞,渐渐也思念成疾生了大病,希望祝英台能够前来探望。 可祝英台也已经订婚,不能顺着梁山伯的意思前去探望,只能回信说此生无缘,希望死后可以一起葬在南山之中。 不久后,梁山伯因病离世,祝英台也快要结婚了,她要求婚可以结,可迎亲的队伍必须要经过南山,她需祭拜梁山伯。 结果,待到梁山伯经过的时候,瞬间风雨大作,梁山伯的坟墓也竟然裂开,祝英台奋不顾身地跳了进去,随后,一对蝴蝶就飞了出来。 这段凄凉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为古代 “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有着很高的地位。 不过从这种表述来看,“化蝶”的故事必然是假的,那么这样,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有“梁祝墓”一说开始,各种各样的版本便已经涌现了出来。 最早的时候,汝南县便有过“梁祝墓”,经过专家的考证,出土的墓墙也被证明为晋代的墓穴,置放在古官道两侧,按照中国历史的传统,夫妻两人在没有结为连理的时候也是不能合葬的,所以这里也一度被认为是最符合情况的。 并且,著名学者冯浣君也提出了一些论证,他表示梁祝的传说也应当发生在河南一带,此外,其他很多著名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河南,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梁祝应该不会跑得太远。 1932年,学者钱南洋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故事中流传下来的“化蝶”则有着两种说法,其一为“裙化蝶”,其二为“魂化蝶”,这种说法应该是从“韩凭妻化蝴蝶”中演化出来的。 这种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站住了脚,一直到1997年。 这年7月,位于浙江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了一座晋代合葬墓,墓穴的位置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县令身份非常吻合,墓志铭也清晰可见,这里的“真实性”一下便上来了。 按照相关的记载,梁山伯本身就是宁波府鄞县县官,为人非常清廉,并且膝下无子,中年丧妻,一直郁郁终生。 后来,梁山伯去世以后,众人将他入藏的时候刨出了祝英台的墓碑,看到这幅场景,大家让然感觉到非常惋惜,可又不忍心拆除掉祝英台的墓。 思来想去,大家觉得将梁山伯埋葬到其他地方也极为不妥,干脆合葬在一起,黑色的碑为梁山伯,而红色的碑为祝英台。 晋代的谢安将梁山伯的故事上报给朝廷,皇上听闻以后也深受感动,并亲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 这件事就开始在当地流传了起来,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扩散到了全国。 到了唐宋年间,故事也传到了高丽,高丽的相关史籍中也明确记载了两人的基本信息和生平故事,也算是有据可循。 一千多年以来,梁祝的故事仍然是经久不衰,这是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很多文艺作品奉为歌颂爱情的题材。 可是,即便如此,浙江这处千年古庙之中发现的“梁祝墓”,依然不能够被称为官方的说法,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缺乏权威的记录,具体的内容直到今天依旧无法确定下来。 可是,由于宁波的这处墓穴发现了墓碑,能够证实“梁山伯”的身份,也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结果。 “梁山伯”确实就在这里,可故事讲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大部分内容又是从民间传说出来的,从而无论哪里声称发现了“梁祝墓”,大家都不会太过震惊了,毕竟到现在为止,已经接近十个地方声称出现过“梁祝墓”。 可是,这里经过考古发现了“梁山伯”,却未见传闻中“祝英台”的踪迹。 而且,每一处“梁祝墓”都有资料的佐证和专家的研究肯定,所以便有了几种可能:梁祝是真的,墓也是真的,不过双方对不上号;要么就是梁祝的故事有过正确的版本,不过经过坊间的流传以后,越来越显得神话化了;还有一种可能,便是梁祝并未使用真名,而是某人的代替。 宁波这处墓名字和地点大概对上了,可大家又提出了疑问。 他们合葬在一起,按照当时的规定就是不允许的,法令条文就摆在这,再过凄凉婉转的爱情也不可能打破多年的传统。 此外,这段爱情的之所以婉转,便是因为梁山伯没有得到过祝英台从而成为遗憾,那么这就和浙江宁波这处古墓有些出入了。 可以说,梁祝也确实存在并且相爱,到现在为止梁祝之间的爱情依旧没有被推翻,只不过也不能找到一个使所有人都信服的证据,至于“化蝶”,只是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美好想象,因为里面寄托着大家的思想感情。 如果真的一定要有一个真相,那么依旧还需要更多的考证,只不过不知道这一天要何时才能到来。 很多学者就这件事做了大量的工作,梁山伯到底是确有其人还是传说人物,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定论。 其中,绝大多数的传说中,梁山伯就是一介书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在这种描述中,梁山伯的形象非常单薄,人也比较木讷,比如《同窗记·访友》、《柳荫记》等都是这样的描述,在福建等地的流传中,梁山伯还考上了状元。 第二种主流点的说法,就是民国时期考究的结果,一些人认为梁山伯是一位县令,帮助朝廷做了很多事情,后来皇帝封了梁山伯为“义忠王”,并且修了庙宇,这些在明代的《浣水续谈》等均能查到原委。 顺着传说的故事走下去,还有一种说法,梁山伯是由神至人,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几乎没有可信度了,不过它的影响力一直都比较大。 这种说法覆盖了江苏、浙江、广西、安徽等多地,传闻梁祝原本是“金童玉女”下凡,最终获得了大团圆的结局,现在这种说法也多停留在戏曲之中,代表着人们对于爱情美好的期盼。 可清代抄本鼓词《梁山伯祝英台还魂团圆记》中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这里面说梁山伯是“死后还魂”,最终成为了国家栋梁,娶回了祝英台,还平定了北海,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也实在太过于牵强。 目前最有可能的一种可能,来自于王宁邦的考证。 推测梁山伯背后的秘密王宁邦的考证,来源于明朝徐树丕的《识小录·梁山伯》。 根据上面的记载,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东晋人,梁家住在会稽,而祝家住在上虞,两人当了三年的同学,积攒了深厚的感情,也成为了彼此的知音。 关于两人家庭地址的记载绝非仅此一家,除此以外,北宋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和明朝张时彻的《嘉靖宁波府志》等内容都说明了祝英台是上虞人。 梁祝的流传非常广泛,而且版本可谓五花八门,大多还都能找到相关资料,这给“定性”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而经过王宁邦研究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虚构,他们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便是梁武帝。 萧衍封为梁公、梁王后,其封地宜,兴建有梁王祠,梁王祠是传说“祝英台故宅”改建的。 事实上,祝英台本身是一处地名,在荒废以后最终成为了坟台,而梁武帝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基于这种观点,任何通过企图通过考古来找到梁祝墓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很多疑团也能被解释清楚了。 梁武帝很爱读书,这件事也一直被后人争相传颂,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梁武帝的读书台,后人渐渐将“梁山伯”读书的地方最终传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一同读书,从此衍生出二人成为同学的说法。 后人将“义妇冢”理解为埋葬梁祝的遗址,其实这里就是祝英台,这个“祝英台”是一处地址,而并非一个人。 史称梁武帝出生于现在的南京江宁,从行政区的划分来看,过去这里也属于会稽,那么这个“祝英台”作为人物来看,则应该是梁武帝的妃子阮修容。 后来民间流传的各种版本中,不少都将“祝英台”当作是上虞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阮修容正是上虞人。 从记载上来看,阮修容自幼便比较聪明,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便能背诵《三都赋》,而且对于五经的理解能力都很强。 她作为梁武帝的妃子,生下了梁元帝,死后被追为“文宣太后”,后人将梁山伯和祝英台附会到一起,那么后者被当成上虞人便有迹可循了。 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有一个原配夫人,为郗氏。 根据历史记载,郗氏即动心很强,最终于449年去世了。 史书中也有这样一段传言,武帝有一次梦见郗氏变成了蟒蛇,因此也为她感到深深的忏悔,并作成了“忏法十卷”。 还有一个原因解释了郗氏没有办法成为“祝英台”,那便是梁武帝的儿子萧绎。 萧绎后来也当上了皇帝,那么自然“母凭子贵”,梁武帝和阮修容共同被供奉在家乡的寺庙中,地位自然也就上来了。 而且在梁武帝的妃子之中,除了阮修容,其他人在史书中根本寻不到喜爱读书的证据,因此也不太可能和“祝英台”挂上关系。 那么,传说中的“马文才”夺妻,则很有可能是陈庆之。 这是因为,陈庆之一直都是梁武帝身旁的随从,后来战功显赫,而且善待军士和百姓,一直都是梁武帝的手足。 所以他死以后,同样被梁武帝格外看重,死后被同样列为庙堂之中,也不是没有由来。 可此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还是不算出名,夹在夫妻之间,也容易造成误解,大家传着传着,就传了个名字,这可能是最初看到庙堂的人想象的结果。 真亦假假亦真,最终使得“梁祝”的故事发展到了今天。 “化蝶”本就是美好的祝福,而人们心目中的梁祝,同样是爱情的最终归属。 参考1. 完整版《梁祝》60年后经典重现,吕思清深情震撼全场 中国江苏网 2. 王宁邦.梁山伯考[J].江海学刊,2012(04):198-2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