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字斟句酌,引经据典,让那些青涩的思想,在刻意堆砌的文字中左冲右突。极尽修辞之能事,长长的排比、稚嫩的拟人,似乎只是追求一种形式上的华丽。中学时代,读席慕蓉、汪国真的诗,也试着涂鸦年少的心事,后来,要好的朋友把各自的文字交换着看,互相鼓励或艳羡。窃窃的,却满怀激情,论天说地,一派豪情壮志。真是一段纯真浪漫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岁月啊。不知从何时开始,日记本上的记录变成了简短的片言只语,甚至是无数日子的空白。似乎是琐碎的生活淡化了试图书写的诸多冲动,亦或只是心绪的慵懒,再也没有了洋洋洒洒表达的激情。习惯了一种参差不齐的长短句,最擅长的标点符号变成了句号。甚至几个字之后,也任那滚圆的句点结束一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是生活的真实磨砺了我们精简与利落直到惜墨如金,或者只是经历了尘世种种之后一种对表达欲望的厌倦。读安妮宝贝的文字,灰色的基调笼罩着行文,一种宗教式的神秘感,有些压抑。安妮式的长短句,甚至是四个字,也会出现一个句点。常常自惭形愧,羞涩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当安妮宝贝更名为庆山之后的作品,明显多了明快温润的色调,源于生活的阅历赋予她一种祥和的成长。 好的文字,应该深刻、哲理。耐人寻味。引人思考,在反刍中使人睿智。或者轻松洒脱,灵动自然,给路过它的眼睛一份赏心悦目感。或者曲径通幽,打开一片心灵洞天,在视觉洗礼后身心都有一份卸下疲倦意欲回归的怡然舒适。流连忘返间如同被自然的某种灵性所浸染。碰到史铁生《一个人的记忆》,有了一种如饥似渴的阅读冲动。或许只是找到了某种消失许久的感觉。生活在庸碌中,从未想要拷问自己的灵魂,所谓生命终极意义。只如一介草木,在四季的变幻中麻木地迎来送往,看着日子一个又一个,从指缝中流走。那些深奥的人生哲学,越来越远离着我盲从而被动的生活。庆幸,还有一种自省式文字,可以激发我们内心的某种思考与感悟。人生的苍凉与深义,全在其中了。一个人的记忆,存乎内心,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呢喃给自己。但超越普通人的思想家,却在个人的某些经历中看到人生深处的东西,并且用最浅显易懂的文字展示给读者看。 无法重来的旅程,不必刻意回眸。所谓的深刻,不过还是故弄玄虚。而简单却是一种境界。未知的日子,不必向往,该来的总会来。读别人的故事与心迹,会情不自禁地对照自己的生活,有所思索和感悟。人类的很多痛苦来源于比较。明智的人只拿自己说事,只要一直在成长与进步,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收获。日子,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固有的节奏,貌似波澜不惊。而每一天,我们又与昨天的自己有所不同,借此,来对抗不时来袭的虚无感,从而找到奔波的价值。或许这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一种悄然改变与隐形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