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意倾倒,不复能工——论黄山谷书论美学思想

 流形sbz 2022-01-14

作者:朱友舟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摘要: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艺术家, 其美学思想是值得后人讨论的永恒话题。“韵”是黄山谷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本文从钱钟书关于黄庭坚的“韵”的论述说起, 论证了黄庭坚恶俗尚韵, 追求笔韵与势韵以及书法的禅境美学思想。文章着重论述了黄的“韵”核心部分正是一个封建社会压抑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反映。

关键词

不俗、韵、禅境

正文

宋人书法尚意韵, 马宗霍对宋初四家中苏、黄、米三家评说:“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用“趣”“韵”“姿”三个字恰当地将三人的艺术特点区别开来。那么黄山谷以“韵”取胜, 这个“韵”到底是什么涵义?我以为“韵”是黄山谷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而非“意韵”那么简单。

文章图片1

钱钟书先生对于黄的“韵”有一段较为精辟的阐释:

吾国首拈“韵”以通论书画诗文者, 北宋范温其人也……《永乐大典》卷807《诗》下所引一则:因书画之“韵”推及诗文之“韵”, 洋洋千数百言……“王偁定观好论书画, 尝诵山谷之言耳“书画以韵为主”。予 (即范温—引者注) 谓之曰:“夫书画文章, 盖一理也……韵者, 果何形貌耶?”定观曰:“不俗之谓韵”。

余曰:“夫俗者, 恶之先, 韵者, 美之极。书画之不俗。譬如人之不为恶。自不为恶至于圣贤, 其间等级固多, 则不俗之韵也远矣。”定观曰:“潇洒之谓韵。”子曰:“夫潇洒者, 清也, 清乃一长, 安得为尽美之韵乎?”……定观清余发其端, 乃告之曰:“有余意之谓韵。……自三代秦汉, 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 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 亦不多见。唯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 始推尊之以力极致……”

钱先生对“韵”做了一个归纳, 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不俗为之韵”。这个“不俗为之韵”主要是谈书法与艺品、人品、学养、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而第二个部分主要谈“潇洒为之韵”。这部分是谈形势与艺术表现的问题。而第三部分为“余意谓之韵”。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论述书法精神内涵与艺术境界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钱先生的对“韵”的三种解释以自已的理解对黄山谷书法中美学思想重新阐释。

文章图片2

一、恶俗尚韵

苏轼在他题跋中云:“观其书, 有以得其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 是殆不然, 以貌取人, 且犹不可, 而况书乎?……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 (按, 见于《列子·说符》—引者注) 无异, 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 盖皆有趣, 亦有见其人邪正之粗云。”

黄庭坚则在书法与人品、艺品关系上有自己的见解:“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 又广义以圣贤之书, 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 政使笔墨不减元常, 逸少, 只是俗人耳。”从黄的观点可知黄将道义、学养放在笔墨表现之前。正可谓“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中国文人大都将品德、修养放在首位, 而宋四家黄庭坚将韵与社会伦理道德结合不同于米、苏有其特殊性的。我不知钱先生将“不俗之韵”放在首位是无意还有意, 而我对其安排非常赞同。

黄的“韵”涵义中核心成分就是论书法与个人、社会伦理关系的问题。元代郑杓在《衍极》中认为“五代而宋, 奔驰崩溃, 靡所底止。”而这一结果始作俑者则苏、米二人, 文中论道:“苏子瞻之才赡, 米元章之清拔, 加于人一等矣, 蹈道则未也。”“至宋朝书法之备, 无如蔡君漠, 今乃置而论, 独取苏、米二何耶?读至篇末, 又有浓纤间出之言, 此正米氏字形也。此体流敝, 至张即之之徒妖异百出, 皆米氏作俑也, 岂容厕之顔、柳间哉”。

郑杓文中对蔡君漠则大赞誉, 称其宋之鲁公, 而对四家黄庭坚只字未提, 在此我有些不解, 但从侧面反映黄与苏、米有不同的。东汉赵壹在其《非草书》中认为书道是“圣人之业”“弘道兴世”, 虽然他对草书的认知有些偏颇, 但他反对书法“背经而趋俗”。

文章图片3

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中也认为书法艺术不仅能够传载圣贤的“学术”和“文章”, 而且还能够“明彝伦而淑人心”, 能够“昭荡平正直之道”, 能够“同流天地, 翼卫教经。”这就书法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和作用, 书法家儒家伦理思想的反映。黄庭坚提出“胸中有道义, 又广之以圣贤之书”, 也正是黄作为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忠君守道儒家思想集中体现。

黄庭坚的书论大都是一些信札和题跋, 尚未发现系统完整的论述。但们从他散记和题跋中也能窥其一斑。黄对“俗”与“不俗”解释道:“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 无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平居终曰, 如舍瓦石, 临事一筹不画, 此俗人也。”

黄山谷的一首《苦笋赋》最能体现他的人生观:“余酷嗜苦筍。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筍赋。其词曰。僰道苦筍。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稹密。多啗而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害。如举土而皆得贤。其锺江上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斑之与梦汞。又安得与之同年。蜀人曰, 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予亦尝未尝与之下。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 退则眩焉。下士信耳不信目, 其顽不可。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 勿为醒者传。”

黄山谷中过举人, 作过调叶县尉、哲宗朝曾官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迁著作佐郎, 加集贤校理, 实录书成, 擢起居舍人。绍圣初, 章惇、蔡卞的一党, 论《实录》多不真实, 贬黄氏为涪州别驾, 黔州安置, 移戎州, 后来又徙宜州, 客死他乡。

文章图片4

从以上记叙中可知黄山谷为人禀直, 官场不得志, 为奸人所害终落得流落他乡郁郁而死。平生饱学多识而不得其志。虽身历经磨难而坚持操守。现实生活中, 不能展抱负。只能将平生对社会、人生的理想与追求转化到艺术中去, 托物言志。艺术理想的追求已成为他摆脱尘世苦难的目标。正如柏拉图《理想国》一样成为柏拉图的理想精神世界。黄的“韵”核心部分正是一个封建社会压抑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反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的书法不同于米、苏, 那份磅礴气势和剑弩拔张气势, 也许这正是他对人世不平的抗争。

二、笔韵和势韵

书法若论形式美, 离不开结体和用笔等问题。山谷曾自述:“学书三十年, 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 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 乃窥笔法之妙。于道舟中观长年荡桨, 群丁撥櫂, 乃觉少进, 意之所到, 辄能动笔。”这段自述表现黄是如何师古人到师法自然造化的。黄庭坚在师古人方面并不偏激, 深得晋唐之法。黄庭坚说:“书画以韵为主, 笔墨各系其人工拙, 要须其韵胜耳。病在此处, 笔墨虽工, 终不近也。”

笔墨之“韵”求“意”不求“工”, 也即侧重精神领悟, 黄又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 张古人书于壁间, 观之入神, 则下笔时随人意。大抵书字欲如人有精神。细部之则部伍皆中度耳。”黄对《兰亭序》的学习也有自己的观点:“《兰亭》虽行书之宗, 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比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 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 所以为圣人。善学者, 即圣人之过处亦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吾之不可, 学枊下惠之可。”书法中笔、势之韵乃是一种意韵, 如董其昌所说“中若印空”的“意临”是一种精神上的意会。

黄山谷对笔墨形式的韵味追求与晋韵有关, 黄在其书论中云:“观晋人间论事, 皆语少而意密, 大都犹有古人风泽, 略可相见。论人物要是韵胜, 最为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 当得仿佛。”晋人书法多有潇洒飘逸之势, 而黄的书法也不乏其色。徐利明先生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认黄山谷以势胜, 其字势欹侧, 笔法与张旭、怀素草法结合, 自成一家。这正是“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文章图片5

山谷的草书自成特色与他师于古人而出于造化有关。山谷曾云:

“草书近时的士大夫很少有古法, 只弄笔墨左右缠纠, 便号称是草书。不知草书与古文, 篆籀同法同意。数百年来, 只有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我三人领会此法而已。苏才翁有领会处而不能尽其旨趣, 其余平庸无能罢了。我黔中时, 字多随意曲折, 意到字不到, 及来僰中观舟中船工荡桨。众丁拔船, 才觉稍进, 意之所到就能用笔。然比之古人, 进入学习则因袭重复前人的规矩。出就奔放纵逸超脱尘俗。乃能与其仿佛”。

山谷观荡桨而得用笔之妙。这契合于孙过庭书论中“同自然之妙有”。书家观自然事物之奇妙形态而得笔墨“妙有”之境界, 物类其形, 得造化之理。

文章图片6

三、书法的品境

艺术的境界有两种, 一为山川草木为实境;二为以心造境为虚境。书法的品境也虚实相生, 具象的艺术形式涵含深刻审美境界。黄山谷的书境是一种禅境, 山谷说:“但观世间万缘, 如蚊蚋聚散, 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 纸尽则已, 亦不较工拙与之品藻议弹。”

中国文人向来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儒、释、道三家又是相互交融的。欧阳修喜明窗净几, 笔砚纸墨, 不为外物移其好, 而寄情书画, 体山水之乐。苏轼贬黄州悟禅体道, 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山谷在他《寒山子庞居士诗》中赋道:“……人世若浮萍, 痴属根本业, 爱为烦恼阬。轮回几许劫……归源知自性, 自性即如来……”

山谷认为人世浮沉就因为人执着于物欲, 其果也就为物所累而不得安宁。佛性即人性, 人说见性成佛, 修行皆在平常中。寻到源头我们才发现自我的本性。山谷《诸上座贴》乃晚年大草书佳作, 内容多为悟道参禅之事。明沈周跋:“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三昧, 此笔精力, 恍惚出神入思, 谓之草圣宜焉。”

文章图片7

神秀说:“身为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指拂拭, 莫使惹尘埃。”现世生活中山谷为物累, 以致晚年偏安一隅。但他通过悟禅渐使心为明镜, 才有他观船工摇桨而妙得书法之理。山谷以心观艺, 他的审美境界已游之于艺外, 正如庄子所云:“乘天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达到一种无限宇宙境界。王羲之说:“书之气, 必达乎道, 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 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 阴气太则风神生。”书家只有在审美创造中通达宇宙之理, 才能作“万古能名”的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