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璇琮坑 2022-01-14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九月随北京古迹群海淀组走山西八日刷百十处国保,第六篇记录新绛城区内的古迹,新绛古称绛州,是汾河湾边最著名的古城。1907年沙畹在汾河边拍下了遥望绛州古城的老照片,片中高高的绛塔(龙兴寺塔)、耸立在高岗之上的钟楼和鼓楼,都隐约可见,保存至今,成为新绛古城区四大国保之一,1、最早的国保是绛州大堂(国四),虽然大堂是仅仅是元代建筑,但其隋代花园的历史背景深厚,州衙大堂地理位置奇特,成为国四理所应当,在第五批国保评比中,绛州三楼(鼓楼、钟楼、乐楼)并入“绛州大堂”,使之成为实力雄厚的国保单位。其余三个国保都是国六,同时进入第六批也是很奇怪,2、龙兴寺以规模和高度入选,龙兴寺塔是古城的标志,古代从汾河繁忙的水陆交通航线上,船工看到绛州古城第一眼的标识就是龙兴寺塔,而兴龙寺大殿还有元代的木构和宋金时期的彩塑,唐代的小篆字石碑。3、绛州文庙(国六)的规模基本保存下来,上万平米的景区,4、而三官庙(国六)很小,街边两个建筑,有彩塑保存。整个新绛老城区的古迹非常集中,互相之间可以步行到达,我们去的时候不凑巧,唯一开放的是龙兴寺,有停车场不收费,其它国保都不开放,只能看看外观,基本上没有游客,可惜新绛老城这么好的古迹资源,还有汾河环绕的生态环境,新绛火锅的实惠,有机会再来。

   龙兴寺塔是清代重修的砖塔,有宋代内芯墙体,中空结构,内部分层用木构分隔,辅助砖石木梯,可以攀登。这是非常珍贵的体验,因为早期的砖塔都是中空结构,内部用木构分层,至于这些木构层连接结构五花八门,所剩的实物越来越少,允许攀登的塔也越来越少,机会难得。我直接攀登到顶部,楼梯十分狭窄,有时背包碍事,需要调整位置,在顶部有个出口,可以拍照最高层的石匾“十州三岛”,可以俯瞰新绛老城区,西侧教堂比较显眼,这是我在新绛参观时最深刻的印象,只是比较狼狈,出口仅容一人,并且姿势要趴着。

1绛州大堂(国四),绛州大堂还包含了绛州三楼,位于古城区的一处高岗之上,据说在绛州州衙可以俯视整个古城和汾河湾,如同玉皇大帝视察人间,其地理位置就是上帝的视角。所以,绛州古城更像是汾河边的一座军事城堡,其对古代汾河之水陆交通命脉形成从高向低的制约,降维打击,命名为绛州可能有地理高度不平的意味,我喜欢“汾城”的称谓,汾河边上的城池。说绛州大堂所在高地的历史背景深厚,远远超出大堂木构本身的意义,不是指民间传说薛仁贵在汾河湾筑台拜将,而是因为一部园林著作,唐(823)绛州刺史樊宗师的《绛守居园池记》,文章描述了州衙府旁边的一座"隋代花园"的盛况,该花园是中国最早园林之一,又称为"隋园""莲花池""新绛花园""居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由内军将军临汾令梁轨开创。在唐宋代成为园林界的“网红”,唐宋时期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曾到此咏诗作赋,留有大量的文墨名联。园池自唐代以来屡经修复,便形成现在的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名木繁卉分植其中,园池内曲径通幽,古朴典雅,景色怡人,亭榭楼阁,错落有致,吸引了无数历代名流雅士一睹仙境风光。现存园池大体基本面貌是清代重建,后经民国初年修建的风貌。这也是未能成为国保的原因,这座州衙府的花园终究会为绛州大堂加分。

    绛州大堂,国四,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乃国内少见。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景区内很多地面遗迹用玻璃保护,拍几张空中图。

  堂内北壁东侧嵌有一块高116、宽70厘米的《文臣七条》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文臣七条”原为州衙所藏,几经流失,后在1984年重嵌于大堂内壁,显示其有老牌州衙的历史风范。

   绛州三楼2001年并入绛州大堂的文物,也算是新绛地区标志性的文物建筑,其知名度超过了绛塔,虽然现存三座楼的建筑基本是明代建筑遗存,规模远远超过附近同级别的州县,并且都有更早的历史背书。据《新绛县志》记载,绛州钟楼最早为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所建,后因失火,全部毁尽,后又在废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清代有修葺。屋顶为十字歇山顶,剪边琉璃瓦飾。内悬万斤巨钟,为金天德大丁年间北关“天庆观”所铸。鼓楼为元代始建,三重檐歇山顶,气魄非凡。有一张89年代的为老照片对比,乐楼创建年代不详,两层阁楼式建筑,造型奇怪,前面与七星坡相连,让七星坡巧妙形成巨大的看台,三座楼不规则分布,成为绛州古城的核心建筑,传承着千年古城的时间线。

   2龙兴寺(国六),也是修筑在高台之上,要爬108阶台阶,龙兴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筒瓦顶,梁架为元代遗构,殿内塑宋金时期彩塑毗卢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及侍立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彩塑主佛高达4.5米。这种元代大殿保存早期宋金彩塑的现象也不多见,可见对这些彩塑的尊重。龙兴寺保存着唐代的小篆《碧落碑》,通高2.45米,该碑系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韩王元嘉四子李训、谊、谌、譔为其先妣房太妃造像祈福,在碧落观雕刻一大道天尊像而得名。还有一块元代的复制碑,两块碑是镇寺之宝,但碑文根本看不懂,这些文字仅仅存在于青铜器上,刻在石碑上也是千古奇观。大雄宝殿后就是龙兴宝塔。此塔为宋代内芯清代外皮,据碑文记载龙兴塔始建于唐,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重包以外皮,并增高至十三级。塔呈八角形,高约43米,全部用磨光的青砖砌成,塔身各檐下的斗拱等均为仿木结构,塔的每级上均有石匾题记,我拍到了最高一层的石匾,算是登顶成功。

   3绛州文庙(国六) 新绛(绛州)文庙占地面积10670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始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进深六椽,为明代建筑。

   4新绛三官庙(国六),属于道教葫芦庙中的残存殿宇。据庙内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纪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1341)创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所建。建筑坐东朝西,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平面呈方型,屋顶为十字歇山顶的变异形状,仅有三面山面,第四面借势成为该建筑的大山面,造型奇特,有待继续考证。正殿面阔二间,进深三间,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单檐悬山顶。两山为五花山墙。殿内塑三官像与北极四圣像、侍女等彩色泥塑像十一尊,与建筑同期。庙内存清代重修碑二通。而北极四圣的圆雕造型很少见,比较珍贵,可惜我们未见到实物。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绛州大堂,绛塔文庙三官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