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45年,魏斯接过了他爷爷魏驹的接力棒,成了魏氏家族的掌门人。 这一年,他二十七岁。 按照轮流执政的原则,他兼任了晋国的正卿。 这一年,离三家分晋已经过了八个年头了。 韩赵魏三个家族把智瑶的封地分了以后,无论是土地还是人民,晋国国君直接控制的资源,已经很少了。 这个时候的晋国国君,是晋哀公。他是由三个家族把支持智瑶的晋出公赶跑以后,重新立的一个傀儡国君。 这个时候的韩赵魏三家族,已经成了事实上的三国。 一 欲练神功 拔刀自宫 继位之前的魏斯是没有史料记载的,故而我们不能准确描述魏斯的少年时期。 但我们可以从魏驹直接跳过自己的儿子辈,而把家业交给孙子魏斯,还是能够窥得一二的。他应该能够取得魏驹的信任,能够取得家族多数的支持,能够在家族舆论和实力上击败其他的竞争者。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年轻的魏斯不论在情商上还是智商上,都是一个优秀的人,是能够让魏驹放心的委以重任的接班者。 当家人风光,但当家人难当。不仅意味着要具有纵横捭阖、能够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各方势力的强大智慧,更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许多欲望与执着,割舍掉作为人所具有的一些劣根性和弱点。这也是很多孔子、老子、佛陀等大教主所传教义的出发点和基本逻辑。 割舍是痛苦的,意味着持久的坚持与忍耐,意味着长远的眼光与深入的思考。 但还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对自己的割舍是快乐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是刻在基因里的能力。这样的人,大概原因就像苏轼在《留侯论》里所说“其所恃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也就是他们具有远大的志向。 魏斯就是这样的一种人。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魏斯是这样品质的人。 段干木是当时魏国的一个大儒。 这位先生是位职业跳跃度比较大的奇才。年轻时候做过牛马交易的经纪人,而且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纪人,《淮南子》记载: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也就是具有垄断地位的经纪人。 30多岁的时候,段先生忽然发现,世界那么大,不到处去看看实在是愧对人生。于是就走上了四处游历的道路,后来来到西河,大概今天的陕西关中东部黄河沿岸地区,或又说是今天的安阳鹤壁一代。在这里他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当时子夏在这里收徒讲学,段先生仿佛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就投入其门下,深研经典,如饥似渴。 多年来混迹人群中如鱼得水的丰富人生阅历,再加上对真理的渴求,经过儒家经典的催化。段干木很快便在西河学派里脱颖而出,他的名声不但在魏国的高层尽人皆知,甚至传到了列国,成为大儒与贤能的代言人。 但就是这样一位先生,却有着独特的个性与洒脱的行为。富贵于我如浮云已经不足以描述他,段先生视富贵如仇雠,避之唯恐不及。 魏成是魏斯的弟弟,也是段干木的朋友。一天,魏成向他哥哥推荐了段干木,这肯定不是第一次推荐,也不是第一个人向魏斯推荐。 于是,魏斯决定去拜访段干木,请他做国相。 段干木听说了,就把门关的结结实实的,然后自己跳墙跑了。他竟然跑了,还跳墙! 见不到先生,魏斯很郁闷,但他不气馁。 以后的一段时间了,每次乘车走到段干木的门口,魏斯都会命令停车,然后自己面对段干木的居所行礼致敬。 就这样经过了一段时间,魏斯又去拜访段干木了。这一次段干木见他了,但却连个座位也没有让,就这样两人站着聊了很久,魏斯累得受不了也不愿休息。 见是见了,但段干木仍不为所动,不愿出去做官。 于是,魏斯就以师礼对待段干木。并经常向他咨询一些大事。并继续保持路过段干木之门,停车敬礼的好习惯。 《淮南子》里记载了魏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魏斯如此做的理由。大意是这样的:段干木不追求权势名利,胸怀君子之大道,却隐居在这鄙陋的巷子,而他的名声又传遍天下,我怎么敢不起立扶轼表示敬意呢!段干木因拥有高尚德行而扬名天下,我却只是靠君王的权势而荣耀,段干木富于正义,我却只是富于财物,但地位权势比不上高尚品德,财务也比不上正义,现在让段干木拿德行道义来换我的权势财物,他是不愿意的。我都每次闷闷不乐的对着自己的影子而忧思惭愧,你怎么能轻视他呢? 从这件事和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魏斯是一个具有极高修养的国君,是一个把自己放的很低的人,是一个具有极大的韧性与目标明确的国君。这些品质已经根植于他的骨子里,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演技。 我一直以为,把“德”与“才”简单的对立起来分为两个范畴是有些不确的。德应该也是才,但德是一种高阶的才,需要极大的智慧与长久的坚持才可能获得。 无疑,魏斯对德这种高阶才能有相当高度的造诣。 二、用师者王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是能够排在前十名的优秀学生。 孔子去世后,子夏为孔子守了三年的孝,后来到了魏国的西河,办学授徒。 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徒弟。 子夏这个被夫子斥责过“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的儒家大佬,把目光转向了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而不再是夫子所提的“克己复礼”。 同样,对于国家管理者和知识分子,他也不再像孔子一样要求尽善尽美,而提出了一个极具法家意趣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也就是说一个领导,看上去要很像那么回事,比较严肃;接近他你又会感觉他很和蔼可亲;但你听他说话又会感觉到他的不可侵犯。 我们今天来看他的这些话,仍然有相当多的合理之处。虽然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但其出发点仍然是经世济民,不考虑私利的。 但很遗憾,后世的很多管理者学会了表演这个皮毛,却忘掉了经世济民的内核。 就是这样一个把孔子的学说偏离一步,发展为符合当时各国管理者利益理论的大佬,俨然已是当世儒家思想之北斗。他的再传弟子荀子后来进一步发展了子夏的理论,成为两千余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以及管理体制的基本模板。 魏斯谦虚而恭敬的做了子夏的学生。 田子方,子贡的弟子。 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是夫子周游列国的主要赞助人,具有极高的经商才能与外交才能。经商的主要成就是至今还有一些商家悬挂“端木遗风”的牌匾;外交的主要成就是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深刻影响了春秋后期列国的政治格局。 作为这样一个高人的弟子,田子方的历史记载却不太多。只是说田子方曾经做过齐国相,而齐国大治。没办法,很多时候,史官的笔墨还是很吝啬的。 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两件小事中看到这位先生的独特魅力与行事风格。 一天,田子方与魏斯一起饮酒聊天。酒逢知己,聊兴大发。 这个时候,有音乐声传来,金声玉振,清越婉转。 大概是魏斯具有相当高的音乐艺术修养,又或者是那时候的乐谱太少,经常听同样的曲子,已经能够分清细微的差别了。 他对田子方说道:“先生,这编钟声音好像不够协调,左边的音高了。” 田子方不语,对着他笑了一下。 魏斯不解,问:“先生为何笑?” 田子方说:“我听说,国君应该通晓怎么安排乐官,而不应该通晓音律。今天看到您对音乐这么精通,我害怕您会对怎么安排乐官一窍不通。”言下之意就是说国君应该做国君的事情,不应该关注此类小事。 魏斯说:“先生说得对!” 还有一件小事。 一天,魏斯的儿子子击乘车出门,遇到田子方。 在父亲的影响下,子击也很尊敬田先生。他下车拜伏在路上行礼。 田子方却不还礼。 子击大怒。他是魏斯的太子,是未来魏国的管理者。 他对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应该以傲凌人呢?还是贫贱的人应该以傲凌人呢?” 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者应该以傲凌人了,富贵之人哪里敢这样呢?国君以傲凌人就会亡国,士大夫以傲凌人就会家族覆灭。国家灭亡了,没有听说还有别的国家等他治理,家族覆灭了,也没有听说过还有别的家族听他指导。贫贱之士则不同,一旦感觉话不投机,行事原则不合,提上鞋就走。走到哪里都用不着担心失去自己的贫贱吧?” 子击大悟,连连道歉。 魏斯恭敬而诚恳的拜田子方为老师。 子夏、田子方,还有上文说到的段干木。魏斯有三位大佬做老师。 关于段干木的作用,历史也所载不多,但有一则小故事很能令人玩味。 公元前401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 这个时候,有人向秦国国君说:“魏斯尊敬贤人,段干木为他出谋划策,魏国上下团结一致,主公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魏斯的三位老师,都不是做具体事情的。但是他们有着常人不能具备的深刻思考,有着对大局的极致观察和清晰掌握,有着对未来的长远布局和战略眼光。而这些,正是决定一个国家、团队、组织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我相信,这也是“用师者王”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三 各尽其能的人才观 观察一个地方的经济是否能够持久繁荣,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区位、土地、交通、资源这些指标以外,人力资源引进、培养及储备应该是最重要的指标了。 如果一个地方,多年来除了行政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国企以外,几乎很少有优秀人才的引进,那么这个地方的产业布局是不够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落后的,这个地方的民营经济是不够繁荣,缺乏竞争力的。 如果一个地方,培养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外出深造,读大学、读研读博以后,大多不选择返回故乡。那么这个地方的人才现状应该是很惨淡的,这个地方是缺少吸引人才的举措和环境的。 当然,人才的储备是厚积薄发的,不是会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远不如多卖几亩地对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刺激更大,更能让账面上花团锦簇,数字喜人。 但魏斯不这样想。 他的老师子夏创办了西河大学,谷梁赤、公羊高、段干木、田子方等学界巨擎亲自授课。 他对西河大学进行了鼎力支持。 没钱,给钱。 没地,划地。 学生毕业了,按照学生的才能。大可以出将入相,小则掂掂跑跑,算算记记。但都能量材授任,尽其所能。 有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点。 一天,魏斯问李克:“现在有翟璜和魏成两个人,我要从他们两个人中间选一个做国相,你觉得谁更合适?” “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发表意见。”李克有些滑头。 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 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李克离去,遇到翟璜。 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 李克说:“魏成。” 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邺县的治理,我推荐了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翟璜的涵养确实差了一点。 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之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 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道歉:“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这段对话里提到的这些人位置安排以及最后的国相人选,充分说明了魏斯是一个能识人,敢用人、会用人的优秀领导。 魏斯虽然是一个有修养的优秀领导者,但也是一个有着明确目的导向,不拘一格用人的领导者。 吴起是卫国人,是战国时期众多杰出军事家之中的佼佼者。 最初他在鲁国做官,因为受到政治对手的陷害,担心性命不保,就逃到了魏国。 因为吴起的人品口碑不好,风评极差。魏斯就征求李克的意见。 李克说:“吴起这个人,虽然说贪财好色,但是如果带兵打仗,即使当世最优秀的将领也比不过他。” 魏斯就任命吴起做了魏国的大将。吴起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攻打秦国,占领了五座城市。 有培养人才的机制,有识人用人的智慧,有不拘一格的胸怀。所以尽魏斯之世,魏国士风大盛,人才云集。 于是,在魏斯的英明领导下,内有李悝为相,锐意改革,政通人和;外有吴起为将,攻城掠地,开疆拓土。其他如翟璜、西门豹、李克、乐羊、屈突鲋等人,或理政、或治兵、或镇边。各得其所,同心兴魏。 四 改革才有出路 我们这个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具有伟大梦想的民族,都是一个充满改革精神的民族。 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告诫到今天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一代代的民族精英们主导了无数次的变革。正是因为这些变革,让我们这个民族汇聚成强大的力量,以傲人的姿态与成就屹立于这个蓝色星球。 魏斯也是一个充满改革精神的领导者。 当时的魏国外有秦、赵、魏、楚、齐强敌环伺,内有魏氏宗族权贵占据权力的各环节。魏国又是晋国分立过来,还没有取得周王室官方认可的国家。 这样,无论在国家实力上,还是在国际地位上,魏国都处于劣势。 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改变这种现状产生的土壤。 于是,他任命李悝为改革的总操盘手,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李悝变法”。 李悝是法家人物,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强调积极入世,富国强兵。 关于改革的具体内容,我们在这里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 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废除世袭,量材用人。这样大量的平民子弟进入魏国的政治舞台,为魏国的进一步强大做好了人才的准备。 第二、废除井田,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荒地得到了,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魏国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准备。 第三、实行法治,完善法律。使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有了最完备的规定。这样就做好了制度准备。 第四、改革军事制度,奖励战功。为魏国的强大做好了军事准备。 以上是内政。 在外交方面,魏斯在初期采取了与国为善,建立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 有一件事说明了这点。 韩赵魏三国都是分晋而来,所以互相之间视为兄弟之国。 兄弟之间也会闹矛盾,何况国家。 有一次,韩国看赵国不爽,就派人请魏国派出军队联合攻打赵国。 魏斯说:“赵国是我们的兄弟之国,我不敢服从你的命令。” 韩国大怒。 赵国也派人请魏斯攻打韩国。魏斯给予同样的答复。赵国人也大怒而去。 但后来他们都知道了魏斯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纷纷派人前来道歉。 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呢?国力不够的时候,做个和平使者实在是很好的选择。 当然,中国人一向是爱好和平的。我们从来不称霸。 五 生前身后名 攻占秦国河西一大片土地,控制了战略要地,以致秦国数十年不敢攻击魏国。 灭中山国,而且是跨越赵国灭掉的。 大败齐国。 被周王室正式承认为封国。 抑制了赵国南进的步伐。 国强民富,一跃而成中原霸主。 他去世以后很多年,商鞅才开始以魏国变法为蓝本,在秦国开始变法。 即使经过几代败家子的折腾,魏国也还是战国七雄之一。 今天看来,他仍然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