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烧脑战国:残魏六十年(后记)

 123xyz123 2022-01-15

我在写旧稿《战国之终:残魏六十年》是在2018年的中旬,大概是2年前的文章。由于平台文章字数的限制,分为上篇、中篇、下篇。

大概在2019年的什么时候,在先后有两个人抄袭盗发了这篇文章,其中有一个人发到了中篇。一些朋友在发现后对抄袭者进行了举报,这两篇盗文被删掉了。

当时,有朋友跟我提过,说可以在头条这边发一遍,还是有不少读者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这件事我在2019年也考虑过,但一直没发,主要原因是我对旧稿《残魏六十年》的质量并不满意,希望修改过一次再在这边发出来。

今天大致简单说明一下旧版的创作动机以及新版的改写内容,另外说一下文中没说完、没说透的内容,暂且称之为“后记”,来做一个收尾。

为什么要以魏国为视角讲述战国后期

其实缘由很简单。

图为魏文侯全盛时期的版图。即使在当时,也有被秦灵公围攻少梁3年、被秦简公攻至阳狐的尴尬

最早我写过一篇有关战国时期齐国兴衰的文章,写得十分潦草,大致到齐闵王末期时结束。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齐国对泗上列国的争夺展开。因此,在文章末尾处就以最终吞并宋国的魏国作为收尾——新版本《序章》中魏昭王和孟尝君的那段模拟对话,其实就是当时齐国兴衰的收尾给挪过来了。

在写完这篇以后,有朋友和我说想看魏国的情况,其他朋友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相信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都会有这样一个粗略印象:

魏国在战国前期至中前期十分强大,大致在中期以后衰落,至中后期开始就显得像个十足的弱国。

但同时很多朋友也会存在这样的疑问:

这个处于四战之地的弱国,是如果在强敌围绕的夹缝中始终坐拥中原的脂膏之地,并且从未像宋、卫、韩一样出现半附庸的趋势?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也没想做出特别严肃的结论。所以就对着《战国史料编年缉证》里的内容捋了一遍,所以使用的是记叙文的问题。这里面,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在地铁里用手机敲出来的,后来看起来很多内容可以说是相当粗糙的。

当然,也正因如此,这篇文章相比于我的其他文章而言更为通俗易懂一些。

如图可见,《残魏》系列的热度远高于较严肃的文章

有关魏安釐王

在旧版本发布以后,当时有个别的朋友说我是“安釐吹”,认为我“把魏安釐王吹到英明神武”。

但相信绝大多数阅读能力正常的朋友都能看得出来,我的观点是——魏安釐王是历代魏君中最昏庸的一个,他只不过是干出了智力正常的政治人物能干出来的事,当然他的智力并不存在残疾。

这里澄清一下,这类朋友只是个别现象,普遍年龄较小,阅读范围主要以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为主。

但是,这里我们必须提出一个疑问:

为什么有个人朋友看到魏安釐王干出点智力正常的事,就认为是把他吹到“英明神武”呢?

不考虑年龄因素的话,可能有这些原因:

一是受到《小学生成语故事》一类读物的影响,其中“抱薪救火”一词将魏安釐王描述胆小怯懦的君主,这类读物也不可能有篇幅对当时的具体政治斡旋进行细致分析;

图为抱薪救火一词的典故解释,强行和跨度半个世纪以后的秦灭魏关联

二是受到某些文艺作品的影响,这类题材通常认为秦国自秦孝公以来历代君主都是最贤明的,大抵是当时君主智力的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对他国君主的“低智化”处理,在习惯了这种叙事基调下看这些“低智化”的君主有正常智力的表现就会让人不适应;

图为魏安釐王绣像,可看出画师尽可能表现其怯懦的特点

三是受到某纪录片的影响,该纪录片常把秦国和东方六国对立化,片中提及到秦国有先进之处,常武断认定列国在这个领域上一定是落后的——由于该片在历史爱好者中影响比较广泛,所以很容易把战国后期的列国理解成落后、愚昧的国度。

相信很多朋友在阅读全文以后也会发现,如楚顷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赵孝成王一类的君主,他们的形象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说到底,其实是去除“低智化”以后的结果。

有关秦昭襄王

有些朋友可能会存在这样的感觉,认为文中魏安釐王、楚顷襄王、秦庄襄王一类君主的形象消除了“低智化”,但秦昭襄王的“智力”似乎有所“降低”。

图为秦昭襄王雕像,可见雕刻师尽可能表现其高寿、英明的特点。不过这里存在错误,其并非秦国第三代君主

不得不说,在当时这篇文章发布以后,确实招来了一个“饭圈”人士的暴怒,认为在我的文章里秦昭襄王的形象还不够伟大,完全是一种“诋毁”。

就“饭圈”人士的观点,首先认为我是过于抬高魏冉。

就这一问题,按道理没有任何争议,可以参考林剑鸣《秦史稿》及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均指出魏冉有突出贡献。至于“饭圈”人士反对的原因,可能是认为魏冉作为擅权之臣会影响秦昭襄王“霸道总裁”的形象——当然,这类史观也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其次,“饭圈”人士似乎在心理上十分无法接受范雎上台以后秦廷的诡异动向。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让自己相信范雎时期的整体动向是明智的,只是在邯郸之战的个别时间有小失误,另外认为陶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飞地,丢掉没有任何影响。

至于以上观点,受制于篇幅问题不展开讨论。

相信其他朋友应该能看到,如果排除“饭圈”心理的话,我文章中的秦昭襄王也是一个智力正常的政治人物,他的王国固然强大,但朝中的党争也让他头疼。而秦廷最终未能像楚国一样宫廷的剧烈火并,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的作为均有重要作用。

有关士人阶层在战国时期的上位

周代的权力下移从始至终,大抵在周夷王时期诸侯就开始不大老实,到了西周与春秋交界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情况。

等到了春秋后期,又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情况,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结局。

不过,也就在卿大夫转化为一国之主的同时,士人阶层快速崛起。

再之后,列国之间的变法活动、纵横活动、间谍活动使士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至战国后期列国朝堂均出现有失控的迹象。

窃符救赵虽有政治表演嫌疑,但也可看出当时世人普遍认为重臣在士的支持下可以挑战王权下

至秦朝末期,士人阶层全面上位——他们要么冒充旧公室,要么拥着旧公室上位,要么干脆自立为王——在楚汉的惨烈兼并过后,周室所封的世袭封建主被全部铲除,汉帝国自此挣脱出贵族社会的枷锁。

本文受制于记叙文的文体限制,更多时候还是把秦、魏、楚等国的朝堂视为一个完整的政治集团进行叙述的,因此士人的崛起略有提及,但并未展开讨论。

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会就这个问题继续和大家讨论。

·

写到这里,《餐魏六十年》的全篇也就正式结束了。最后这一篇其实不是后记,算是给全文的一些内容进行过说明吧。也十分期待在后面的时间继续和各位头条的朋友进行探讨。


您能写一篇,三家分晋到商鞅变法前,战国所有国家实力排名的文章吗,(注意,是商鞅变法前,战国所有国家包括卫国郑国等三流国家)最好有郑国等小国地图,谢谢您了。

这个题目有点难度。因为在战国前期,三晋经常联合行动吊打齐、楚,秦国则会利用三晋主要精力放在东方的客观条件下,对三晋进行强有力的军事行动。至于燕国没有任何动静。当时谁强谁弱很难评判。

其实,战国时期除秦国外,其余各国的衰落,并不是都由秦国重创的,例证就是,申不害变法后韩国小有成就,魏惠王马上和韩国死磕,包围新郑,魏军消耗了当时韩国大半精锐,同时魏军自身也折损不少,回救大梁之时,又在马陵道被齐军埋伏,伤亡殆尽!次年,秦国攻打河西,大败魏军,之后楚国等国趁火打劫,魏国就此衰落。。秦国,齐国,楚国成了最大受益者。还有之前邯郸桂陵之战,魏国重创赵国,齐军在桂陵重创魏军。。魏惠王走了两步臭棋,不仅魏国从霸主神坛摔下,还重创了赵国。。打压了申不害变法小有所成的韩国,齐国秦国楚国,成了最大赢家!

我认为,战国时期韩国的排名,在商鞅变法前,是七大诸侯国中的,第四或者第五。第一是魏,第二是楚,第三是齐,第四和第五是赵韩,第六是秦,第七是燕。我认为,韩国在申不害变法巅峰时期能排天下第四,新郑之战韩国精锐被魏国消耗大半,实力应该掉到了天下第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