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国后,六大名著被改成四大名著,删掉的两本一个写人,一个写鬼

 古稀老人赵 2022-01-16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绵延至今,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为人们所传颂。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更是被译为了其他多国语言在海外发布,受到了全世界的青睐。

古典文学中最具盛名的就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四大名著所记载的故事覆盖了亲情、爱情、友情、道义等方方面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人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价值的哲学道理。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出版社一开始定下的是六大名著而非四大名著。经过多番考虑和筛选后,删去了其中的两本,才成就了最终的四大名著。

那么,被删去的究竟是哪两本呢?这两本又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被删除的呢?

四大名著与四大奇书

若要全面地了解四大名著及其背后的故事,就必须从四大奇书说起。明朝期间,百姓们将《史记》、《庄子》、《水浒传》和《西厢记》列为“四大奇书”,成为了中国古典名著最早的排行榜。

四大奇书与四大名著除了在出版时间先后上存在不同之外,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四大奇书以记录史实和哲学道理为主,故事性较差,虽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同后世闻名的四大名著相比起来可读性不强。

依照冯梦龙定下的标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凭借其优秀的笔法、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简明深刻的人生哲理从一众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初的四大名著。

尽管著于明清时期,但四大名著所揭露的与人生、社会和人性相关的道理与现今的社会情况仍然是匹配的,重读之后依旧能够从中发现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的道理等等。这也是四大名著历经时光洗礼仍然具有无限魅力的源泉所在。

康熙年间,受康熙皇帝满蒙汉一家亲的观念影响,各民族的多元文化逐渐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大力鼓励满汉通婚,各民族的文化思想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交流,许多新颖的文学作品也应运而生

此时,除了久负盛名的四大名著之外,又出现了两本颇受认可的作品,即《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两本书成书时间相去不远,都诞生于深刻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同时具有较强的底层逻辑,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因而一经成书,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流传。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推广,一些学者经过长久的讨论和周密的考量,将《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与原先的四大名著一起,并称六大名著

然而,既然作为发扬传统文化的载体,那么书籍本身的内容除了需要具备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外,还必须要契合积极向上的精神。

书籍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必须具有教育意义和正能量。以此作为考量,专家学者们经过再三讨论,决定将《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从六大名著的行列中删除

那么这两本书被删除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还是与这两本书的写作内容密不可分。

刻画功名利禄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成书于清代中期,一经出版便在读书人和士大夫群体中竞相流传。书中的时代背景跨度很大,讲述了从元末明初至万历四十四年的官场故事,从一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中透视读书人的虚伪和功利。

虽然讲述的是严肃的科举制度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但吴敬梓大多采用讽刺和反讽的模式来对人物的形象和行为进行刻画,让读者在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下参悟深刻的社会道理。

《儒林外史》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非范进中举莫属。这一篇章被选入中学的语文课本,成为了中国每一个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必须认真阅读的古代佳作。

范进中举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中年人,在历经了无数次科举考试落榜之后,终于考中了进士。范进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之后喜不自胜,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整个人变得疯疯癫癫,生生将喜剧变成了悲剧。

在森严的文字狱盛行的乾隆年间,能有这样的作品问世实属不易。吴敬梓以高超的讽刺笔法,描绘了当时的社会乱象,批判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

在当时,此种批判精神无疑十分值得尊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儒林外史》书中所包含的文学思想已经与我国的社会现实不相符合,无法再起到正面积极的指引作用。因而专家学者再三考虑,决定将其从“六大名著”行列中除名。

描述怪力乱神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别名《鬼狐传》,顾名思义,这本书所记载的主要内容就是与鬼怪和妖魔相关的故事。《聊斋志异》成书于清朝,作者是蒲松龄,由491个短篇小故事组成。

虽然这本书听上去像是“鬼故事大全”,但实际上《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都包含着爱情元素,尤其是其中还包含着人与妖的跨界恋爱,这远远超出了当时那个年代读者的接受范围。但从现代视角来看,这样的写作方式和内容无疑彰显了作者蒲松龄对于当时严苛的封建礼法的排斥和挑战。

港台和内陆许多有关鬼神的影视剧作品的诞生都参考了《聊斋志异》中的素材,这些内容在我们当下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超脱于现实生活之上。可在当时那个崇尚科举的年代,出身于书香世家的蒲松龄又是怎样创作出这样一部“离经叛道”的作品呢?

虽然从小接受正统的科举应试教育,但蒲松龄却并没有发展成为预料之中的朴素书生。素来心思活络的他,在经历了数次科考失败之后,便毅然决然地改变自己的志向,一心想成为一代大文豪。

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蒲松龄开了一间茶馆,一边经营一边写作。蒲松龄的茶馆并不是为了赚钱糊口,他立下规矩,没有钱也可以到茶馆来喝茶,只需要带来一个让蒲松龄满意的志怪故事即可

就这样,蒲松龄收集到了来自各地的奇闻异事,《聊斋志异》的故事也渐渐丰满和多彩了起来。但写作一本书并非易事,更何况是将口述故事以笔触记录和改编。因此,蒲松龄前后多次修订,耗时40年才最终完成了这部记载了491个离奇故事的《聊斋志异》

尽管《聊斋志异》的故事内容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引导意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向残酷落后的封建礼法提出了挑战。

然而,由于其绝大多数的故事主角都是书生和鬼怪,学者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这对于国内的青少年来说无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也是《聊斋志异》从“六大名著”中被删除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在了解了两本书的主要精神内核之后,读者们应当意识到,任何的文学作品都免不了带有当时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色彩,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两本书,一本记人,一本写鬼,在当时具有巨大的突破,却也终将在历史进步的洪流中露怯。为了给予青少年更加积极正面的影响,防止黑暗和沉重的历史对其身心造成负面影响,这两本书最终被排除在“四大名著”之外。

但是,当经典作品流传下来后,人们也总能从中寻找到一些共鸣。这是思想和精神的强大力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虽然“六大名著”变成了“四大名著”,但《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两本书本身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却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认可。

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间已经证明了这两本书的意义和价值,虚无的头衔并不能阻止以其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古典名著在世界文坛上大放异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