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情散文:渐行渐远的乡愁

 XUTINGHAOKr 2022-01-17
文章图片1

乡情散文:渐行渐远的乡愁

文:龙见岩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趁着这难得的好天气,2021年国庆节回了一趟老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进了我魂牵梦绕的家乡,我在努力寻找那本该属于游子的乡愁……

我绕着村庄走了一圈,这里瞅瞅,那里望望,总希望找到一些简朴事物的存在,给我的情感些许寄托,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风物,却在我的记忆里演绎着不同情怀。那些淳朴的民风民俗,或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留给我们的多是一些怀旧与思念,憧憬与回归。这次回村所见,确实村寨比起以前漂亮多得多,看着,想着,总觉得还是有些遗憾,遗憾的是村寨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原来和我同龄从小做伴长大的哥兄老弟全部外出务工,各奔南北度光阴去了,村子显得有点空洞与萧条。曾经喧嚣的黄土地失去了许多生机,更少了许多乡村的气韵和灵动!多少有些失落感!看着远山近水使我思绪万千,家乡发生太大的变迁,小时候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总留下一丝伤感?一丝彷徨?宛若昙花如梦忘初心,年少不觉家乡好,年老方知乡愁长。

由于爱好摄影,特别钟情于家乡的山山水水,有人问我为啥总喜欢拍老家题材的照片,这个中缘由,无不是家乡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寄托着一份乡愁!尽管变化很多,今年回到老家,还是迫不及待地掏出相机随手拍了些村里的场景,满满的都是回忆……

十多年前父母相继离开我们姊妹而去,现在回趟老家,虽然家里还有两个兄弟,但究竟到哪里落脚,就恍然不知去处了。思乡念亲,人之本能,有父母在,家的味道却是那么的浓,再破也是家,再丑也是娘,有父母在的家,我回家就是主人,有父母在的家,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这才是我熟悉的老屋的味道,家的味道。只有我们在外漂泊的孩子了回家,才是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没父母的家,我回去几乎变成了借居的客人。

时代不同,在生活困难,物资匮乏的年代,穿衣戴帽哪里像现在的孩子左一套右一套的,没穿几天嫌过时又换新的了。兄弟姊妹多的家庭,大哥大姐穿的衣服过时了都舍不得丢,留着小弟弟小妹妹继续接着穿,直到完全不能穿为止,只有临过年时才有新衣穿,并且还是老妈一针一线缝起来的家机布“品牌”。年少无知的小伙伴盼望过年就是漫长的等待,当得到新衣穿后就蹦蹦跳跳地满寨窜来窜去,似乎在向同伴们炫耀着幸福感。

小的时候村里的孩子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大人杀年猪吃泡汤时,哭着也要来给大人要个猪尿泡来玩,在孩子们的眼里,那个时代猪尿泡可算是个难得的宝贝,插上竹管子把猪尿泡吹满气后,猪尿泡就既可以当气球玩,也可以当足球踢了。高兴着连续玩好几天,玩着玩着直到猪尿泡瘪了才肯把它扔掉。那个时代,大人能给一个猪尿泡当玩具玩玩,已经算是最奢侈最高档的玩具了。作为大人来讲,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大猪猪的尿泡多多少少也能顶量夹菜,所以他们也是不大舍得让给小孩拿去玩,于杀猪开膛破肚时用尖刀把猪尿泡刺破去了。每年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忙于给老牛备年草、备柴禾、备照明用的松油柴。该打扫院子的扫院子,打豆腐的打豆腐,打粑粑的打粑粑。有果树的则在果树上挂上米草火把;有桥的则拿酒肉虔诚的祭桥,各忙各的,把春节准备得十足。在春节期间无论从哪个寨子路过,猜拳行令的声音此起彼伏,欢声笑语一片片,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而今青年人外出得较多,有的连春节都不一定回家,过个年整过寨子悄无声息的。有的是没钱无颜面回家;有的则是对家没了概念;有的以为只要能给几个钱给老爸老妈就OK了,没曾想到团聚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农村的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所有的农事都是靠人工完成。早上4点钟天还没亮就听见“哐啷!哐啷!”舂米的碓声,一天难得的清静又被清脆的碓声打破,谁家的碓先响起,寨民们则夸赞这家的媳妇最勤快。只要听见第一家碓响起,接着第二家、第三家响起,此起彼伏,那声音未必比交响乐差多少。在那种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吃饭靠人力碓舂的年代,哪一家早碓先响起,证明这家有勤快之人,家庭必然很幸福。

家乡古老的水井的水是从大山深处冒出来的,特别的凉,纯粹的天然矿泉水,由于还要忙于上坡做农活,天没亮就有人赶往水井挑水,有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我的家乡井里的水源十分丰富,用不着争抢,随便舀随便挑。相比个别缺水的村寨,没挑几条就把水舀干,后来者用水瓢刮着井底舀,那刮擦声“咔嚓!”“咔嚓!”地声音,听起来纠心又可怜。而今上级政策好,用的都是自来水,昔日的木水桶、水缸早已散得散架,被丢弃的丢弃。即便勉强能用得着的,也只不过是拿来装些留着没用,丢掉觉得可惜杂七杂八的破铜烂铁。我真希望故乡的旧物什!不盼它们变成博物馆里的古董!宁愿它们变成历历可见的乡愁!因为乡愁的分量比古董重得多!

以往走亲访友得住上一两晚,现在公路四通八达,各家各户没有一辆小车也有一台摩托车,不管红白喜事,走客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亲情已没有以往浓烈,家长里短来不及摆谈,仅仅打个照面就再也不见人影。新一代青年农民外出务工较多,村庄人少了,一天比一天萧条!往日经常徒步走亲戚,上坡干农活的大路小路乱草丛生,多少还有一点点荒凉。此时此刻,在我脑海浮现出 “眼下荒田荒不种,阡陌小路草丛茸。 春风不解晚阳泪,几分念想几分悲。”的景象。

栽秧打谷是农村年复一年的农事,耕者是认真的,犁耙田都是三犁三耙,薅秧也是头道、二道、三道一道不落。在谷子抽穗后即将进入成熟前还要把上下田埂割得干干净净以减少鼠害。当时,对于农村来说,草也成为抢手货,有时因割草超界互相吵架空气好长一段时间,更有甚者吵架声响彻山谷,不绝于耳。而今上下田埂边草草茂盛得可以躲得老虎却无人问津。古老古规,“上三丈,下三庹”的割埂规则却自然而然废止,请人割田埂都请不到劳力,那些不成文的规矩哪还需要遵守。

七八十年代前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殖有两三头黄牛,耙田季节来临,满坡呈现一派百牛同耕的壮观场景,好不热闹。每于傍晚十分,不论路过哪一家门口,都看见大伯大叔、哥哥弟弟在霍霍地磨着镰刀,把第二天早上割草用的镰刀磨得铮亮。天刚破晓,就听见有赶早的人背着镰刀“咔嚓!”“咔嚓!”的从门前走过。那是唤醒做活路的人们不要再偷懒,圈里的老黄牛早已在等待露水草了呢。现在牛影不在,牛耕被铁牛所替代,那些冷冰冰的现代工具,缺少犁耙田累了解牛吃草,人也休息吃晌午,抽一袋烟的解脱感。耕地里少了牛的身影,与之有关的木榔头,冲杵,犁,耙,谷桶等等已无处可藏,四分五裂,该烧火的烧火了,炉灰也不知浇大浇肥好几茬庄稼了。

由于养牛踩粪,稻田施放的多是有机肥,有机肥不但培肥了耕地,泥土疏松,犁耙轻松,庄稼产量高,质量好,稻鱼双丰收,顿顿吃的都是放心安全大米和蔬菜,原生态作物也换来了人们健康生活,很少听见一些稀奇古怪的疾病发生。现在农村也学会享受城市人的生活了,个个都把希望寄托在流动商贩身上,早早晚晚满村满寨都听见“新鲜辣子、海茄、白菜、黄瓜……十块钱两斤;苹果、香蕉、西瓜、李子、梨子十块钱三斤”的小喇叭叫卖声。我在想,农村自家有的是地,有的是土,怎么不自己种啊,即便现在大家手头也不差那几个钱,但是有钱就要拿去买健康呀,大家何必自取灭亡呢!

最难忘的是每于开春季节,组里要组织挑牛粪下田抢工分,男女劳力齐上阵,那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长长接龙队伍场面,只有用热火朝天,浩浩荡荡来形容才恰当。因踩牛粪过称可以论量换取工分,劳力多和勤快的人家一年至少积得上万斤牛粪。不过哪个时代都有老实人和狡猾人的存在,老实人家尽管所积的牛粪不多,但他们保存得干燥蓬松,过称重量自然少,但挑粪者身心舒服;而那些狡猾人家,故意把牛粪弄得烂湿烂湿的,他们以重量换取公分自然比别人的多,但足以见得一个人的良心白与黑。

小时候看见老阿妈白天忙抢工分,晚上则忙着点着忽明忽暗的松油柴纺纱织布、绣花,缝衣服,有时火星飘来烧断一两根纱线老妈又小心翼翼地慢慢的一根根接上,而今电灯亮堂堂却反而没人做这行当了。再没有更多的人们去关注关于时令、关于传统、关于民俗、关于美食、关于亲情、关于孝道、关于时节、关于物产、关于播种,等等的事象了,即便勉强做的一些农事,也只不过是丢掉不忍,随便应付而已。

马路在农村不知是何物,车子更是稀罕物,偶尔陪老人去集镇赶场,从马路走过时,看见汽车“轰隆!”“轰隆!”开过来,就仿若遇到庞然大物,无比惊恐,急忙跑到路边去躲得老远老远。有时汽车司机毫无礼貌地突然鸣笛,心里还被吓得砰砰直跳。走亲访友,爬坡下坎尽走山路,不知翻越过多少山岭多少溪沟,有时挽裤脚流水过河,有时又从木桥上走过,有时又是踩跳跳岩。哪里像现在这样方便,车去车来的,路上即便与亲戚朋友擦肩而过也只不过似曾相识而已。而今到处通村通组公路后,那些木桥、跳跳岩,烂板凳,还有什么歇气岭、歇气堂、土地坳、凉水井、烂桥湾、猫鼻岭、蒿菜冲之类的地名已在人们记忆中销声匿迹,统统变为一种永远找不回的往事。我真希望得到哪位大伯,大爷给我再讲述那些丰盈的农耕故事、乡村故事、亲情故事、四季故事、舌尖故事,让我用这些故事来慰籍疲惫的心灵,同时也是唤起更多离乡离土离家的人对家的记忆。什么是家?家是一个幸福的港湾,港湾是避风避浪的地方;家就是一盆碳火,碳火可以温暖身体;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倦鸟所能回归的巢。

乡村天然冒水井到处是,能饮用的地方或是一匹木枧、竹枧引过来方便人们饮用,或是几块歪歪斜斜的青石围成的水凼,或手捧或用阔叶树叶卷成漏斗舀来喝。水量小的更有甚者是用巴茅草做水接水出来饮用的,不管是哪种方式,能喝一口都感觉沁人心脾,精神爽朗。由于林种结构不合理,遍坡遍岭的都是松杉林,往日冒水的地方早已干涸,滴水不见,要寻找一滴水简直就是奢望。小时,每于冬天来临,村寨里的小孩子或用鸟媒子上山劝鸟,或在山坡小水凼把枯枝败叶刨干净安上两根粘膏棒捕雀,而今小鸟小雀因生态环境的改变小精灵们一个二个消失得无影无踪。

以前过河都是呛水,河边的水是干净的,水下的小石子也是干净的,挨近河边就能闻到一股股浓浓的鱼腥味,花花绿绿各色各样的岩石看得清清楚楚。水下巴岩鱼多的是,看到喊出名字或喊不出名字的小鱼从石头上飘过来飘过去,有时还时不时碰到自己的脚一下,到处呈现一派和谐共生的景象。而今过渡捕捞,生态严重不平衡,家乡夏季半夜于塘头埋伏守鲢鱼的味道被忘得一干二净,河鱼在人们记忆里慢慢淡忘。

七八十年代,条条河流的水清澈见底,污染这个名词显得相当的陌生。长途跋涉哪里需要自备矿泉水?!呛水过河口渴了双手捧来河中的水直接就可以喝进肚解渴。夏天天气炎热,从河边走过,只要看见那个水塘深一些的,脱下长衣长裤就直接跳下水去洗澡,那感觉有说不出的痛快。而今水污染严重,河边的石头满是青苔,河水也没之前那么清澈见底了,连偶尔蹚水一次,感觉脚底板都是痒痒的,别说洗澡了,更不可以直接捧河水解渴了,简直谈水色变。

回家遇到久别的父老乡亲,我问那些年纪比我小的什么是乡愁?他们抠着鼻,挠着头很迷茫,就是想不起来!读书进了城的零零后,他们根本就没有乡愁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抖音,知道网红,知道快手和拼多多等这些时尚的玩意。一个个靠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传承人相继离我们而去,那些优秀的传统的民间文学也随之葬身黄土,往日闲暇靠到民间文学传承人家中听摆民间故事、学唱民歌的时代一律被抖音、快手所取代。手机的发明和应用,让个个都变成低头族,人与人之间交流少了,关系疏远了,视力也差了。曾经 QQ 火了,温暖了多少爱情,后来微信火了,又拆散了多少家庭,现在快手火了,却说出了多少人的心酸与往事。确实是时代成就了我们,时代也在改变着我们。

半辈子居家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离开家乡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多少少还是向往一起一落、一种一收、一食一饭、一草一花,过着简单而淡定的生活。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家乡一切都变了,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电饭锅,液化气,袅袅炊烟的村庄与城镇缩短了距离,黑不溜秋的柴火房已换成窗明几净的阁楼,爱好拍摄者再也找不到最具乡村味的佳美镜头。贯穿乡间小道全部硬化成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已成历史。清澈小河上的木桥、跳跳岩、懒板凳只能留在记忆作古摆谈罢了。满是小鱼小虾的小溪,在荒凉中已经消失;家乡在变,变得让在外的游子措手无策,乡愁绵绵,当我再次地回到久别的家乡,家乡却缺少了往日的欢声笑语、鸡鸣狗吠;缺少了往日的田园牧歌;更加缺少了那份淳朴与真情。对于左邻右舍有好菜一起吃,有好酒一起喝,忙的上坡干活,闲的在家划拳行令的乡音乡情渐行渐远,这里一切的一切,总想能够重新再来一次该多好。时代在发展,家乡在改变,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时候,我们永远都不要苛求别人说的话都是你希望听到的。世界没有那么美,人心也没有那么纯粹。不是每一阵风,都会顺着你的心思吹来,无论你有多么好,也无论你处在多高的位置上。只有叶落归根,回归自然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