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文元·小时候绍兴弄堂纪事之一——弄堂之熙熙攘攘

 新用户24030ygV 2022-01-17

《官场现形记》第八回有句:"只见这弄堂里面,熙来攘往,毂击肩摩"道尽了古时候弄堂内的热闹景象。

小时候,我家门前是一条临河的小路,名叫汲水弄。弄虽很小,但历史悠久,据说与西汉时会稽太守朱买臣“覆水难收”的故事有关。

由于最近的市场在大云桥,路有点远,所以每天所需的菜和小日用品都在弄堂内交易。

从一早开始,随着时令的变化,就有青菜、萝卜、茭白、芋艿、毛豆、茄子、莧菜、冬瓜、丝瓜、南瓜、黄瓜等各色菜担,率先登场。

继菜担后,弄堂内会传来每天必到的叫卖螺蛳的小贩吆喝声。绍兴人称螺蛳为穷鲜和饭(绍兴话,把餐桌上的菜叫和饭),是既十分鲜美,又非常便宜荤菜。34分钱一斤螺蛳,已经清洗干净,而且屁股上已经笃好了缝。螺蛳清蒸油炒均可以。吃的时候只要嘴对着螺蛳头部一嗦(绍兴话,吮吸的意思),整颗螺蛳肉就吸入口内了。螺蛳肉还可以做羹,将螺蛳在滚水中汆一头然后用针挑出,与豆腐、芋艿一起做成羹,十分鲜美可口。也有人将挑出的螺蛳肉晒成干的,其味道堪比开洋螺蛳是贫苦人家餐桌上一道常有的荤菜,而且全年都有供应。

几乎每天来汲水弄叫卖的,有一位卖熟食的老人,已开始长白头发白胡子了,“鲜千张,霉干张,油炠素鸡豆腐干”的叫卖声,听起来有点瘖哑苍凉。

来弄堂里卖水产的小贩,主要是卖瓜鲞、勒鲞、龙头烤、淮皮、紫菜、海带、土剔(绍兴话,即泥螺)、海哲头等。

过了买菜早市,又传来水果小贩叫卖声。卖水果小贩的吆喝往往以产地为题材,如:塘栖甘蔗、塘栖枇杷、余姚西瓜、余姚杨梅、塘头蒲瓜、马鞍黄金瓜、奉化水蜜桃、黄岩蜜桔等。


除了小贩的叫卖声外,弄堂内还有各色匠人的吆喝声。

只听见这边传来咣当咣当的声响,那是挂在担子上的铜铁部件摇摆时的碰撞声。听到有节奏的“洋铁白铁钥匙铰链”,“有洋瓷碗洋铁脸盆好修”的叫声,原来是洋铅师付来了。这付担子一头是一个带风箱的白炭炉子,另一头是一个小小工作平台,上面摆满了台虎钳、老虎钳、螺丝刀、锉刀、剪刀等钳工工具。家里的白铁水流,钢精锅子、门把手、箱环、锁具、插销等铜铁用具坏了都能修,连坏了的洋铅桶、铜火熜,漏了的铜汤锅、铜汤婆子也都能銲修。

接着那边传来补碗、修缸、补甏的叫声。绍兴人家家有水缸、盐菜缸、老酒坛、油墩甏等陶器。补洞多用铁砂,补裂缝多用鉄扒钉。补碗、盆、碟,甚至彩瓶、花瓶等瓷器的补碗匠做的是细生活,要用金刚钻在有裂缝的瓷器上两边打洞,然后用铜扒钉攀住。

手艺匠人还有修旧(一般是木匠)、筑漏(一般是泥瓦匠)、皮匠、鞋匠,还有修洋伞、补雨伞、修棕棚、阉鸡、修脚、剃头。凡是居民有需要的,就有人做生意赚钱,就有市场,行当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值得一说的是箍桶匠。越剧中有一部妇孺皆知的名剧《九斤姑娘》。说的是聪明伶俐的箍桶师傅女儿九斤姑娘,斗智斗勇,帮助箍桶为业的父亲,戏弄财主石二店黄的有趣故事。戏中几乎说尽了古时候绍兴民家所用的圆木器、圆木桶:米桶、饭桶、斗桶、担桶、洗面盆、洗脚盆、洗澡盆、高镬盖、蒸笼、吊桶、马桶、料桶等。这些圆木器、圆木桶的修理,都需要箍桶匠。

还应该说一说磨刀匠。当年绍兴磨刀匠的吆喝十分简单,只有“磨剪刀”三个字,调子也没有什么抑扬顿挫。而现在磨刀匠的吆喝调子改成“磨剪子咳抢菜刀”。一部京剧中磨刀匠的吆喝声,几乎统一了全国大小城镇磨刀匠的吆喝声。这种现象,恐怕全国惟此一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这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

弄堂里还有揹着贰斗篮收旧货的(绍兴装蔬菜水果杂物多用竹编的篮子,大的叫兜篮,小的叫苗篮。贰斗篮是一种大如小萝筐,但上面的提手很长,可以揹在肩上的一种特製的篮,印象中只有收旧货的使用),但几乎从没有看到他们收到过旧货或者古董。

岸上有小贩匠人叫卖声,小河里也有热闹的市面。下午二三点钟小划船驶来,传来“鱼嗄,虾嗄”的叫卖声。小划船的舱内有活的虾、鲫鱼、鲤鱼、泥鳅、黄蟮,有甲鱼、鳗、乌鳢魚,还有作为猫食的赖吐步(又叫赖拖泥)、烂眼旁皮、玉鳝汀等杂鱼和饭米虾记得一角钱可以买到四两活的河虾。秋天小河里还有卖大菱的船。

秋收后,小河里还有卖稻草的船。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醤醋茶。柴放在米之前的首位,足见其重要。绍兴民居厨房里,都有供灶王爷的大灶,烧的是稻草。将小把稻草挽成结,丢入灶堂内,用火天(注:即烧火棍。但火天自有其特征,铁制,头部开叉,状似倒写的天字)不断划拉草结,使其完全燃烧。稻草作为燃料消耗量大,所以卖稻草的都是用双人摇橹的大船(我们叫袒畈船),居民一买就是一船,差不多每户人家都有用来堆放的柴草间。烧稻草的大灶,都有一个通出屋面的烟囱,所谓“袅袅炊烟”,只有烧稻草时才会有这样仙境般的效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卖稻草的船逐渐少了,最后没有了。只剩下卖柴的手拉两轮车了。因为车拉不进汲水弄,只好停在弄口,人进入弄堂内叫卖。

小贩匠人做生意,都要吆喝。也有不吆喝的小贩。一种是爆米花的,他会高叫“放炮哉”,“嘭”的一声,自然会引来生意。另一种不吆喝的是算命瞎子。算命瞎子用一面小的铜锣,用小鼓棰击打,发出叮、笃的声音,伴随竹竿探路点在石板路上的嗒哒声,人们就知道算命瞎子来了。与算命类似的迷信行当还有看相、测字,以及鸟或乌龟唫牌。

小巷里做生意的还有一种卖唱的行当——唱莲花落。夏日的夜晚,晚饭后,劳作了一天的城里人,是休息休闲的时候了,纷纷自带発子椅子,来到河边乘凉。大家围成一堆,听老年人讲过去的故事。有帝王将相,也有才子佳人,还有神仙鬼怪、武林秘籍、奇门盾甲。这是口头文学的传承,精华与糟粕兼容并蓄。人们交流着道听途说的消息,夹杂着自我感觉良好的见解和评论。再有是听唱莲花落,这是要专门付钱去请来艺人弹唱的。剧目有《章如庵》、《珍珠塔》、《何文秀》、《刁刘氏》等。有时也有时兴的小段子。唱莲花落的都是独行侠,以男的居多,道具只是一把二胡,自拉自唱,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有“唱念”,无“做打”。往往是连续剧,一则戏可以唱上十天半月,只要不下雨,每天不拉场。婉转的唱腔,悠扬的胡琴声,清新隽永的地道绍兴话道白,在静的夏夜中,荡漾在水面上,传得很远很远。其听觉效果不亚于交混回晌设计良好的剧场。

卖水果、蔬菜的小贩每天必到。每天来转一转的小贩往往都是本地人。不定时到来,卖柴的是青坛王坛山里人,换料、换灰、卖稻草的是平原水稻区人,阉鸡的是浦江人,鸡毛换糖的是义乌人,修棕棚的是天台人,收旧货的据说是回回人。

我印象中弄堂里的交易,绝大部分都是居民出钱购买物品或服务,只有少数几类是居民出卖物品换钱的,那就是换料、换(柴、草木)灰、換鸡屎(绍兴人,屎读作乌)、卖缸砂、卖马桶砂和收旧货只有一种市场交易是以物易物,那就是鸡毛换糖担。

汲水弄喧闹的一天,在市场的交易买卖中,在各人自得其所、自得其乐的忙碌中结朿了。不!还没有完,深夜里又传来了火腿粽子的叫卖声。

小弄堂充满了小贩手艺匠人的吆喝声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一刻停歇的时候。那高低抑扬、错落有致的悦耳吆喝声,犹加一首有节奏韵律的交响乐。弄堂内的市场交易已经溶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小贩匠人据以挣钱养家,居民用钱买来日常生活的便利。相互依存,互为补充,须臾不能分离。居民们习以为常,并不嫌其烦吵和喧嚣。如果有哪一天,弄堂里缺少某个小贩匠人的吆喝声,居民们就会记挂起来,会觉得自己生活中缺失了某种东西。

汲水弄里一天的熙熙攘攘,反映的是我小时候的古城绍兴,经济不发达,基本处于小生产者自给自足经济状态下的一个侧面。就当年来讲,这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