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花暝不归

 高骏森 2022-01-18

                  风花暝不归

                           文/吴琼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各有千秋,有些人以高产著称,有些人以质量取胜,有些人另辟蹊径,凭借新颖奇巧奠定其地位。而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位诗人,作品少得可怜,后人对其评价却极高。他便是初唐诗人张若虚。

张若虚,江苏扬州人,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一生到底写了几首诗没有人能说得对,但有明文记载的只有两首。其中一首不必说了,自然是闻名遐迩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被称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诗,收录于《全唐诗》中。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另一首不大为人所熟知,但若是读了,也一定感慨良多。虽然不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但仍旧是一首好诗。此诗题为《代答闺梦还》。“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诗的首句“关塞年华早”,短短五个字便充分彰显出了中国古文的魅力,比白话文用的语言更简洁,却能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都能说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关塞,今天的人对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概念,因为交通的便利和科技的发达,只要有时间,想去就去,说回便回,但在古代,绝对不一样。古诗词中每每提到关塞,悲情便开始了。那还是一个不但遥远,而且苦寒的地方,环境恶劣,寡淡无味,那些长年累月驻守在边关的将士们不只是如何熬过那些漫漫长夜,送走的不仅仅是日子,更是自己的青春年华,还有本该与心上人共享闺房之乐的美好。后面紧跟着一个年华早,读者便可以大致猜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一位年轻的军人,早早地去往边塞镇守碍口,留下闺中一位年轻的妻子,日日盼望着丈夫能够平安归来。

再往下看,果然,我们猜对了。妻子常常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丈夫离去的方向,她登上楼台望归的频率,一点也不比那些将士们驻守边关要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华更替,季节变换,春天来了。她换上了薄衫,对着镜子梳妆之后又向外去寻觅着春光。然而,再美好的春光也只是她一个人,丈夫还没有回来。偶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探看,画衣上绣的花将蜜蜂都引了来。春意让桃花李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心却跟随管弦之声飘到远方,仿佛到了丈夫的身边。每天清晨都盛装打扮,等待离人归来,可是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还没有归来。睡梦中也不见夫君的身影,醒后长叹,只能再次将门窗关上。

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们想到了王昌龄的一首七绝《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不能团圆的时候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些功名利禄都比不上两个人能够守在一起来得更重要!可是,这首《闺怨》中那位不知愁的少妇是“悔教夫婿觅封侯”,足见她之前有些贪慕虚荣,夫婿离开她去觅封侯是她授意的,也许她的丈夫本还不想这样。但《代答闺梦还》中这位梦魂不知何处入的妻子,更有可能的是出于一种无奈。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安家国,一对恩爱的夫妻不得不放下个人的幸福。

作者简介

吴琼,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毕业于牡丹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学友创办文学社,并出版报纸《镜泊学魂》,自2003年起开始在《蛟河市作文报》上发表散文、诗歌,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就职于蛟河市统计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