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古今研究:水红花子

 文炳春秋 2022-01-18
中药古今研究:水红花子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味咸,微寒,无毒。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

“味辛,有毒。主恶疮,去痹气。”

2.《滇南本草》:“性寒平,味苦。破血。治小儿痞块积聚,消一切年深日久坚积,疗妇人石瘕症。”

3.《中国药典》:“水红花子咸,微寒。归肝、胃经。。散血消症,消积止痛。用于症瘕痞块,瘿瘤肿痛,食积不消,胃脘胀痛。”

4.《中药大辞典》:“水红花子咸,寒。消瘀破积,健脾利湿。治胁腹症积,水臌,胃疼,食少腹胀,火眼,疮肿,瘰疬。”

5.《品汇精要》:“明眼目,消疮毒。”

6.《外科全生集》:“水红花子研损用,克坚消痞,痰积恶滞。”

7.《国药提要》:“去热,治烦渴及颈淋巴腺炎。”

8.《药材学》:“性平,味甘清肺化痰,降气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

9.《上海常用中草药》:“散血,消积,止痛。”

10.《新疆中草药手册):“健脾利湿,清热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颈淋巴结核,脾肿大,消化不良,腹胺胃痛,小儿食积,结膜炎。”

11.《中华本草》:“水红花子咸;性凉。活血消积;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明目。主胁腹症积;水臌;胃脘痛;食少腹胀;火眼;疮肿;瘰疬。”

中药古今研究:水红花子

二、现代研究

1.化学成份:荭草种子含淀粉41.51%。据南京药学院初步分析,果实含黄酮类化合物。以及槲皮素、花旗松素(taxifolin)。

2.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取小鼠每天灌胃水荭子(即水红花子)煎剂、酊剂或石油醚提取物,连续10天,对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实体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稳定,需进一步证实。

2)抑菌作用:荭草果实(即水红花子)水煎剂用打洞法对志贺氏痢疾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mm和13mm。用挖沟法对志贺氏痢疾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的抑制距离分别为16mm和7mm。水煎剂的浓度为1:1。

3)利尿作用:陈方良等用大白鼠做利尿试验,按10g/1kg投予水红花子煎剂与对照组比较,6小时尿量分别为6.14±0.65和4.54±0.62ml/100g(P<0.05);流浸膏剂分别为6.96±1.32和5.6±0.96ml/100g(P<0.05),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利尿机理可能为给药后引起血液胶体渗透压的增加,使水分大量进入血循环,导致肾小球滤过量增加,同时抑制了远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所致。

3.毒性:水红花子的急性毒性试验LD50为93.37±13.9g/kg,毒性甚小。

4.临床应用:本品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于各种肿瘤。用于甲状腺肿瘤,常与夏枯草、海藻、昆布、等药配合应用;用于消化道肿瘤,常与八月扎、玫瑰花、石见穿等药配合应用。

中药古今研究:水红花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