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报文章 1月15日中午前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附近发生了猛烈的火山喷发,这场喷发是经典的“普林尼型”,势头凶猛,威力巨大。根据最新的监测分析,这次火山喷发已将火山口附近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整体抹掉,火山口直径达到了5公里;火山喷射高度至少25公里,我国中科院的数据为28公里,更有日本研究称达到了50公里以上。 火山爆发前后的洪阿哈阿帕伊岛 汤加火山爆发,对附近的汤加王国影响非常大。截至1月18日,汤加仍然没有完全恢复通讯,岛上的火山灰厚达2厘米,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我国在汤加的同胞有很多,包括大使馆工作人员,搞基建工程的朋友,其他做生意的朋友等,因为储备充足,目前都是安全的。另外,离火山800公里的斐济等国也受到了冲击波、海啸、强大爆炸声的影响。 除了汤加、斐济等国外,这场火山喷发实际上已经影响全世界:它引起的冲击波传遍大气层,就像你朝池塘里扔一颗小石子,波纹传遍整个池塘一样。这是人类首次在气象卫星上监测到火山冲击波,我国、日本、美国甚至英国的气压计都录到了气压波动。中国气象爱好者自测的数据显示,广东沿海在8点前后,出现了10分钟1-2百帕的气压波动—当然这个波动本身是没什么影响的。另外,它的海啸传遍了整个太平洋,日本美国秘鲁等的海啸比预期大,日本局部海啸波高1.2米,美国加州1米,秘鲁还出现了人员伤亡。 总而言之,这场火山喷发的气势、威力确实很大,有可能是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以来,全球声势最大的火山喷发。从历史上看,巨大的火山喷发,确实会影响气候。譬如说1815年印尼的坦博拉火山喷发后,1816年,欧洲、北美出现了著名的“无夏之年”,当年的美国,在5-7月马不停蹄的来了12场寒潮,6月底还下雪,7月初还结霜,8月下旬就来冰风暴,而我国云南等地也出现异常冷灾,在史书上有记载。在火山影响下,欧美都出现了大饥荒,美国GDP长期陷于停滞。 而刚刚提到的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也对全球气温造成了影响,令其比正常值偏低0.3-0.5度。当年6-7月我国广东也出现了若干股异常冷空气。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时还碰到了一个叫云雅的台风,当场就把这个台风喷的半身不遂,云系彻底紊乱。 1991年台风云雅遇上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那么,这次汤加火山喷发会不会造成类似影响,会不会让全球变暖暂停,会不会让我国变冷,出现“无夏之年”呢? 首先,要明白火山喷发影响气候的机制。这个机制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遮阳伞”效应。在强烈火山喷发后,大量极细的火山灰和二氧化硫进入平流层,会形成大量气溶胶,在地球上空游荡几个月甚至几年,短期内不会沉降到地面,它们会长期遮蔽阳光,类似一把隐形遮阳伞笼罩在地球头顶上,自然气温就会降低了。 其次,这个机制的基础,就是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和二氧化硫足够多。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叫火山爆发指数,英文缩写为VEI,这个指数越大火山喷出的物质越多,喷发威力越大,对气候的影响也就越大。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的VEI是7,为19世纪以来最大,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VEI是6,1815火山的喷出物体积是1991火山的十几倍,正因为此,1815火山喷发的气候影响远大于1991。 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 这次汤加火山喷发,虽然势头猛烈,但时间很短。单从这次喷出的物质来看,应该是1991年火山的十分之一左右。而根据最新的数据分析,它喷出的二氧化硫是40万吨,只有皮纳图博火山的不到20分之一,皮纳图博火山喷出了2000万吨二氧化硫。而皮纳图博火山让地球降温0.3-0.5度,所有这次火山喷发,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应该是更轻微的,出现“无夏之年”的可能性就更小,更不可能出现什么生物灭绝之类的事情。 那么还有人要问了,虽然汤加火山不至于弄出无夏之年,但火山喷发总体都是让地球变冷,那么火山喷发是不是对阻止全球变暖有利,火山喷发后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减碳了,煤可以随便烧了?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首先,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变暖增加幅度,从工业革命以来,算上火山喷发的降温作用,也超过了1.5度,火山喷发的降温,远远不够抵消。另外,火山喷发的降温机制,和温室气体的升温机制完全不同,两股力量叠加,可能会造成更多极端天气的出现。 另外还需要注意几点:第一,这次火山喷发还没结束,随时可能再喷发,像1815火山喷发从4月一直延续到7月,总共三个月时间,如果后续还有大喷发,喷出物的体积在增加,那么气候的影响还要再扩大。从目前来看,的确还有在喷发的可能性。 第二,作为新世纪乃至近30年最强的火山喷发之一,汤加火山喷发还是会带来一些气候影响。1、南半球中高纬度的澳洲南部、巴西南部、新西兰、阿根廷、智利及南非的气候将首当其冲,气候会短暂变凉,有可能出现干旱,当地的农作物生长会受影响;2、火山喷发点在ENSO监测区附近,警惕火山喷发通过海气遥相关作用,影响风海流,甚至在拉尼娜转中性的趋势上加把火,催生厄尔尼诺,拉尼娜急转厄尔尼诺的话,极端天气又要增加;3、火山喷发如果持续很久,气溶胶进入平流层过多,北半球阶段性冷事件及与之相关的强对流等极端天气,今年有可能增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