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鲁迅化”背后,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的评价一针见血

 花开无田 2022-01-18


前言:

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当鲁迅的作品发表,总有些进步人士争先恐后地拜读,读到动情处甚至激动到失态。

究其原因,乃是因为鲁迅是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的文学家之一,更是近代史上少有的批判性作家。他的作品里充满着恐怖的现实,也充满血淋淋的旧社会缩影。恰如毛主席所说那般,鲁迅先生的方向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可惜的是,曾经令无数人顶礼膜拜的文学巨擘,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却在最近十数年逐渐走下了”神坛”,作品更是接连从教科书中移除。直到现在,鲁迅的作品已经在中小学教材中大幅度减少了。

那么为何曾经唤醒国人的文章不再被推崇,这种“去鲁迅化”究竟是好是坏?

一、鲁迅的文章

鲁迅是名门望族出身的孩子,见过上流社会的富有,也见过彼此间的阿谀奉承。家族自祖父周福清时开始衰落,也让日渐长大的鲁迅深感家庭变故中的所带来的社会反差感。

无论是家族经济上的落差,还是社会地位上的落差,都让鲁迅见证了人性间的复杂、社会的复杂。

而居于清末民国这样的时代,眼见社会底层如行尸走肉一般的状态,更是在这个孩子心中埋下了如何拯救他们的种子。

随着年龄渐长,他入江南水师学堂,后又选择前往日本留学学医。可在见过中国人对死亡的麻木后,鲁迅心中充满了震惊。他想不清楚为何同样是国人,为何却对同胞的死活不管不顾,至于手段上更是落后,甚至还要用人血治病。

也正是从此开始,鲁迅不再将治病救人当做心中理想。他想救更多的人,尤其是拯救更多人的思想。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写出具有力量的文字,尽可能多地唤醒大家的意识。

鲁迅深知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在文章中运用了各种充满讽刺的话语,而自己曾经的丰富经历以及亲眼见过的黑暗也都可以写入文章,都可以在其文章中找到缩影。

这一点上无论是“孔乙己”,“祥林嫂”还是“阿Q”、“闰土”等等人物形象皆是如此。

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更是在创作中发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旧有的文言文对于传播新思想、文化太过书面空洞,不够平易畅达。

于是,白话文运动之中鲁迅也成为了与胡适、陈独秀等人一样的核心人物。这样一场运动,对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无疑是极其有益的,也事实上推动了新思想、文化的传播。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也正是因为作为白话文的先导,鲁迅的白话文作品并无太多可以参考借鉴的部分,而导致其中是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文段的,这也让很多初学者会对其文章形成“晦涩难懂”的印象。这一点如“两颗枣树”,亦如彷徨中的语言都是明证。

不得不说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充满着批判主义色彩的,针砭时弊、直接肺腑的。但同样从其行文特点上而言,对于初学者无疑也是“晦涩难懂”的。鲁迅的文章也可以说是许多人童年的噩梦。

而从2009年开始,有的新编教材开始逐渐移除鲁迅文章,趋势亦是越演越烈。

二、众说纷纭

对于鲁迅的文章是否应该出现在现在的教材中,观点无外乎三种:同意、反对、无所谓。

持赞同观点的人认为鲁迅的文章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尤其那些关于封建社会吃人的黑暗,更不应该展现给学生;而且学生普遍没有社会经验,没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生活,鲁迅笔下的人生无法令学生感同身受,文章就失去了意义。

与此相反的观点则认为,鲁迅的文章应该出现在教材中。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故事,更记载着曾经的真实和苦难。

而对于那段历史,我们更不应该逃避,应该直面,应该铭记。

或许小时候不理解鲁迅的文章,但在孩子们拥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后,就一定能看懂其中的内涵。这对于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爱国情怀,培养居安思危的意识无疑是有着巨大裨益的。

而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之中,有一类佛系的人则选择保持中立,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在他们心中,无论是否移除鲁迅先生的文章,其出发点也都是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本人并不对鲁迅有更多感情。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对于学生的培养也不断更新,鲁迅的文章也充满了争议,甚至许多文学家纷纷出来批判鲁迅的作品。

那么鲁迅作品淡出教材,又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呢,要多方面分析,但诺奖获得者莫言的一席话同样也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三、进步还是退步

不可否认的是,鲁迅笔下的黑暗确实与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任谁都无法将那个黑暗吃人的中国与现在的强国联系起来。

也正是这种生活环境,导致一大部分青少年对曾经的历史没有深刻认知,也缺乏对生活的全面认知。一些人不想让孩子过早接触血淋淋的现实无可厚非,但不可能一直将青少年保护在羽翼之下。

鲁迅的文章太难理解也是现实,过早学习确实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还徒加负担。不过,相对于民众对事物更加敏感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却对此有着一针见血的评价。

莫言谈及鲁迅时说:从小就是读着或者模仿着鲁迅长大的。我的十一部长篇小说去换鲁迅的一个中篇小说都换不来。

从莫言的口中可见,他对于鲁迅先生以及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推崇备至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文学角度来讲,针砭时弊的创作风格值得欣赏;从历史角度来说,鲁迅的作品更有着深厚的研究学习价值。

而也恰如莫言曾在演讲中所说的一般:“文学在于揭示黑暗与不公正”。这句话放在现在很多人觉得似乎太过“偏执”,但是退一万步将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批评的声音,又是何其可叹。

“去鲁迅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