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多发于老年骨质疏松人群,主要由间接暴力所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肱骨外科颈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占肩部骨折的26%。常表现为骨折处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受限、广泛皮下瘀斑等,若不得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肱骨解剖颈下2~3cm处的骨折。 Greater tubercle:肱骨大结节 Lesser tubercle:肱骨小结节 Anatomical neck:解剖颈 Surgical neck:外科颈 Head:肱骨头 肱骨外科颈骨折
(1)裂纹骨折;(2)外展型骨折;(3)内收型骨折 合并肩关节脱位 1~4块主要骨折块:①肱骨头;②大结节;③小结节;④骨干或外科颈。 骨折移位标准:移位≥1cm,成角≥45°。 1.解剖颈上方的肱骨头;2.小结节;3.大结节;4.肱骨干 1)一部分骨折:无移位; 2)二部分骨折:单纯的外科颈骨折伴或不伴肱骨头脱位; 3)三部分骨折:外科颈骨折同时有大结节或小结节骨折,伴或不伴肱骨头脱位; 4)四部分骨折:外科颈骨折同时有大结节和小结节骨折,伴或不伴肱骨头脱位。 肩胛骨前后位 腋窝位 另一种腋窝位 肩胛骨侧位 右侧肱骨外科颈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NeerⅢ型 ①外展型骨折: ②内收型骨折: 操作步骤: 整复骨折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在助手维持牵引状况下,于三角肌止点处与肱骨干轴线成角 20°~30°逆行置入3枚直径 2.5mm末端带有螺纹的克氏针(进针点切勿过低,以免误伤桡神经)至肱骨头中心再到到达软骨下骨。检查克氏针固定的稳定程度,固定满意后将针尾剪断并埋于皮下。 评价: 对软组织损伤小,固定相对稳定,可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术后肩部功能恢复快,能有效防止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正位、腋位透视观察穿针情况 术前及拔钉后(术后6个月)X线片 操作步骤: 全身麻醉,取坐沙滩椅位。从肩峰前外侧纵形切开皮肤,切口3~4cm,通过三角肌前外侧和中间肌纤维间隙平面向下延长,在冈上肌大结节的止点和肱二头肌内侧后方1cm处切开冈上肌腱,依照肌纤维方向纵形切开2cm,用拉钩暴露好肱骨头,确定进钉点,定位杆位置和方向,通过X线确定,顺定位杆扩开肱骨头后复位,髓内钉进入软骨 2~3mm后透视。若骨折复位良好,插入髓内钉,对于中段骨折选择长钉,否则选择短钉固定。 评价: 减少了二次创伤导致的血运破坏,切口小,软组织剥离少,有效降低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和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操作简单,创伤小,微创。但对于肱骨头劈裂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者,前者由于交锁内钉进针困难,后者由于关节复位困难,肩袖难以修复,需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操作步骤: 全身麻醉,取坐沙滩椅位。选择三角肌前侧入路或者肱骨前外侧切口入路,切口皮肤,皮下组织,沿三角肌、胸大肌沟或者肱桡肌间隙清除血肿,骨折复位后,根据术中情况选择合适的锁定钢板在肱骨干前外侧予以固定,并在远端和近端各放置螺钉3枚进行内固定。 评价: 可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安装钢板,并使用螺钉加以固定。该术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对该骨折处血运破坏较大,不利于骨折愈合,易引发骨折延迟愈合、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入路: ①三角肌外束劈开微创入路:近端切口显露肱骨大结节和肱骨头,远端切口显露肱骨干和接骨板的远端。术中通过内旋和外旋前臂,可以在有限的切口内更多地显露上述解剖结构。 手术切口外观大体照 ②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经典):显露范围广;对外后侧显露较差;损伤较大。 手术切口外观大体照 ③改良肩关节前侧入路:取喙突位置向外侧延伸至上臂中线处,下行至三角肌转子水平作一切口。 该入路可有效避免切断锁骨附着点及游离三角肌前缘,利于保护 胸肩峰动脉不受损伤; 此外,该入路偏向外侧,可更好地 暴露肱骨外侧壁,更易于植入钛板,同时避免游离腋神经。 参考文献: [1]书名:实用外科学(第4版)(下册) 作者: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出版社: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时间:2017/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