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孟子研究院学术顾问 二、心动情绪演百态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依蒙芮(Murray,1888)字典,来自拉丁文 e(外)和 movere(动),表示从一个地方向外移到另一处所,词源上是用来描述一种“动”的过程,经不断演化,情绪一词限于标示情感的活动过程。情感一词的“感”,有感觉、感受之义,情感的情与感相结合为 feeling,有感觉、感触、心情、同情、体谅等含义,表达一种情感的体验和感受。 中国释情与西方稍异,它不具物理学和社会学上的流动、震动、扰动等意思的情绪。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徐灏注笺:“发于本心谓之情。”王充解释说:“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形出于外,形外则谓之阳,不发者则谓之阴。”情犹阴阳之气的流动,或发动而形于外,为阳;不发动,不与物接触,为阴。就其发动而言,与西方以情绪描述动的过程,有相似处,不过中国用自己特有的阴阳话语释动,与西方异。绪,《说文》中解释:“绪,丝耑也。从糸,者声”;段玉裁注释:“抽丝者得绪,而可引”,为丝头之意。柳宗元说:“早缫而绪,早织二缕。”缫为绎茧为丝,绪是抽丝时抓住丝头。自古以来情绪连用。从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思维以观人工智能的情绪、情感,以人工智能的情绪、情感反观中国传统的情绪、情感,就能获得新启迪、新思维、新方法。 即事物及主体人的状态,表现的形态、态度和情形。《周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虞翻注:“乾神似天,坤鬼似地。圣人与天地合德,鬼神合吉凶,故不违。”魂是流动的情状,乾神的精气流于坤体,变成万物的情状,所以讲游魂为变。天人合德,其情状与天地相似,所以无所差违。韩康伯注:“精气絪缊,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魂为变也。游魂,言其游散也。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无幽而不通也。德合天地,故曰相似。”虞翻、郑玄等以象数解易,韩康伯以义理解易,两者虽有差分,但解字义差分不远,都是一种变动的情状、情态。《三国志》载:胡质在黄初(220—226)中迁任东莞,士人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胡质追问中,李若形色变化,情态亦异状,便自首了。情状,韩非曰:“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人主有所爱好,如楚灵王爱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主见恶,群臣避其所恶;君主见好,群臣诬能。人主见欲,群臣的情态就助其呈现出来。若君主无好恶,群臣就不会为伪,其忠诚可见。人主应该去好去恶,群臣诚意,则君主就不会被蒙蔽了,情状、情态的真相就不会隐匿了。 即人的一种志趣、志向、意趣,或人的一种兴趣,意味、意愿、欲望,风致所在。《后汉书》载:刘陶“为人居简,不修小节。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结交的朋友,都是志同道合者,志趣不同,即使是富贵的人,也不去结好。情趣相同,即使是贫贱的人,也不改变意向。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情趣。情致,颜之推引《诗》曰:“《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曰:'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情致,籍诗生于此耳。”王籍有才气,好学博涉,他在《入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其情致出于《诗》的风致。唐代张籍的《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四:“山晴因月甚,诗语入秋高”,其情其致,志趣高雅。 情志和情愿 情感、志愿、志趣和意趣,在心为志,都是人心理结构中向善向美的状态。《诗经》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孔颖达疏:“以琴瑟相和,似人情志,故以友言之。钟鼓铿宏,非情志可比,故以乐言之。”听祭祀的音乐,淑女的情志和谐。情动于心中,而发于声,声成文为音。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国情、民情的情感、志趣,如治世、乱世、亡国的声音则安以乐,怨以怒,哀以思,体现了其政和、政乖、民困的状况。若愿治世,则应早创大制,以便人各安其位。刘颂上疏说:“然人心系常,不累十年,好恶未改。情愿未移。臣之愚虑,以为宜早创大制,迟回众望,犹在十年之外,然后能令君臣各安其位,荣其所蒙,上下相持,用成藩辅。”他认为要使王朝长治久安,需要建立侯国,使其上下一心,爱国如家,但今无成国的制度,没有安定的意志,若要改变人的志趣,转移人的情愿,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使上下相互维持,中央与诸侯国之间互为屏障。 情谊与情绪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往往交情深厚,情意缠绵。韩愈说:“与足下情义,宁须言而后自明邪。所以言者,惧足下以为吾所与深者多,不置白黑于胸中耳。”韩愈认为崔群出群拔萃,与他深厚交情,不是不言自明,而是言而后明,互相诚信明白,不留疑惑于心中。唐韩偓的《香奁集·春闺》有言:“醒来情绪恶,帘外正黄昏。”情绪的好与恶,与外部环境、人情变迁而引起人的心理感情性的反映有密切关联,人在不同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人际、宗教等)下,都能激起强烈的不同的心理感情性的反应。 情理与情义 人情与事理、义理,事情的道理、义理,以及事物演变发展的规则。《吴书》曰:滕胤“每听辞讼,断罪法,察言观色,务尽情理。人有穷冤悲苦之言 , 对之流涕。”他少有节操,治身厉行,每断讼,能依法惩治,都符合情理,无有偏颇。对于穷冤悲苦的人,对之流泪,有强烈的同情心。《世说新语·赏誉下》“王刘听林公讲”注引《高逸沙门传》:支遁“正在高坐上,每举尘尾,常领数百言,而情理俱畅。预坐百余人,皆结舌注耳。”支遁讲佛理,情理明白,通畅透彻,言辞逻辑严密,听者专注而感人。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其义理的感染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曰:“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有违人情和义理,这种事情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并非稀奇。 情实与情伪 真心实意,实事实情,而无弄虚作假。管子曰:“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不是真心实意的相交往、交流,而是假心假意,虚伪欺诈,这种交往成为“乌集之交”,起初喜欢,后必叱怒,无善终。《史记》载:“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汲黯与公孙弘的相互诘难,以齐人多欺诈而无实情。但公孙弘为人外宽内深,意多有忌害之心,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膠西,都是公孙弘的力推。与他有却者,他表面与善,背地使祸,不是一个真心实意的人。《史记》载:“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获得真实情况,于是杀嫪毐及太后所生二子,迁太后于雍县咸阳宫。因吕不韦与太后使计谋,厚赐主腐阉者,拔其须眉,弄虚作假而为阉人。管子说:“人君泄则言实之士不进,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黎翔凤按:“知其非而迟疑不改,是为泄沓。”重复迟疑不改不讲实情的人,那么隐实言虚国情的事就会不断发生。《周易》载:“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崔憬注:“伏羲仰观俯察,而立八卦之象,以尽其意。设卦,谓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之情伪,尽在其中矣。”立六十四卦卦象,以尽圣人的意思,书不尽言,系辞以尽言。其实后人已很难尽言了,因为时空的差距,后人只能言不尽意而已,已不能再现圣人制六十四卦的真假意思了。《春秋左传》载:晋侯在外逃亡已 19 年了,“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老百姓真伪的情况晋侯重耳都知道,并亲身体验了。 情礼与情节 情谊而有礼节,有礼节而有节操品德。一个人无节操品德,也不会有情谊和礼节。《晋书》载:康帝司马岳下诏:“昔先朝政道休明,中夏隆盛,山、贾诸公皆释服从时,不获遂其情礼。况今日艰难百王之弊,尚书令礼已过祥练。岂得听不赴急疾而遂罔极之情乎。”时荐顾和为尚书令,但顾和以母忧居丧,表疏十上,遂不赴职,服丧毕,然后视职。中国古代对丧礼非常重视,官员必须辞职居丧,所以顾和居丧期间不接受官职是符合礼的,相反丁好忧而不服丧,要受到社会的普遍谴责,以示此人无节操品德。明代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三《将官到任宝鉴》载:“凡有大事,申报上司,于文书之外,仍附以揭帖,备言其事之始末情节,利害缘由。”上报事情的内容及其事的委曲情况和利害的原因,这是办事程序,亦是一种礼节和礼制。 情思与情欲 即思念、想念而不忘怀,也是一种欲念、欲望,如思念一个人或一件事,欲望与其见上一面,欲念一件事业能够成功等。《三国志》载:魏国大将钟会至汉城,与蒋斌书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蒋琬——引者注)墓,当洒扫坟茔,奉祠致敬。愿告其所在!”蒋斌答书曰:“知君西迈,乃欲屈驾修敬坟墓。视予犹父,颜子之仁也,闻命感怆,以增情思。”增加蒋斌思念其父蒋琬的悲伤之情感。韩愈赋诗曰:“浮艳侵天难就看,清香扑地只遥闻。春风也是多情思,故拣繁枝折赠君。”春风刮来,花及花枝扑地难看,使韩愈转而兴起缕缕情思,拣花枝将赠君,欲望君好运。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情欲、欲念,它是支配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庄子》载:“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大小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欲望以禁止攻伐为利他,以欲念少浅为自利,外内两行,虽大小有异,精粗稍殊,而立趋维纲,不过适是而已。王充说:“草木之生何情欲,而春生秋死乎?夫草木无欲,寿不踰岁。人多情欲,寿至于百,此无情欲者反夭,有情欲者寿也。夫如是,老子之术,以恬淡无欲延寿度世者,复虚也。”批评老子道家倡导的恬淡无欲、养精爱气能长命不死的虚言,亦批判李少君学道成仙,踰百岁而不死的谎言,说明有情欲的人,能寿至百岁。 情绪的“绪”,与情相融合,体现人或物感情性反映过程,情绪的外在表现为表情,它是表达情感状态的具有独特的情绪语言和形式。 绪序与绪次 即次序、序列和整理编排有序。《庄子》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两国人以孔子为阳虎,起兵包围孔子及其弟子,七日不得食。大公任往吊孔子。“子近于死乎?”孔子说:是。“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成玄英疏:“夫进退处中,远害之至,饮啄随行,必依次叙。”陆德明释文:“绪,次绪也。”随其次序。由于孔子等人谦柔,不与其竞,外人不能造次谋害孔子。《新唐书》载:郝处俊转为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初,显庆中,令狐德棻、刘胤之撰国史,其后许敬宗复加绪次。帝恨敬宗所纪失实,更命宰相刊正”。唐高宗李治认为许敬宗整理编排失实。李治多疾病,欲逊位武后,郝处俊极谏。武后恨之,然郝处俊无玷,不能害。其孙郝象贤因事被武则天所害,并夷其祖郝处俊棺冢。 绪言与绪端 即发端的话,开端的话语。《庄子》载:“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陆德明释文:“绪言,犹先言也。”从前先生有先言论。犹如现在著作中的绪言、绪论,概述全书大旨,说明作者的意图或致思的经过等。孔子以为自己不敏慧,未能领悟其所由,助我不逮。《晋书》载:陶侃勤于吏职,恭而近于礼,爱好人伦。“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门外多事,千头万绪,事情的开端,头绪很多,但没有遗漏的。治病亦一样,由于五气交合,盈虚更作,疾病复杂。“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治病的医生,必须明白六气所同的气化和五味,五味产生与五脏所适宜,然后才能对气化的太过、不及和疾病发生的关系有了头绪。 绪业与绪功 即事业、世业、遗业,在创业中有功绩。《尔雅·释诂上》有言:“绪,事也。”《广雅·释诂》有言:“绪,业也。”绪为事业。《史记》载:“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继承文王未完成的事业。司马迁受刑后,他认为耻辱莫大于宫刑。“仆赖先人绪业 , 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他依赖先人的遗业,而能侍从天子的车舆 20 余年。他之所以不死,是因为他著《史记》“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绪功,《诗经》载:“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毛亨注:“绪,业也。”郑玄笺:“秬,黑黍也。绪,事也。尧时洪水为灾,民不粒食。天神多予后稷以五谷。禹平水土,乃教民播种之,于是天下大有,故云继禹之事也。……缵,子管反,继也。”大禹治水灾,后稷种谷,两者有利于民,继承禹的事业,亦是其功绩。中国历代功绩相仍。《徐霞客游记》载:“木家院南峰,迥峙雄关于巽位,众大之中,以小者为主,所以黄峰为木氏开千代之绪业。”黄峰俗称天生寨,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木家开千代的业绩,事业成功,生生不息。 情与绪的内涵丰厚,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被引申到各个层面,其价值和意义不断得到彰显。人的一生或高兴、快乐,或痛苦、悲伤,或喜悦、幸福,或忧郁、焦虑,人生的酸甜苦辣,如影随形。所谓情绪是指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是个体与各种各类环境、意义、事情之间关系的观照、维持或改变,是多成分、多维量、多种类、多水平的心理与生理、本能与习得、自然与社会因素的融突和合。情绪和情感同属感情性的心理活动形式的两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 ◎文章来源:《学术研究》2019年第5期 |
|
来自: 情缘半岛 > 《四书--《孟子》解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