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画赏析160幅(一)

 公司总裁 2022-01-19

1、蒙娜丽莎 达芬奇 意大利 1503年-1506年 布面油画 77cm×53cm 巴黎卢浮宫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全名为莱昂纳多·达·芬奇,是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达芬奇是一位天才,人类智慧的象征。他取得最大的成就是绘画,《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

2、吹笛少年 马奈 油画 法国 1866年 160×98厘米 巴黎奥赛博物馆
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

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年),擅画巴黎生活。马奈是地道的巴黎人,出身于上流社会。父亲是法官,希望马奈也能成为律师或官员,但他执意学画。他的作品取材于巴黎的生活,主要是画那些在阳台上、公园里、赛马场、游船上的人们。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肖像画家。在印象派初期,他表现了一个画派领袖的才干,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代表作品有《奥林匹亚》、《草地上的午餐》、《吹短笛的男孩》等。

3、仕女乔凡娜别尼 吉郎达约 木板油画 1488年 96×50厘米

这幅仕女图,是吉郎达约30岁时的作品,他将一位少女描绘得如此漂亮和典雅高贵,宛如一尊玉琢金塑的雕像,在艺术史上可算是绝无仅有的杰作。

    多梅尼哥·吉郎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 1449—1494年)又译基尔兰达约,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与同时代的伟大画家波提切利相比,他的作品风格传统、坚实而平淡。他是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精明的生意人,加入了佛罗伦萨最权威的研讨会之一。他还与自己的两个弟弟(贝尼代托 1458-1497)和(戴维 1452年至1525年)合作开展生意。吉郎达约最大的成就是在佛罗伦萨(1486-1490)所绘的大型壁画《站立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翰》。吉郎达约的绘画技巧非常高超,善用复杂的场景布局和组成的概念,在文艺复兴时代揭示了宗教中庄严肃穆的内涵。他曾在比萨、圣吉米纳诺、罗马、佛罗伦萨和西斯廷教堂等地进行壁画创作,他在工作室制作了大量的祭坛画。他也画肖像画,最有名的一幅肖像作品是《老人和他的孙子》。

4、堪比缪斯的苏珊 莫尔斯 美国 1837年 布面油画 187.3x146.4cm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怎么也没想到,电报和电报密码发明者莫尔斯也是个画家,这幅画《Susan Walker Morse The Muse》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画中的模特苏珊,是莫尔斯的大女儿,一个18岁的女孩。她坐在沙发上,腿上放着一本素描本, 手拿铅笔, 目视前方,抬头沉思,被描绘成传统上缪斯的样子。画这幅画时,正是莫尔斯电报发明的关键时期, 此画将是他作为艺术家生涯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告别。此后,由于经济上的拮据, 他不得不放弃了绘画, 将全部精力和财力从事科学和发明。

 作者: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1791-1872),是一名享有盛誉的美国画家和电报之父。1791年4月27日,莫尔斯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顿。1810年,莫尔斯毕业于耶鲁大学。1819年,莫尔斯在新罕布什尔州结婚,妻子在第四个孩子出生后不久的1825年去世。莫尔斯最初的职业是画家,曾任美国国家设计学院院长。1832年由于在一次航海中受到同船乘客杰克逊电学博士的影响,开始热衷于电磁感应的实验,他决定制造一台电报机。1837年,他发布了他的第一项发明,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后人称它为“莫尔斯电码”,电报就是用它来传递信号的。1837年9月4日,莫尔斯制造出了第一台电报机。之后,莫尔斯计划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两个城市之间,架设一条线路,美国国会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辩论,终于通过了拨款,1844年3月电报线路终于建成。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用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电报报文是“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5、蓬巴杜夫人 1756年 布歇 法国 201cm×157cm 布面油画 慕尼黑老绘画馆藏 
蓬巴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她是路易王朝第一美人,而且是才女,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接着成为国王的私人秘书。路易十五封她为蓬帕杜尔侯爵夫人。布歇进入路易十五宫廷之后,被指定为蓬帕杜尔夫人的绘画教师,这是布歇为蓬帕杜尔夫人所作的肖像画中堪称最佳的一幅。布歇在画中充分表现了这位显赫一时的夫人形象,珠光宝气,雍容华贵,高傲而又目空一切,又集聪明美丽于一身,活灵活现于画布上,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布歇(Buxie,F·Boucher,1703—1770)罗可可绘画的代表者,十八世纪法国深得当时统治者赏识的画家,32岁就当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以后又荣获法国皇帝路易十五首席画师的称号。晚年升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布歇的这种社会地位和他所处的上层社会,决定了他的艺术主要是迎合当时上流社会的需要。《浴后的狄安娜》就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它假借罗马神话中狩猎女神狄安娜的名义,描绘了上层社会所喜欢的裸女。

6、托尔斯泰肖像 列宾 俄国 1887年 布面油画 俄罗斯特列恰柯夫美术博物馆藏

托尔斯泰与列宾的往来,持续时间最长,大约30年之久。列宾对托尔斯泰生前形象的塑造也最多,他画了70多件写生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素描和雕塑。现在保存在特列恰可夫画廊的《托尔斯泰肖像》(1887),是托尔斯泰所有肖像画中最为出色的一幅。画中的托尔斯泰处在读书间隙的瞬间,似乎书中的内容引起他注目深思,作家的睿智目光避过观众而直视着遥遥的远方,表现了集中思维的神态。在构图与用色上,十分简练、朴素。列宾从作家的脸上,看到了一个强壮而高尚的男子汉,同时又是带着贵族风度的一位伯爵,他那文雅的姿态,高傲而锐利的眼光,一切都使人赞佩。充满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画家十分重视对托尔斯泰的复杂深刻的心理描绘,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姿态、手势和目光神情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高加索的俘虏》《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7、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 1665年 油画 44.5×39厘米 现藏于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这幅画是荷兰伟大画家维米尔1665年作。画作以少女戴着的珍珠耳环作为视角的焦点,以黑暗为背景,衬托少女侧身回眸的情貌。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之惊叹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明暗变化,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与之媲美。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维米尔留传下来的作品只有40幅左右,其中多数都是绘画精品。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 

8、蓝衣少年 庚斯博罗 英国 1770年 帆布油画 122×178cm 现存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 
蓝衣少年,英国肖像画家庚斯博罗1770创作。此画举世闻名,描绘了一个衣饰华丽的贵族少年形象。这一模特儿原型并非贵族,而是庚斯博罗找来一个工场主的儿子,让他穿上蓝色华服,扮成王子模样而画成的。画家用奔放的笔触,轻灵流畅地把少年那种倜傥风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宝石蓝的光色作用。

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年),英国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庚斯博罗于1727年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的一个羊毛商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静物画家,因此他早期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后又在法国画家格霍夫洛特那里做助手并与海曼共事过一段时间。1768年他被选为皇家艺术学院院士。他的作品强调光和奔放的笔触,加之精致的色彩,使他成为皇家宠爱的画家。他擅长运用色淡而经常闪烁的色彩和松散的笔触在他的作品中营造出一种自发性和新鲜感。他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男孩》、《西登斯夫人》、与《晨间漫步:威廉·哈利特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

9、蓝裙子 史蒂文斯 比利时 布板油画 1867年 30.7x26 cm 美国克拉克艺术馆藏
《蓝裙子》又名《公爵夫人》,最早在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以一位身穿豪华蓝色裙子的已婚贵族女子为主角。她可能刚刚从某个聚会的场所回来,身上的黑色披风还没有退去,金色华贵的手套也只脱掉一只。她脚边散落着打开的信封,手上攥着那封信,脸扭到右边的墙上,那里挂着一幅女子的肖像画。那是过去的她还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朋友,抑或是一段无法泯灭的时光,不得而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幅画中画家还融合了东方文化元素,公爵夫人背后有着日本的屏风,圆桌上铺着秀有两只鸳鸯的中国式桌布。细细品味这幅画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隐藏事实。公爵夫人将一只脚搭在了小凳子上,从裙边露了出来——她或许是想挣脱这层华贵的束缚,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

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Alfred Stevens)是19世纪后期比利时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史蒂文斯主要活跃于巴黎,起初受科罗优雅画风影响,34岁以后他全力描绘在高雅的房间里鉴赏绘画或东方艺术品的优雅女性。他响应波德莱尔面向现实题材的号召,盛赞马奈、布丹的作品,这还影响了惠斯勒和萨金特等画家。57岁以后他在海边静养,专门描绘海景。

10、阿拉伯姑娘 朗代尔 加拿大 1890年 162cm*101.5cm 油画 私人藏
画家描绘的是一位贫穷而朴素的少女。生活的艰辛并未磨掉她的灵气与生活的勇气。她没有穿鞋的脚,似乎在体会土地的结实,深绿色的衣衫没有给她增添光彩,但棕色皮肤却衬托出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倚在墙上,望着远方,面容忧郁,却掩盖不住青春的活力。画家赋予这个阿拉伯少女以一种静穆之美,让人每望一眼便会有一次震撼。

11、马拉之死 达维德 法国 1793年 布油彩 162cm×125cm  布鲁塞尔 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日,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 又译:雅克·路易·达维德(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这时期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达维德驱逐,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12、手拿画笔的自画像 索福 意大利 1556年 木板油画 80x60cm 私人收藏

这幅自画像是美术史上最早的女画家自画像,是索福创作于1556年的作品。此时她25岁左右,在欧洲已经颇有名气,这幅肖像作品被认为可以与提香的作品相提并论。这幅自画像的创作灵感,应该是来自被誉为自画像之父的丢勒在1500年所作的《穿皮毛领子外衣的自画像》。

索福尼斯巴·安奎索(Sofonisba Anguisciola 1532—1625),意大利女画家,一个尘封于历史中的名字。在16-17世纪那样一个男权至上、大师辈出的社会背景下,索福终于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为显赫的一位女性画家。而且从13岁开始正式习画一口气画到了93岁,如此高龄,在16世纪平均寿命只有21岁的欧洲,也是无人能及了。

13、画家与女儿像 1789年 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 法国 布上油画 130×94CM 巴黎卢浮宫藏

《画家和她的女儿》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女画家装束朴素典雅,端庄秀丽,目光温柔而深情。她俯身坐着, 十分潇洒优雅,双臂围抱着女儿的脸。女儿天真可爱,把脸紧贴母亲,搂着妈妈的脖子,显得无限妩媚。作品将母女之爱、亲子之情画得十分动人,也表现了画家自己的温婉多情。构图采用了稳定匀称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谐,线条优美洗练,背景不加任何陪衬,更突出了主题。

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1755-1842)是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她是著名肖像画家巴斯特尔·维瑞的女儿,在家庭影响下从小酷爱绘画,并成为名画家格瑞兹(1725-1805,《打破的水壶》的作者)的学生。后来嫁给古画收藏家、同时也是画家和画商的勒布伦,从而以“维瑞·勒布伦夫人”之名活跃于画坛。她天赋极高,生性聪慧,又受父亲、师长和丈夫的熏陶与帮助,终于成为为数较少的女性画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生活在洛可可艺术统治的年代,但她厌恶那种浮夸的矫揉的庸俗画风,倾向新古典主义风格。1779年,她被邀请到凡尔赛王宫为王后玛丽·安东奈蒂画像,从而声誉鹊起,名闻遐迩。法国大革命时期,她流亡国外十二年,曾先后到过意大利、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英国、瑞典,以画肖像为生。当时欧洲各国都以能得到她所画的肖像而感到荣幸。她在法国时,曾经被选为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塑学院院士,在国外,她又获得俄国彼得堡美术学院“荣誉教师”的称号。1801年返回巴黎,仍致力于肖像画,现在共存有八百多幅作品。

14珍珠女郎 柯罗 1868-1870年 70×55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一幅色彩优美的肖像杰作,它描绘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女子。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观众把这个影子误认作珍珠。这虽是一个错觉,却包含着对这幅画的真理性的判断。   

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nt 1796—1875),法国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目睹了美术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在柯罗的身上染上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的因素。他40岁以后,成为巴比松画派的志同道合者,画风倾向于这个画派,与巴比松画家们共享自然写生的乐趣,成为一个在艺术上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

15、左拉肖像 马奈 油画 1868年 145×114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年),擅画巴黎生活。马奈是地道的巴黎人,出身于上流社会。父亲是法官,希望马奈也能成为律师或官员,但他执意学画。他的作品取材于巴黎的生活,主要是画那些在阳台上、公园里、赛马场、游船上的人们。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肖像画家。在印象派初期,他表现了一个画派领袖的才干,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代表作品有《奥林匹亚》、《草地上的午餐》、《吹短笛的男孩》等。

16、救世主 达芬奇 意大利 1506年 木板油画 66x47cm 私人收藏

这幅画《救世主》(Salvator Mundi)是达芬奇于1506年受法王路易十二的委托而创作的,作品随后被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收藏,被传给查理二世之后,该画便销声匿迹。直到1958年,人们才在英国19世纪收藏家弗朗西斯库克爵士的财物中发现了它。这个时候,这幅画已经损坏严重,被多人涂抹、上光,甚至还有人曾在上面涂了人造树脂。因此,当年苏富比拍卖行仅以45英镑的价格将此画拍出。直到2007年,该画现在的拥有者美国纽约的罗伯特西蒙画廊将其带到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邀请几位专家进行修复和鉴定。在去除了层层油彩之后,隐藏在这幅看似普通作品之下的秘密令世人震惊,专家一致认定,这幅画就是达芬奇本人的作品。

17、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凡.艾克 1434年 81.8×59.7厘米 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
这幅画的画家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不仅再现夫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饰物作了极其逼真的描绘,显示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阿尔诺芬尼,这个在1420年被菲力蒲公爵封为骑士真实人物,在画上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见附图局部);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不但是新型油画深入表现的最早尝试,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和室内画最早的先例。

杨·凡·艾克(1380~1441),出生于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赛克。与同时期的胡伯特·凡·艾克合称为凡·艾克兄弟。二人同为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伟大画家,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他们兄弟曾联手创作了规模宏大的《根特祭坛画》等。除了绘画上的成就外,他还对油画的材料和油画技术作了重大的革新和改进,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凡·艾克的主要作品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罗林宰相的圣母》、《圣巴巴拉》、《妻子像》等。

18、披纱巾的少女 拉斐尔·圣齐奥 意大利 约1516年 85cm×64cm 布 油彩 佛罗伦萨彼蒂宫藏
《披纱巾的少女》又名《冬娜·薇拉塔》,据传是拉斐尔为意中人画的肖像。画家运用了极为丰富的绘画语言,充分发挥色彩表现力,每一笔都流露出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女郎闪光的眼睛,安祥而略含倩笑的脸庞……华贵衣裙的百褶纹采用浅绛和银灰的调子来表现,与肌肤的色彩相辉映。这种大胆的用亮色来转换色彩的手法,显示了拉斐尔对绘画语言的自如运用,在16世纪的西方油画中实属首创。由于以真实对象为基础,作品刻划的理想化女性成份减少,去掉了不必要的神秘色彩,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具审美理想的女性。

拉斐尔·桑西(1483——1520)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画家和建筑家。他是一位谦虚好学、博采众长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特点是秀美、典雅、和谐、明朗;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美术史上尊称他为“画圣”。   

19、安德烈·鲁韦尔像 马尔凯 法国 1904年 布面油画 92x61cm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这幅画描绘了自信、潇洒的法国绅士形象。画中的色彩统一、清澈,整个画面以和谐、平衡、结实、稳定取胜。作者阿尔贝·马尔凯(Albert Marquet 1875-1947年)出生于法国西南的一个港口城市波尔多,逝于巴黎,被认为是一位最早的野兽派画家。他曾以结实的笔法、强有力的笔触画肖像和人体,尔后投身于风景画。他从不讨好观众的趣味,拒绝一切头衔、勋章和荣誉,生活在简朴得体的清静之中,作画自娱自乐,从不理睬评论家和收藏家,不取悦任何人,他的艺术如他的人格。他是位杰出的素描家,他使素描成为速写,把它高度集中,使其附属于颜色。 

阿尔贝·马尔凯(Albert Marquet 1875-1947年)出生于法国西南的一个港口城市波尔多,逝于巴黎,被认为是一位最早的野兽派画家,因为他信奉柯罗和库尔贝,又受日本画影响,所以他又是位现实主义画家。马蒂斯称他是“我们的葛饰北斋”。马尔凯22岁时和友人马蒂斯一起随莫罗学画,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一直与马蒂斯过从甚密,但是他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早期曾以结实的笔法、强有力的笔触画肖像和人体,尔后人物从他的作品中消失了,完全投身于风景画。他从不讨好观众的趣味,拒绝一切头衔、勋章和荣誉,生活在简朴得体的清静之中,作画自娱自乐,从不理睬评论家和收藏家,不取悦任何人,他的艺术如他的人格。马尔凯是位杰出的素描家,他使素描成为速写,把它高度集中,使其附属于颜色。他画中的色彩统一、清澈,他的画以和谐、平衡、结实、稳定取胜,然而又不给人以压迫和喧哗之感。

20、巴比松草原的牧羊女 米勒 1863年 100x150cm 布面油画 巴黎奥赛博物馆

这幅画里的牧羊女正在编织羊毛袜子,表现了画家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喜爱。她头上包着暗红色的绣花毧帽,身上披着旧毛毡披肩,下穿一条粉红色的毛裙,脚上裹着一双大头毛鞋,她的全身上下无一不是羊毛制品,真是自给自足的牧羊女。这幅画对牧羊女的形象处理比较细腻传神。她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织品,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画的色彩也和谐统一,绿色的树丛,绿色的草地,灰色的羊群,灰色的披肩,红色的头巾,红色的裙子,黑色的牧羊犬,黑色的影子,构成了赏心悦目的画面。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也是法国巴比松派的代表画家。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观念。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他说:“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过,我只想尽我的能力把它们表现出来。”

21阅读 1877年 洛德·莱顿 英国 63.2×65.1cm 布 油彩 利物浦 萨德利艺术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富于情节性的肖像画,一少女盘腿坐于地摊上,认真、专心地在阅读画册。女孩身着的浅黄色衣裙极富质感,与深色的背景形成对比,更衬托出女孩的专注神情。女孩面容娇好,纯洁严肃,显示出较好的教养。整个画面体现出一种学院派的严谨与优雅。

22、歌曲德在罗马平原上 蒂施拜因 德国 布面油画 1786年 164x206cm 法兰克福国立美术馆藏
这幅画描绘了歌德不同凡响的诗人气质和形象。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出生时名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作为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约翰·海因里希·威廉·蒂施拜因(J.H.W.,Johann Heinrich Wilhelm Tischbein 1751~1829),德国画家。1789~1799年任那不勒斯美术学院院长。曾游历欧洲各国。与文学家歌德友谊甚笃,并作有《歌德在坎伯尼亚》(又名《歌德在罗马平原上》,1786~1788,藏法兰克福) 。作品多采用新古典主义手法,强调素描和构图的严整性,表现出对清新、纯朴的审美理想和追求。1829 年6月26日卒于奥伊廷。柏林、汉堡、魏玛等城市的美术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23、抱貂女郎 达芬奇 意大利 木板油画 1485-1490年 54×39厘米 现藏于波兰克拉科夫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
这幅精美的肖像画,画面人物气质高贵沉静,女郎怀抱的白貂毛色光润,栩栩如生,充满朝气,充分体现了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巧,而形态逼真的白貂使画面生动了起来。这幅肖像画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明暗的处理,画家运用光线和阴影衬托出抱貂女郎优雅的头颅和柔美的脸庞。形神兼备,使得这幅肖像画得到世人的推崇。这个抱貂女郎的名字是切奇莉亚,是达·芬奇为他在米兰时期的赞助人洛多维科的情妇之—,米兰宫廷的红人。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全名为莱昂纳多·达·芬奇,是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达芬奇是一位天才,人类智慧的象征。他取得最大的成就是绘画,《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24、莫第西埃夫人 安格尔 法国 1856年 油画 120×92厘米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安格尔于1851年曾为莫第西埃夫人画过一幅肖像。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他为莫第西埃夫人画像相当疲劳,想摆脱但不可能:“这倒霉的肖像置我于这般苦境,这是末了一次画我那可爱的美人儿了,可现在我还得画她的项链、戒指和手镯,最后还要润色补笔。这幅画在整整七年中这样沉重地压着我的生活。”从中可见这幅画画的时间很长,是在1851年画的那幅基础上完成的另外一幅。画家作画非常严谨而认真,这是古典主义画家作画的共同特点。安格尔的肖像成就是他的艺术丰碑。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法国画家。1780年8月29日生于蒙托邦,1867年1月14日卒于巴黎。他的父亲约瑟夫·安格尔是蒙托榜皇家美术院院士,母亲是皇宫假发师的女儿。自小父亲就培养他对艺术的兴趣,1791年安格尔被父亲送到图卢兹美术学院学习,1797年17岁时到巴黎,投入到雅克·路易·大卫的门下。经过大卫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当达维特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

25、拿烟斗的男孩 1905年 毕加索 西班牙 100×81cm 布面油画 德国犹太富商格奥尔格先生收藏
这幅画创作于1905年,是毕加索“玫瑰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时年毕加索24岁,刚刚在法国巴黎附近的蒙马特尔定居不久。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加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室消磨时光,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幅《拿烟斗的男孩》。画中的“小路易”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烟斗,头戴花环,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去颇有几分中国画的味道。这画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都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是毕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经典的作品之一,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2004年5月5日,这幅画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16亿美元的天价被德国的犹太富商格奥尔格先生收藏,在当时这个价位创造了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纪录。

26织花边的姑娘 维米尔 油画 1665年 24×21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花边女工》是维米尔的代表作,以诗意化的方式描述一个在编织蕾丝的女工那种专注平和的神情,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维米尔与同时代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极端、甚至颤抖的感光度来表现光线,喜欢用蓝色和柠檬黄两种色彩组成十分和谐的色调。他的作品中特别的光感,实际上是借由一种新的技巧而达成的。这种技巧部分依靠光学实验,但主要是依靠着观察,以及对色彩微妙的渗透反映的直觉。他捕捉色彩光亮的方法相当特别,以微小的如珍珠的亮点构成物体轮廓,作品中的焦距平均分配,因此显得平静与客观。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维米尔留传下来的作品只有40幅左右,其中多数都是绘画精品。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

27年轻的女孩与花束 卓别林 法国 1881年 布面油画 45.7x65.4cm 私人收藏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手挎花篮的年轻女孩。她穿着白色皱褶上衣,黄色长发象瀑布一样从双肩倾泻而下,红润的脸蛋,专注的眼神,莫不勾起观者的怜爱之情。作者是查尔斯·乔舒亚·卓别林(Charles Joshua Chaplin 1825一1891),法国画家和雕塑家,他的肖像妇女绘画,往往朦胧而含蓄。

查尔斯·乔舒亚·卓别林(Charles Joshua Chaplin 1825一1891),法国画家和雕塑家。他的父亲是英国人,他的母亲法国人。1845他进入沙龙,成为一名肖像和风景画家。1947年9月,成为了皇家艺术学院中的一名成员。他的早期作品,从1848到1851,其特征在于由现实主义已经恢复了时尚而引起关注。他的肖像妇女绘画,往往朦胧而含蓄。

28、丁香花束 蒂索 法国 1875年 布面油画 50.8x35.6cm 伦敦理查德·格林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色调优美、充满浪漫气息的油画。在绿色植物构成的背景前,身着白色长裙的女孩,手捧丁香花瓶,亭亭玉立。白色的长裙与繁茂的丁香花朵交相辉映,丁香花香溢满画面,使画面充满诗意与浪漫情调。

雅姆·蒂索 Tissot(1836-190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新古典主义画派代表画家。出生在法国南特(法国西部港口城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最初在巴黎的 Beaux 艺术学习艺术。他的早期画主要是历史,最有成就的是伦敦社会生活的绘画,这其中诞生了著名的画作“Too Early”。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与他美丽堕落的女人及其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这就是他的一生。

29、休息 列宾 俄国 1882年 布面油画 140x91.5cm 俄罗斯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这是列宾为妻子维拉·列宾娜的画像。她看起来年纪很小,正安详地睡着,仪静体闲,不胜娇柔,在红色的座椅、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裙子映衬下,更显得肤如凝脂,天生丽质,楚楚动人,散发着青春和美的气息。

列宾(Ид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 1844-1930),俄国19世纪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巡回览画派重要代表。出 生于哈尔科夫,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1873-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回国后勤奋作画,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协会。代表作品有《伏尔加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

30、娜娜 马奈 法国 布面油画 1877年 154x115cm 收藏于德国汉堡艺术馆

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个镜子前的女子,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马奈的绘画中有很多描绘女性作品。他的模特不限于多利安·莫涵和他的妻子苏珊娜·里郝夫。在绘画《白兰地》(La Prune) 中,马奈用女演员埃伦·安德雷显示主人公满足的、忧郁的梦幻。与《奥林比亚》中显示的一样,马奈毫无掩饰地描绘交际花或'动物'的生活。其中最有名的是《娜娜》(1877年)。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以女演员海里艾特·郝瑟尔为模特,光线明亮与严肃沉重的《奥林比亚》相异。另一种解释认为,马奈受左拉的小说《小酒店》的启发,娜娜,一个尚未出场的女孩,正是梳妆的景象。当然该画也被1877年的巴黎沙龙拒之门外。

马奈(1832-1883)擅长擅画巴黎生活。马奈是地道的巴黎人,出身于上流社会。父亲是法官,希望马奈也能成为律师或官员,但他执意学画。他的作品取材于巴黎的生活,主要是画那些在阳台上、公园里、赛马场、游船上的人们。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肖像画家。在印象派初期,他表现了一个画派领袖的才干,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代表作品有《奥林匹亚》、《草地上的午餐》、《吹短笛的男孩》等。

31、西班牙乞丐女孩 索罗金 俄国 1852年 布面油画 146.5x110cm 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博物馆
清清的月光照在他的脸上,照见了那绝秀俊美的面庞;水泽的宁芙(水仙女)立刻爱上了这年轻的异乡人,于是从水中露出了她们美丽的胴体。拉住他提水壶的手臂--那是他未曾听过的娇媚的声音,没有见过的令人迷惑的眼神,还有那晶莹如玉的珍珠。于是年轻的英雄被迷惑了,背弃了他的主人,宁芙们把他拉到了永远冷静清幽的世界。充满柔媚情怀的笔触,美丽而又凄婉、甚至是冰冷的结局;谁也无法抗拒.它诉说的是一个充满哀伤梦幻和诱惑魅力的故事。

埃夫格拉夫·谢苗诺维奇·索罗金(Evgraf Semenovich Sorokin 1821-1892),俄罗斯艺术家和教师,宗教画与风俗画画家。1821年出生在俄罗斯的科斯特罗马省。青年时期就喜欢美术,且天赋很高,当地一位牧师喜欢他的作品,委托他来装饰教堂,并建议把彩绘皇帝的画作呈献给沙皇尼古拉斯一世,给沙皇留下深刻印象,下令将他送到圣彼得堡帝国美术学院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得到了学院委员会的表扬,并赢得了几枚银牌,后因所创作的《狮穴》和《民间英雄伊恩·乌斯穆茨》而各获得一枚金牌以及出国留学的奖学金。从1851年到1854年,他先后到西班牙和意大利留学,期间,访历了西欧和埃及、叙利亚。他的一些最著名的作品是在西班牙创作的。1859年,他回到家乡,被任命为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学院的教师,1861年,因绘制《天使报喜》,被任命为院士。其后为巴黎的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创作过肖像画;1878年,因所担负的为 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监督绘制图像和装饰的工作,被提升为教授。他于1892年去世。

32、小园丁 吉普林斯基 俄国 1817年 布面油画 62x49.5cm 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藏
1816年吉普林斯基有机会去意大利留学,在罗马时创作了这幅《小园丁》。这是一位意大利小园丁,他手执弯刀趴在石头上歇息,睁大一双眼睛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这是一幅有生活动态的肖像画,类似一位风俗画中人物形象的特写镜头。造型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画中人物有着柔和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造型。

奥列斯特·阿达莫维奇·吉普林斯基(O·A· Kiprensky 1782—1836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他出身于农奴,毕业于彼得堡美术学院。由于1812年的卫国战争爆发,使他未能如期赴意大利留学。从他早期的肖像画中已可看出他豪放的笔触和熟练的油画技法。他所画的肖像都力图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并揭示出人物个性及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浪漫情调。他注重光和色彩的处理,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对象处于兴奋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中。吉普林斯基所作的肖像构图不重复,人物头部的动态、眼神的方向、姿式和情绪都因人而异。甚至穿戴服饰、色彩质地花纹变化都很讲究。他创造的人物形象总是用探索或毫不在乎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1816年画家34岁时去意大利留学,他在罗马一度倾心于古典主义,追求柔和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外形。因此,他后期的绘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但仍不失为俄罗斯伟大的肖像画家。

33、贝尔登肖像 安格尔 法国 布面油画 1832年 118x95cm 现藏巴黎卢浮宫
《贝尔登肖像》作于1832年,画家把这位精力充沛的事业家用素朴的色彩与背景来加强他的形象表现力:他坐在椅子上,穿着黑色的衣服,胖胖的身材,气度不凡,一对锐利的眼睛煞是传神。嘴角露着一丝难辨的微笑.这位性格较沉着的鬈发老人,一下子抓住了观赏者的注意力,使人们深感肖像的神采奕奕。评论家戈蒂叶观后称赞这幅画是“生理的肖像,道德的肖像,……是整个时代的发现”。简言之,就是一个路易·菲利浦时代的事业家的崭新人物的发现。这里,素描的内涵超越了造型的一切手段.画家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捕捉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我们只要从贝尔登那双有力的,握在膝头的丰满的手,便足以令观赏者心悦诚服了。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是继大卫之后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代表。安格尔出生于法国西南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都颇有天赋。安格尔17岁到大卫画室学习,得到真传。两年后考入美术学院,获罗马大奖。5年后去罗马,把拉斐尔作为毕生崇拜的对象。其作品工整细致,用色鲜明和谐。曾两次去意大利长时间研究古典美术;在本国曾任巴黎艺术学院的教授多年。安格尔的声誉如日中天时,也正是古典主义面临终结,浪漫主义崛起的时代,他和新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德拉克洛瓦之间发生许多次辩论,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运用,古典主义则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安格尔把持的美术学院对新生的各种画风嗤之以鼻,形成学院派风格。

34、波赛尔夫人肖像 戈雅 西班牙 1804-1805年 54.6×81.9厘米 伦敦博物馆
画中人是西班牙一位翻译家的妻子、画家的朋友。戈雅以豪爽的笔触和单纯的色彩塑造了一个西班牙年轻妇女的美的典型。画中人侧身转首看着画外,这使半身肖像产生动态的变化美,画家用心刻画人物的面部,那双明亮透露出自尊自信而坚定神情的大眼睛,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少妇充满青春生命力的健美身体和袒露的胸颈,隐含着诱人的魅力,她没有宫廷贵妇的娇媚和矜持,更没有珠光宝气,在朴实无华中表现出画家的审美理想和画中人的精神气质,是西方肖像画中的精品。柯尔宾斯基曾评论这幅肖像时就说过:“波塞尔的自然美和饱满的生命力,使我们心神迷恋。”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1746年3月20日-1828年4月16日),出生于西班牙北部阿拉冈省萨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尔斯。弗朗西斯科·戈雅戈雅是西方美术史上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早期喜欢画讽刺宗教和影射政府的漫画,贪婪的修道士,偷盗,抢劫,接生婆,全部被他画成魔鬼的样子.他的画集曾被制成扑克牌.他粗俗但充满真理的画风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为他招来各种审判.但他的修道士雇主一直袒护他.曾著有裸体的玛哈,曾将皇后容貌的缺点画出来。

35、夏里亚宾肖像 克斯托依列夫 俄罗斯 1921年 布面油画 90x70cm 藏于俄罗斯博物馆
这是克斯托依列夫肖像画中的一幅杰作。夏里亚宾(1873-1938)是最早被苏维埃政权授予“人民演员”的称号,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的艺术家,表演与人物、语言和歌唱高度融合,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富有表现力,也是最早涉足唱片业的音乐家。他演唱过歌曲《伏尔加船夫曲》、《跳蚤之歌》,主演过电影《可怕的沙皇伊凡》、《堂吉诃德》以及录有近200张唱片,享誉世界,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画家看到了这位艺术家的伟大人格和迷人个性,并在画作中表现了出来。

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克斯托依列夫(Boris Mikhailovich Kustodiyev 1878-1927),俄罗斯画家,平面设计师和舞台布景设计师。擅长肖像画、风景画和静物画。他出生在俄罗斯阿斯特拉罕的一个神学院教授的家庭。父亲早逝,1893-1896年,在神学院学习,1896-1903,就读于圣彼得堡帝国艺术学院的列宾工作室。1896年,他第一次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受到列宾的好评。当列宾受命绘制一幅纪念国务院成立100周年的大型油画时,他受邀做列宾的助手,与老师一起完成了那幅画的右边部分。1904年后出访欧洲几个国家,画了许多肖像画和风俗画。1905年,他开始为文学作品作插图,1909年,他被选入帝国艺术学院施教。1911年后,他开始在剧院工作,设计布景。1916年,他截瘫了,仍然创作了《星期二》和《方坦卡》等回忆童年的作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他为《红麦田》和《红全景》杂志所做的封面以其鲜明的主题吸引了人们的注意。1918年,他画了《商人的妻子》,这是他最著名的画作。1923年,他加入俄国革命艺术家协会。1927年5月28日,他在列宁格勒因肺结核去世。主要作品有《布尔什维克》 、《送冬节》等。

36、小丑 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18年 185x150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画是华托在他短暂的生命中的最光辉时期为后人留下的一幅令人难忘的作品。画中人物叫吉尔斯,他是哑剧中的一个丑角,在他身后的其他喜剧角色半藏在极低的位置,而丑角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画面上都被孤立着。他头戴滑稽的帽子,面容稚嫩却努力保持着镇静,好像拼命压抑要哭出来的感觉,两只手臂无力的下垂着,身着松松垮垮不合体的衣服,显现出孩子般的纯真和无辜。这个为人带来无数笑声的丑角在画家笔下变成了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是真实而没经过艺术加工的。他站在那里无奈地接受着人们的注视,那若有若无的苦笑暗示出他曾经经历的苦难。

华托(Jean—A ntoine Watteau,1684—1721) 是法国18世纪罗可可时期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他画了大量带有喜剧色彩的作品,而且还发明了一种浓郁的富有哲理的爱,而且都有背景相衬托。1684年10月10日生于法比交界、原属佛兰德斯的瓦兰希恩村,是一个烧砖瓦窑为生的农村手工业者的儿子。他于1702年到巴黎,最初在画店里当学徒,为趣味不高的雇主临摹一些销路旺盛的意大利、荷兰的古典作品。华多的代表作有《爱之园》、《任性的女人》、《意大利的喜剧演员》、《热尔森画店》、《舟发西苔岛》等。

37、自画像 丢勒 德国 1498年 板上油画 52×41厘米 现藏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丢勒很喜爱作自画像,这幅是他26岁时的作品画中的丢勒漂亮且受人爱慕的,自信又自负,俨然一个创造者和思想家。他身着精致的服装,头戴一顶带条格的软硬帽,卷发披肩,十分时髦。不长的浅色胡须,使他年轻的面孔显得庄重。丢勒曾说:每一个德国人都想有自己的“式样”,都期望自成一家。所以在丢勒的肖像画中,面部五官、尤其是眼睛和嘴的形体刻画,都具有十分强烈的个性特征:他的眼睛明亮,神态优雅,有着希腊人称为四角形的鼻子,相当长的颈项,非常宽阔的胸脯,令观赏者感到他的非凡相貌里所蕴含的天赋才能。

阿尔布雷特·丢勒 Albrecht Durer (1471-1528),出生在德国纽伦堡,13岁时,他画了一幅自己的肖像,形象生动、逼真。19岁时,他为父亲画的肖像,充分显示出成熟的素描功力。丢勒博学多才,不仅是画家,而且是数学家、机械师、建筑学家,在德国,丢勒享有很高的声誉。

38、凭窗的亨德丽娅 伦勃郎 荷兰 布面油画 1656年 88.5×67cm 柏林国家博物馆藏
这幅画被美术史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一幅油画肖像画,是伦勃朗为他的第二任妻子亨德丽娅画的。伦勃朗在51岁时破产,居住在阿姆斯特丹贫民区的一所破房子里,爱妻的离世更使他失魂落魄。亨德丽治开始是他的女仆,后来成为他的妻子。伦勃朗以满怀的深情画下了这幅《凭窗的亨德丽娅》,以回报生命中的这份珍爱。亨德丽娅用手支撑着窗框,侧视着前方,正如同刚刚操持完繁重的家务来到窗前的片刻小憩一般。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端庄、贤淑、安祥的气质。她穿着一件穷人家的妇女常穿的宽大的罩衫,她的手是一双长年劳作着的粗壮有力的手,在画中羞于示人似的将手指收拢着。光线集中在亨德丽娅的额头和颈部,亮光如流水般地在她的肌肤之上流淌着,显得那么的高贵和娴雅。

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是世界美术史上一位伟大的荷兰现实主义画家,荷兰最杰出的肖像画大师,也是17世纪整个欧洲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油画和铜版画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伦勃朗1606年7月15日生于 荷兰莱登城郊磨坊主之家,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他一生创作精力旺盛,给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六百幅油画,三百幅版画和二千幅左右的素描的速写。画风质朴自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善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39、倒牛奶的女佣 维米尔 荷兰 布面油画 1658年 45×41厘米 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在《倒牛奶的女仆》这幅作品中,观者心中自然会升起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画家在画中描绘了一个简陋厨房的一个角落,淳朴的妇人将陶罐中的牛奶缓缓倒下,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屋子中的每一样物品都静静的,平淡无奇,但却充溢着一种时光的空灵之感,所有的一切都统一在和谐的气氛当中。当观者将视线停留在一个个局部上的时候,就会被画家描绘这些普通事物的耐心和技巧着实打动。画面上的桌布、毛巾、铜壶、竹篮、面包、流淌而下的牛奶、女仆专心致志的神态……画家在表现物体的质地、色彩和形状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同时又将这一切统一在黄、蓝、白三种整体的色调中,融合得恰到好处。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维米尔留传下来的作品只有40幅左右,其中多数都是绘画精品。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

40、包厢 弗里思 英国 1855年 34.9x45cm 布面油画 英国普雷斯顿哈里斯美术博物馆藏
这幅画描绘的是剧院包厢里的一位年轻姑娘,她手持望远镜,可能是由于剧情或演员使她陷入深深的思绪中,这是一幅肖像性很强的风俗画。画中人物以半身特写姿式斜坐在画面上,画家着力描绘她的面容,尤其是一双深思的目光,其次是手,似乎手也在参与思考。单纯的暗背景衬托出了前景人物。画家以精湛的技巧描绘了人物衣着饰物的质量感,是一幅高度写实之作。

威廉·鲍威尔·弗里思 (William Powell Frith 1819-1909年),是英国19-20世纪初的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于1819年1月9日生于约克郡的奥德弗尔德。1835年16岁时在萨斯绘画学校学习,18岁时入皇家美术学院。弗里思的早年创作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材,如莫里埃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狄更斯对他的艺术十分赏识,这对他的发展有很大帮助。26岁时创作的《乡村牧羊人》使他饮誉画坛,因此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弗里思不仅是杰出的风俗画家,也是优秀的肖像画家。1909年11月2日,90岁高龄的弗里思告别了人间。

41、加歇医生像 凡高 荷兰 1890年 68x57cm 布油彩 巴黎奥赛博物馆

凡·高在自杀前一个月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这幅肖像。他自己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的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这幅画1990年5月15日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给了日本第二大造纸商-- Ryoei Saito先生。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

1990年5月15日,这幅画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给了日本第二大造纸商斋藤先生,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记录。在这幅作品中,人物姿态安详,沿对角线呈倾斜姿势,从画布左上角至右下角贯穿整个画面,削瘦的身体用肘臂支撑着,以保持完全平衡。但是,透过笔触、构图以及人物四周的空间,画家紧张而悲哀的心情一目了然。它预示画家即将感受到更加深重的痛苦。背景使用灰蓝色的连续曲线,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与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  

42、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委拉斯贵支 1650年 油画 140X120厘米 罗马 利来-庞斐利画廊
委拉斯贵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迭戈·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velazquez 1599-1660),是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杰出的绘画大师,巴洛克式画家,也是西班牙具有贵族威严的绘画巨匠。他24岁入宫,成了腓力四世的宫廷画家。但是,他的艺术并没有因身在宫内而受到束缚,他不仅画君王、王后、王子、公主,也画乞丐、侏儒、白痴和无权无势的朋友;他不仅画《圣经》主题,也借希腊神话主题画风情画、风俗画和人体画。代表作品有《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宫娥》等。

43、玫瑰花 安舍茨 美国 1907年 布面油画 147.3x111.4cm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这幅画《A Rose》是为一个女孩丽贝卡·H·惠伦画的肖像画,她是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的受托人的女儿,安舍茨是这个学院的教授和负责人,既教书又画画。画的标题为“玫瑰花”,正一艺术认为,这并不代表火热的爱、我爱你之类的表达,而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晚期的美国绘画中,把休闲的女人和美丽的女人比作花朵是常见的主题。在这里,安舍茨除了给予纯洁、艳丽、高贵等世俗的称赞之外,更是把这位年轻女子描绘成一个深思熟虑,但又有理智和情感警觉的女性。

托马斯·波洛克·安舍茨(Thomas Pollock Anshutz,1851-1912),是美国现实主义和印象派艺术家,也是 Anshutz的达比学院的联合创始人和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领导的负责人。他于1851年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纽波特,1875年他搬到费城,1892年结婚去巴黎度蜜月,1893年回到费城。1911年秋天他从教授的位置退休,由于健康状况不佳,1912年6月16日去世。

44、查理一世打猎像 凡.代克 佛兰德斯 1638年 油画 266×207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凡·代克1632年当上了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他画的查理一世出征打猎时刚刚下马的肖像,表现这位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渴望永垂青史的形象:一个无比优雅、有无可置疑的权威和受过高等教养的人物,是艺术的赞助人,是神授王权的维护者,是一个无需用外部服饰来标志权力以提高他的天然尊贵的人。一位画家能够这样完美地在肖像画中画出这些特点, 无疑要受到社会的急切追捧。在这幅画中,狩猎归来的国王站在树阴茂密的高地上,神情高傲,难掩自命不凡的气势。画家以写实手法描摹出这位君主的精神状态,整个画面上,色彩统一在夕阳的光照之下,显得温暖而柔和,十分符合人物的气质。闪闪发光的衣饰,云层射出的光线,都被刻画得十分细腻。

  凡·代克,全名安东尼·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佛兰德斯著名画家。出生于安特卫普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学画,曾师从鲁本斯。他擅长肖像画,形象朴实、自然,笔法严谨。深受英国王室器重,曾在英国宫廷工作了几个月,后来返回意大利。他的后期作品巴洛克风格明显。他对英国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还有《保利纳·阿尔多诺像》、《圣奥古丁德心醉神迷》、《安娜·瓦克》《查理一世行猎图》等。

45圣母报喜 巴托尼 意大利 1741年 布面油画 100x60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画家借圣母题材而创作的一幅无与伦比的美女图。圣母怀孕是传统的题材,这幅画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圣母含羞的表情和双手合于胸的手势暗示有孕外,没有天使来报的画面。巴托尼的画,在古典的风格中,透露着现实的美。他的作品充满“个人的文化”,极富个性,深得上流人士的青睐。18世纪,许多富有的有识之士迷恋于欧洲大旅行,旅行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请当时首屈一指的肖像大师巴托尼为他们作画。

庞培奥·巴托尼(Pompeo Batoni 1708-1787),意大利著名画家,被称为是18世纪罗马的“画家王子”。正如他为神话与寓言作画一样,巴托尼的艺术始终跟随着缪斯的优雅身影。他借鉴了提香的绘画风格,注重细节,色彩明丽,绘画技巧娴熟,画面无可挑剔。在古典的风格中,透露着现实的美,把绘画技艺带进了一个新的领地,是意大利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46、伊拉斯谟像 小荷尔拜因 德国 1523~1524年 42×32cm 木板油画 巴黎卢浮宫藏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约1466—1536)荷兰哲学家,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1524年写了《论自由意志》并同马丁·路德通信,批评路德。他知识渊博,忠于教育事业,一生始终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但忽视自然科学。在这幅肖像画中,画家描绘的是伊拉斯谟的侧面,将伊拉斯谟置于书桌前,刻意表现他在奋笔疾书时的精神状态,着力刻画侧面突出的高高的鼻梁、专注的目光、坚毅的嘴唇,这些细节极富个性,显出伊拉斯谟坚毅果敢、沉着稳健的内心世界。

小荷尔拜因(1497~1543),德国宗教改革时期最著名的肖像画画家。生于奥格斯堡,卒于英国伦敦。自幼就在父亲老荷尔拜因的画坊中学习绘画,奠定了扎实的绘画基础。1514 年前往瑞士巴塞尔,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画艺也大有长进。后来由于画技精湛,得到英国亨利八世的赏识,成为了英国王室的宫廷画家。他的主要作品有《伊拉斯谟像》、《德国商人吉兹像》、《大使们》、《亨利八世》、《死神之舞》等。

47、明亮的眼睛 米莱斯 英国 约1860年 布面油画 60x90cm 私人收藏
这幅画《明亮的眼睛》(Bright Eyes)是英国拉斐尔前派有名的画家米莱斯的作品。密莱的艺术秉性和同样是斐尔前派画家的罗塞蒂相比,缺少后者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再与威廉·霍尔曼·亨特的作品对照,又没有亨特那种道德说教的狂热性。密莱是一位写实能力很强的画家,他只是尽可能把生活的真实,引向一种忧郁的诗一般的境界。这幅画表现了米莱斯画风细腻的特色。画中的女孩名叫“艾菲”(Efimia 'EFFIE' Gray),她比米莱斯大一岁,原本被父母指配给英国作家、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但她没有接受,反而嫁给了拉斯金的学生米莱斯。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又译密莱,是拉斐尔前派有名的画家。生于英国南安普敦。父为当地有名望的人物,酷爱绘画。密莱8岁全家迁居伦敦。9岁被送入萨斯领导的绘画学校。密莱是“拉斐尔前派协会”的奠基人之一。密莱交游广阔,善于人际关系。1885年获得男爵称号。晚年又被皇家美术学院推选为院长。1896年因患喉疾在伦敦去世,享年67岁。他的代表作有《盲女》《奥菲丽亚》等。 

48、女士肖像 佩鲁其诺 意大利 1540年 油画 104×85厘米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人物肖像画。画中妇人皮肤白皙,五官端正,着一身红色衣裙,显得端庄沉静,文雅高贵。她一手扶着靠椅,一手按住膝上的圣经,一副虔诚安详的模样。在16世纪之前的人物肖像中难得一见。

佩鲁其诺是当时极富盛名的画家,甚至有人将他与大名鼎鼎的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并称。拉斐尔是他的学生,他在色彩和透视方面的技巧,对拉斐尔影响很大,而他的抒情风格在拉斐尔的早期作品中也留下深深的烙印。

49、法兰西斯一世 让·克卢埃 1525~1530年 尺 寸:96×74cm 木板油画 巴黎卢浮宫 
弗朗索瓦一世(Fran&ccedil;ois I (1494年9月12日—1547年7月31日),又译作法兰西斯一世,十六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国王。由于他的统治,弗朗索瓦一世(Fran&ccedil;ois I (1494年9月12日—1547年7月31日),又译作法兰西斯一世,十六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国王。由于他的统治,刚刚形成的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全面发展,逐渐成为西欧最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1529年,让·克卢埃来到巴黎担任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宫廷画师。这幅画中的法兰西斯一世穿着豪华,仪态潇洒,尤其是他的两只手,作成了骑士般的风度(法王被号称“骑士国王”),华丽的绸缎大袍加强了形象的华贵气质。色彩较精细,衣服的绸缎质感画得很出色,银灰色调子上又添深紫、深黄、深蓝,衣服上的光泽给人以一种寒冷感。法王长着一对细小的眼睛,斜视画外,尖尖的下巴颏,使他的长相与身上的宽袍极不协调。表情更显得奸诈有余、仁厚不足。

让·克卢埃(1485-1540),“枫丹白露画派”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弗朗索瓦一世》、《法国国王查理七世肖像》、《沐浴的女人》等等。让·克卢埃于1485年生于佛兰德斯。1498年至1515年间他为路易十二工作。在1523年被法兰西1世纪任命为“国王最亲密”的画家,他的作品自成风格,并以此大发其财。他幼子弗朗西斯自小接受培养,后也成为画家。让·克卢埃于1540年去世。   

50、伊丽莎白像 弗朗索瓦·克卢埃 法国 1571年 木板油画 巴黎卢浮宫 

画家去世前一年画了《伊丽莎白像》。这幅画不仅真实地描绘人物的面貌而且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在微妙的精神状态,他放弃了表面的、理想化的朴素和含蓄的优雅。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本名伊丽莎白·都铎,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王国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弗朗索瓦·克卢埃Francois Clouet (1522年~1572年),弗朗索瓦·克卢埃是来自穆兰的巨匠让·老克卢埃的孙子和小克卢埃的儿子,他继承了祖父的艺术事业和他父亲的宫廷画家职位。克卢埃的艺术达到了法国文艺复兴现实主义肖像画的至高水平,为法国文艺复兴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代表作品有:《伊丽莎白像》等。

51、列昂妮拉公主的肖像 温特哈尔特 德国 1843年 布面油画 142.2x212.1cm 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温特哈尔特的肖像画,每一幅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这幅《列昂妮拉公主的肖像》(Princess of Portrait of Leonilla),虽然不是他最为著名的画作,却是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列昂妮拉是俄国公主,1816年出生于莫斯科,后来嫁给了Sayn-Wittgenstein-Sayn王子。Sayn是一位德国伯爵的称号:当时德国由“上百个大小公国统治”,后来被普鲁士统一成为德意志,但是这些名称保留下来了。画中这位女士的全名是Leonilla Bariatinskaia,她身穿雪白的长裙,左手拿着折扇,右手轻撩珍珠项链,悠闲地倚靠着床脚并坐在地毯上,有评论家评论这幅画:“乳白的肌肤和雪白的衣衫,形成难以名状的对比,作者对人体肌肤的表现能力,无人可以相比”。 

温特哈尔特(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1805-1873)1805年4月20日出生,1873年7月8日,19世纪中期德国学院艺术派的古典主义绘画大师,也是宫廷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画。出生在德国的黑林地区,十三岁开始研究学习绘画和版画。在1823年十八岁的温特哈尔特到慕尼黑寻求发展 ,1828年成为了卡尔斯鲁厄的公爵夫人的私家绘画大师。之后成为欧洲许多大国的宫廷专职画师,服务于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皇室的宫廷,为国王和皇后画像而著名。他同时又兼职平版印刷业,并通过这项技术将自已的作品推广出去。他一生单身,从未结婚,于1873年7月8日去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绘画表现手法接近现代人的审美标准,画中贵族姿态优雅,衣着极其华丽,在肖像画中出类拔萃。通过他的绘画,可以进一步了解欧洲19世纪皇室贵族的肖像面貌和奢华生活。

52、微笑的军官 哈尔斯 荷兰 1624年 86×69厘米 由伦敦私人收藏

很少有人能像哈尔斯这样运用洒脱而准确的笔触来塑造形体,使画中人形神兼备,成为有性格的典型人物。画面气氛热烈,洋溢着荷兰人的乐观主义。

弗朗斯·哈尔斯(约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也是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1581年至1585年之间诞生于安特卫普一个毛纺工人家庭,大约1585年之后,随父母迁居荷兰,定居于哈勒姆终其一生。他年少时便拜在名画师门下,曾参加过反对西班牙帝国统治的荷兰独立战争,战争造就了他倔强孤傲且好酒恃才的性格,据说古怪的脾气使他在人前口碑很不好,曾经因为虐待第一任妻子被告上法庭,妻子也因为郁郁寡欢而早逝。哈尔斯终生都生活在社会下层,八十多岁时还因为生活所迫而接受美术家协会的补助,他和第二任妻子寄居在养老院中。但画家的毅力又是惊人的,一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勤勉不辍,创作了作品二百五十余幅。今天10荷兰盾钞票上的头像就是他。

53、德拉比夫人 热尔韦 法国 1889年 布上油画 205*120.2cm 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这幅画借鉴了印象派的风格,展示了女人最好的年华,面孔稚气未脱,在遮阳伞的保护下站在花园里。虽然落款是1889年,但是根据作品里模特的面孔(30岁左右)和衣着(作为肖像画模特,她一定会穿最时尚的服装)推断是1878-1880年。瓦迪斯·德拉比夫人是法国知名的交际花,除了贵族、王子,还有热尔韦、马奈等众多艺术家是她的情人,所以有“画家联盟”的绰号。

亨利·热尔韦(Henri Gervex 1852-1929年),法国学院派画家,出生于巴黎,就学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卡巴内尔的学生。早期作品专门描绘神话,展示人体。他的作品由于描绘当时巴黎妓女生活和场景太过直接,而被巴黎沙龙拒之门外,其中包括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罗拉》。而后,亨利开始创作以现代生活为主题的作品,画出了一些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意义的画作,晚年成为法国艺术学院成员。

54、喷泉旁的罗马女孩 博纳特 法国 1875年 布面油画 170.2x100.3cm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画中黑眼睛罗马少女是那么可爱,衣服那么鲜艳,她赤裸着的双脚与她的衣着是那么的般配,看起来,小女孩觉得赤脚比那穿上鞋或拖鞋舒服多了。在炎热的夏天,能喝上一口水,那真是美不可言。在意大利,中午时分的阳光是那么的炽热,于是,公共饮水喷泉就成了天赐之物。清冽凉爽的水从城外山中引进城市,从石头的出口处诱人地流淌着, 飞溅着。当这生命之流触到她那急切张开着的嘴唇时,几乎可以听见她长长地叹出一声:啊,上天赐予人类的最好的礼物之一:“水”!

莱昂·博纳特(Leon Bonnat, 1833-1922) ,法国的肖像及历史画家。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当代名人的肖像和宗教画,除此之外他还制作了意大利乡村风俗画和少量的东方场景画作。他的创作风格给予了后世很大的影响,一些著名的画家也师承于他例如萨金特等。

55、两姐妹  夏塞里奥 法国 1843年 布面油画 100x80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画通过 衣着饰物和手拉手表现两姐妹情深依依。夏塞里奥作为安格尔的学生,在肖像画方面也显示出才能。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完美而细腻的表现手法,对画中人物作深入的刻画。《姐妹俩》的肖像具有明显的安格尔的艺术风格特点,但在衣着装饰和佩饰物描绘上,要比老师简略而概括。他的肖像画刻画精细,都是先用铅笔起草,和安格尔绘画的程序一样,精雕细琢,意味深长。

泰奥多尔·夏塞里奥(Theodore Chasserian 1819-1856年)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他因为曾经到阿尔及利亚旅行所以画过许多东方风味的绘画。他出生于中美洲的圣多明各岛,3岁时随父移居巴黎,11岁时进入安格尔画室接受系统而严格的学院派艺术教育。在他15岁时安格尔重返意大利,他从此又接受德拉克洛瓦的艺术影响,于是在他终生的艺术活动中都似乎在做一种努力,即把安格尔冷漠而坚实的造型与德拉克洛瓦热情而响亮的色彩结合起来。他是综合其老师安格尔新古典主义画风和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最有代表性的后继人。他所描绘的女性形象,具有独创性,而且有一种奇特的诗意,可惜他的艺术生涯太短了些,由于肺病难治,于37岁时离开了人世。

56、相思 格维得 英国 1906年 布面油画 131x180cm 墨西哥西蒙基金会藏
这幅画作标志着格维得的罗马题材时期的开始。通过画中洋溢着纯情的女模特,静物写生般的彩虹花卉和女主人公倚靠的大理石,画家格维得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油画大师的地位。格维得画了不少古典建筑,属于艺术史中的大理石派画家。画中女主人公低头思念的样子,让人想起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原来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美丽忧伤的爱情和相思都是一样的,它跨越了空间和时间,象中国的唐诗宋词永远地定格了下来。整个画面是如此地安宁、美好,淡淡的忧伤,美丽的忧愁,不知她已经思念了多久,她还要相思多久。“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约翰·威廉·格维得(1861-1922年),又译格威德,擅长描绘着古典服装,依靠在大理石上的女性形象。他的作品可以被看作展示古典美的艺术长廊:黑发女郎,独自依靠在大理石旁,像是以某种方式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梦想和思绪。作品源自希腊学院派画风及细腻的绘画手法,让人想起 格维得推崇备至的英国画家莱顿(1830-1896)。作品使用了许多19世纪末流行的艺术手法,即主题总是来自几经挖掘后的文学题材。

57、女占卜师 卡拉瓦乔 油画 1590年 99×131厘米 藏巴黎卢浮宫
这是卡拉瓦乔早期风俗画的代表作品,画中描绘的是流浪的吉普赛女占卜,在为一个贵族子弟看手相。这是一个街头常见的风俗场面,人物形象目光相对,那个头戴羽帽的贵族青年以轻蔑挑逗的目光看着女占卜者,而她虽地位低下,却显得庄重自尊,回敬的目光中既真诚又含智慧,对比之下,贵族青年却显出华而不实的肤浅。这是一幅具有肖像性的半身构图风俗画,这种布局形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简洁突出,由于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描绘,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目光和手势更加引人注目。社会底层的流浪人第一次作为主人走进绘画,这在意大利以往的绘画中还不曾见过。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从九十年代起创作了一系列表现了叛逆精神的宗教题材作品,他毫无顾忌地把流浪汉、渔夫、吉卜赛人大胆地画进了神圣的祭坛里。在这些作品中人物充满了激动不安的热情,他们就象是一群暴动者骚动不安。在这些画幅里画家运用了复杂的光线在画面上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那些充满力量的线条,表现出人物的粗犷的性格。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58、洗澡 1892年 玛丽·卡萨特 美国 100.4cm×66cm 布 油彩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画家将孩子与母亲的身子和手臂拉得很长,让其在画面上伸展开来。并运用俯瞰的方法,使背景色彩的分布划分为上下两部分,花纹墙纸的赭色与地面地毯图案的红棕色,通过母亲的条纹服装衔接起来,使色调在表现情绪中融为一体。画家运用这种形式、色彩的目的,是刻画母女之爱,特别是着力于刻画女孩的可爱、母亲亲昵的动作,从而加深对母爱主题的烘托。

玛丽·史帝文森·卡萨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 1844—1926)是十九世纪未至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位杰出美国女画家。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美国画家之一,1844年5月22日,玛丽·卡萨特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工业区,她的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既是个富有的资本家,也曾是当地的市长。但玛丽·卡萨特这位上流社会的小姐的志向,却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她的这种想法当然地遭到了家庭的反对,但她终于克服了各种阻力,于1861年进入了费城的宾西法尼亚美术学院,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59、普希金像 吉普林斯基 俄国 1827年 画布油画 63cm×54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这幅普希金的肖像画,是吉普林斯基自意大利留学归来后所作。画中的普希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镶嵌在睿智的面孔上,深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紧闭的双唇隐含着将要发出的诗句,交叉在胸前的有力的双手,独特的面容在蓬乱的短发、胡须及深重的大衣衬托下显得格外鲜明突出。它表现了这位人类的天才自由独立的精神。诗人单纯的背景处隐现着一尊手持五弦琴的雕像,更增加了肖像的艺术氛围。吉普林斯基的绘画与普希金的诗有着共同之处。追求自由的灵魂把这两位艺术家结合在一起。

奥列斯特·阿达莫维奇·吉普林斯基(O·A· Kiprensky 1782—1836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他出身于农奴,毕业于彼得堡美术学院。由于1812年的卫国战争爆发,使他未能如期赴意大利留学。从他早期的肖像画中已可看出他豪放的笔触和熟练的油画技法。他所画的肖像都力图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并揭示出人物个性及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浪漫情调。他注重光和色彩的处理,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对象处于兴奋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中。吉普林斯基所作的肖像构图不重复,人物头部的动态、眼神的方向、姿式和情绪都因人而异。甚至穿戴服饰、色彩质地花纹变化都很讲究。他创造的人物形象总是用探索或毫不在乎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1816年画家34岁时去意大利留学,他在罗马一度倾心于古典主义,追求柔和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外形。因此,他后期的绘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但仍不失为俄罗斯伟大的肖像画家。

60、吉尔斯曼娜像 谢洛夫 俄国 1907年 140x140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画家主要以黑、白、灰三种色调,描绘了吉尔斯曼娜的肖像。阳光斜射在她的面部与身上,微微右倾的身材高大健美,面目秀美冷俊,黑色的上衣衬托出她的面部、手臂与白色披巾,灰色的室内环境与人物的黑色服饰和谐统一,主次分明。画家以写实的手法、近乎浪漫的风格,表现了一位美丽女性的十足风韵。

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 V·A·Serov,(1865—1911年)出生于19世纪后期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批评家谢洛夫之家,自幼爱好绘画,9岁时就师 从于大画家列宾,年青时又在皇家美术学院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为他成长奠定了基础 。 谢洛夫的创作题材多样,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风景、插图和舞台美术无所不能,但他最出色的是肖像画。谢洛夫的绘画创作活动始于巡回展览画派极盛时期的80年代,列宾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巧给予他决定性的影响。

61、黄金时代 本杰明 美国 布面油画 1776年 654x765cm 私人收藏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这幅被誉为黄金时代(he Golden Age)的画,描绘了母子情深的动人情景。作者本杰明·威斯特(benjamin west 1738-1820年),美国画家,但其大多数作品在伦敦完成。他是第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美国本土艺术家。

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英裔美国人,生于1738年10月10日,卒于1820年3月11日。本杰明·韦斯特是美国的一位不得不提的艺术领域的领袖人物。本杰明·韦斯特擅长创作一些具有历史题材的画作,大都通过历史时期的事件的描绘,达到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本杰明·韦斯特活跃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那段时间内,一生创作出了很多的作品。有着很广泛的影响力。本杰明·韦斯特是皇家艺术学院的第二任院长,在那里负责学院的很多事情。从1792年开始任职,直到1820年他的去世。本杰明·韦斯特给艺术领域留下了很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62、主妇与女仆 霍赫 荷兰 1660年 布面油画 53x42cm 圣俄罗斯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这幅《主妇和女仆》中庭院的整洁、安静,主妇的和善,女仆的勤勉,以及主仆的和谐关系,正是荷兰人理想的市民生活图景。画家在这幅作品中以单纯、清洁、明净的笔触,加上灰色、褐色作为画面主调,与人物服饰的黑、白、红相映成趣,使作品表现出浓郁的市民风情与诗意的魅力。彼得·德·霍赫是'荷兰小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他表现市民风俗的绘画以宁静、祥和著称。 

彼得·德·霍赫 (Pieter de Hooch 1629-1684)荷兰画家。1629年12月20日生于鹿特丹,卒于阿姆斯特丹。早年生活坎坷,曾给一富人作过仆人。1667年移居阿姆斯特丹。作品多表现风俗民情,尤善描绘室内景色。代表作《在室内》和《房前庭院》(藏伦敦国家画廊),反映了荷兰市民生活安定、宁静、整洁、明朗的一面。后期作品多取材于市民中富裕阶层,着重表现音乐会、客人来访等,画面华丽,技巧和内容却显得肤浅。

63、在音乐与绘画之间犹豫不决的艺术家 考夫曼 瑞士 布面油画 1755年 100x60cm 私人藏
画中的白衣女子是画家本人安杰莉卡,绘画才女,11岁就给名人画像,声名鹊起。她喜欢音乐,也喜欢绘画,既想成为音乐家,又想成为画家。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绘画则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红衣女子代表音乐,蓝衣女子代表绘画,这幅画就是表现了画家在音乐与绘画之间的犹豫不决。

安杰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瑞士新古典主义运动初期女画家,以绘制罗伯特·亚当设计的住宅墙壁装饰画闻名。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肖像和基督教会画家。受家庭影响,她自幼喜欢绘画。11岁时因一幅科莫·毕晓普的肖像画获得第一笔酬金,被认为是早熟的天才。后来,她决定不再拘泥于“倩女贵妇”之风的肖像和静物写生,也要创作严肃的历史体裁作品。她是一位极有创造性的善于运用色彩的人,其优美典雅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她逝世于1807年11月5日,终年66岁。

64、菲斯克·沃伦夫人和女儿 萨金特 美国 1903年 152.4x102.2cm 布油彩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这是一幅两人组合肖像,萨金特以强烈对比的色调和笔触塑造形象,使画中艺术形象特具绘画性。母女形象在有层次变化的墨绿色深重背景衬托下鲜明而引人注目。画家又以极为工整、严谨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画中人的胸部和面容,突然以急速粗犷奔放而流动的笔触和色块表现衣裙,造成粗与细、工与写、静与动的造型效果,充分发挥了绘画语言的多样性,使画面生动活泼。

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美国肖像画家。生于佛罗伦萨,生平多在意、德、英、法等国度过。曾钻研委拉斯开兹等人的技法。作品多为国际大资产阶级及其家属画的肖像画,技法纯熟;除油画肖像及水彩画外,也为美国波士顿图书馆做装饰画。作品有《列布尔斯台尔爵士像》、《温汉姐妹图》等。

65、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 大卫 法国 1801年 油画 260x221cm 马尔曼松皇家博物馆藏
在拿破仑执政的十年里,达维特创作了一系列为皇帝颂德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显示了画家非凡的艺术才能。在《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一画中,画家为拿破仑塑造了一个神奇十足的理想化形象,他脚跨骏马,威风八面,背后是绵延的山丘,山上有进行中的军队,拿破仑看了之后,大家赞赏,还特意吩咐画家复制两幅,以供部下观赏。后来做了皇帝后,他还让达维特为他的加冕仪式创作一幅纪实作品。

雅克·路易·达维德(Jacques-Louis David ) 又译:雅克-路易·大卫(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这时期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达维德驱逐,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66、自画像 约1669年 伦勃朗·凡·赖恩 荷兰 114.3cm×94cm 板 油彩 伦敦 肯伍德美术馆藏 

伦勃朗的晚期,自画像有了鲜明的个性表现。在这幅画像中,他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并着意于其中蕴涵着的内在语言。画中的伦勃朗,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严肃着思考着什么,背景被淡化了,画家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表达他的内心情感,而那严肃的神情,正是他生活重压日益加剧的外在反映。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荷兰最杰出的肖像画大师,1606年7月15日生于莱顿,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他一生创作精力旺盛,给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六百幅油画,三百幅版画和二千幅左右的素描的速写。画风质朴自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善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67、灰与绿的和谐:西西莉·亚历山大小姐 惠斯勒 美国 布面油画 1873年 190x98cm 伦敦泰特美术馆
惠斯勒追求美与和谐,将曲线和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扁平面上的线、形、色构成新的体系,画图整体是一个立式矩形,整个画面置于灰色和绿色的和谐之中,省略掉了过多的细节。

惠斯勒(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美国著名画家。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亲是美军少校、铁路工程师。曾在俄国帝国美术学院学习,1849 年父亲病逝后,同母亲回到美国,并考入西点军校,但后来被除名。1855 年到巴黎学习绘画,深受德加和库尔贝影响,他的作品沉稳而优雅。代表作有《在钢琴旁》、《白衣女郎》、《蓝色与金色的夜曲:落下的火箭》以及《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等。 在这幅画中,画家惠斯勒的母亲侧身呈对角线形端坐在房间里,黑色衣裙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她神情恬淡,面容慈祥庄重,是位修养高尚、温柔中蕴含坚强的母亲,环境以横竖直线分割,形成黑白灰色块对比,这是一幅具有现代感的出色肖像画。

68、对镜人成三自画像 洛克威尔 美国 1960年 画板油画 美国诺曼·洛克威尔博物馆收藏
这幅作品独具新意,是洛克威尔的一个代表作。他画的是他自己一边对着一面镜子一边画他自己,但他又不是真的一板一眼地把镜子里的自己画在画板上,事实上,画板上的洛克威尔没有戴眼镜,而镜子里他的双眼却藏到了眼镜的后面。如果你再仔细观摩,你还能注意到,其实这上面不只是三个洛克威尔,左上角还有好几张他画的草图,加起来一共有九个。画家画自画像古来有之。洛克威尔在这副作品中还巧妙地把其他画家的自画像嵌入在画中。比如右上角的第一张小图是丢勒26岁时的自画像,第二张是梵高36岁时的自画像,第三张是毕卡索的作品,第四幅是伦勃朗1652年的作品,这样一共画了十三个。“三人自画像”表现出了作者的幽默,而幽默贯穿了画家整个一生。1994年7月1日,美国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一枚邮票,图案是洛克威尔的名作“三人自画像”,以纪念他诞生100周年,面值是29美分。下图为“三人自画像”邮票。

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1894-1978)1894年2月3日出生于纽约市,作为美国20世纪早期的杰出画家及插画家,一生致力于反映美国社会生活百态,主要在《周六晚报》(Saturday Evening Post)与后来《瞭望》(Look)双周刊和《生活》(Life)杂志作封面画。他的作品纪录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只涵盖了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以及美国的经济萧条与种族问题,还包括从肯尼迪到卡特等历届总统、电影明星,以及童子军等题材。他被《纽约时报》誉为“本世纪最受欢迎的艺术家”,1977年洛克威尔因“显著的描绘国家人物风土”,获得了“总统自由奖章”,这是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在次年1978年11月8日卒于斯托克布里奇。洛克威尔最知名的作品有:《三人自画像》、《我们共视的难题》、《四大自由》和《女子铆钉工》等。

69、德国商人乔治·基茨像 小荷尔拜因 德国 板上油画 1532年 96.3×85.7厘米 柏林国立美术馆藏
画中主角乔治.基茨是柯伦的商人,这幅画像和真人大小相当,身穿素净黑袍的基茨,黑袍上突出鼓起的大袖子,纤毫毕见地显现丝的质地。小荷尔拜因不厌其烦地在基茨周围精心描绘了大量的物件,这些物件都是他所从事的行业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从书架上的书籍、帐簿,到前景的锡蜡盒或是银盒里装着的钱币,一应俱全。在豪华且纹路分明的东方桌毯上,放着一个透明度令人惊叹的玻璃花瓶,瓶中插着一束石竹花,花枝似乎要伸出画面,将花朵的生命力表现得出神入化。小荷尔拜因虽然刻画了大量的物品,但却丝毫无喧宾夺主之感,基茨那张苍白、含蓄内向的脸,仍然是画里最醒目的焦点。从以上的观察不难发现,小荷尔拜因显然想在这幅画中展现他的所有技法,不过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小荷尔拜因重返伦敦时,他原来的赞助人有的已经作古或已失势,他面临必须重新寻找新赞助人的窘境,在这幅画完成之后,向他订画的人也就纷至沓来了。

小荷尔拜因(Hans the Younger Holbein1497-1543)是德国画家,同时也是北欧地区最有成就,最善于心理刻画的写实肖像画家,他所创作的作品,十分细腻精致,有等身大小的,也有小型的纤细画作品。当他受邀跨海到英国担任宫廷画家之后,也为英国皇室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目前在温莎古堡中有85幅收藏品。

70、无名女郎 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1883年 布面油画 75.5x99cm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英译名 Ivan Nikolaevich Kramskoy,1837-1887年),是“巡回展览画派”的组织者和领袖人物,其艺术见解在当时俄罗斯画家中有颇大影响。1837年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克拉姆斯柯依的画誉逐渐响誉全国,生活得到了改善,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画,以至未到50岁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在给一个叫拉乌赫普斯的医生画肖像时,倒在画前,离开了人世。

71、小淘气 Little Thieves 布格罗 法国 1872年 200.7×109.2cm 布油彩 伦敦索思比公司藏

布格罗的作品已经完全摆脱了古典主义手法的束缚,从生活出发,于现实中撷取题材,表达一种博爱的人性思想。他强调形式之美,关注母爱,善于运用幻想的方式,尤重女性美感的塑造。因此,他的作品已经有了某种唯美的倾向。《小淘气》便是这种浪漫主义作品,描绘了母子情深的动人情景。Little Thieves,又译《小小的窃贼》。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1905年8月19日),是法国19世纪上半叶法国学院派绘画的最重要人物。他以神话和寓言题材的绘画吸引大批追随者。一生获得多种殊荣,成为当时法国最著名的画家。其作品以高度完整、技法全面和擅长表现多愁善感的题材为特征。在布格罗的画作里,女性的形象非常恬美,有妇女,仙女和农村姑娘等人物。其环境多为乡间丛林,宁逸静谧,温馨妩媚,活色生香,略带一丝淡淡哀愁的气氛和情调。他笔下的孩子们天真纯洁,可爱至极。他精致细腻的画风和完美无瑕的技巧深受世人的青睐。 

72、布罗格利公主 安格尔 1853年 油画 121.3×90.8厘米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埃莲诺尔身着漂亮蓝色绸裙,神态自如地靠在椅背边。画家以熟练的古典精致写实画法,将这位公爵夫人恬淡的性格,十分含蓄而又抒情地表现出来:她神情专注,嘴角微露笑意,圆润的脖颈上配戴着十字花纹的金项链,洁润如玉的双臂,纤柔的手腕上饰有晶莹闪烁的珠翠珍宝以及透明花边都被细腻极致地描绘如真,不同织物的质感展现在观众前面,令人惊叹不已,画家是女性美的崇拜者和表现者。此画为安格尔73岁时所作。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是继大卫之后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代表。安格尔出生于法国西南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都颇有天赋。安格尔17岁到大卫画室学习,得到真传。两年后考入美术学院,获罗马大奖。5年后去罗马,把拉斐尔作为毕生崇拜的对象。其作品工整细致,用色鲜明和谐。曾两次去意大利长时间研究古典美术;在本国曾任巴黎艺术学院的教授多年。安格尔的声誉如日中天时,也正是古典主义面临终结,浪漫主义崛起的时代,他和新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德拉克洛瓦之间发生许多次辩论,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运用,古典主义则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安格尔把持的美术学院对新生的各种画风嗤之以鼻,形成学院派风格。

73、阳伞 戈雅 西班牙 1777年 布面油画 104×152cm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戈雅的《阳伞》,强烈的色彩,浪漫的气氛,鲜明的人物性格,彰显了他与提香的时空跨度。这个跨度,正是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的200年。这幅《雨伞》是戈雅挂毯系列作品中最美丽、最精致的一件,这里所展示的图画描绘了一个年轻优雅的女士,穿着打扮非常精致,一只小狗静静的趴在她的双膝上;在她的旁边站着一位年轻的男士,穿着普通,他手里拿着一把阳伞遮挡落在女士脸上的阳光。为了达到效果戈雅在背景中加入了远山,一些淡淡的枝桠和一个开阔的环境,此中出现了灌木和被淡化了的大片的树林。画中身穿蓝色与黄色篷裙躲在阳伞底下的贵族少女,是十八世纪的典型代表,惬意地与膝上的小狗一起晒太阳,画面上原本直射的光线,经过伞面反射投在了青年女子的脸上,使她顿显晶莹剔透,整幅画作充满了午后的阳光。画作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浓烈的民间气息,质朴的乡土情怀,寄托了画家戈雅理想与希望。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ycisco de GoyayLucientes 1746年3月20日-1828年4月16日),出生于西班牙北部阿拉冈省萨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尔斯,是西方美术史上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早期喜欢画讽刺宗教和影射政府的漫画,贪婪的修道士、偷盗、抢劫、接生婆,全部被他画成魔鬼的样子。他的画集曾被制成扑克牌,他粗俗但充满真理的画风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为他招来各种审判,但他的修道士雇主一直袒护他。曾著有裸体的玛哈,曾将皇后容貌的缺点画出来。

74、小憩 雷纳多 法国 画布油画 1883年 182.2x139.9cm 私人收藏
受那个时代的法国视觉艺术潮流的影响,雷纳多的知名度不高。他是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还是1900年巴黎国际画展的评委之一。这幅《小憩》属现实主义画派的作品,1883年在巴黎官方画廊展出。该画描绘了一位精疲力竭的农妇艰苦劳作之后的小憩。她侧身坐在那里,肩上扛着沉重的草包,一只手握着镰刀,另一只手托着头,显出全身的疲惫和对生活艰辛的无奈。这是一幅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同时代画家朱利安·杜普荷对农民田园劳作的理想主义描绘,形成巨大的反差,发人深思。

埃米尔·雷纳多(1850-1930年) ,法国画家和雕塑家,他曾师从亚历山大·卡巴内尔和塞萨尔·科克。他是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1873年第一次在巴黎官方画廊参展。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还是1900年巴黎国际画展的评委之一。在画技日臻成熟后,他专职在巴黎朱利安学院教授美术,大批青年艺术家在他的培养下成才,其中尤以巴西先锋派女画家塔希拉·多·阿马拉尔名气最大。

75、收牧草的农妇 朱利安·杜普荷(1851―1910年) 法国 画布油画,38.10×45.70厘米

这是一幅描绘农民日常劳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其风格介于19世纪末学院派和印象派之间,和他同为画家的岳父、妻叔和妻兄属同一流派。这位以优雅的姿态劳作的体型壮硕的农妇是杜普荷肖像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是对他美术学校学业成绩的总结,也是他向同行布雷东和布格罗作品学习的结果。但是,杜普荷的人物画没有学院派的僵硬,而是表现出富有人性的特点,无论是处于动态还是静态。杜普荷画了很多以收牧草的农妇为主题的肖像画,其中多数都是在法国圣康坦和纳沃罗伊地区的田园里捕捉到的真实形象。

朱利安·杜普荷(Julien Dupre,1851―1910年),法国画家。杜普荷的学画生涯分别是在比尔斯、吕容和亨利·莱曼三个画室完成的。成为画家后,1876至1889年间,他定期在巴黎的画廊参加画展,并于1892年荣获法国“荣誉勋位团勋章”。

76、收获的十月 哈格伯格 1852―1925年 瑞典 画布油画 290.80×193厘米
哈格伯格是19世纪末旅法的瑞典画家,在这幅画里,哈格伯格重拾法国19世纪中叶著名农民题材画家米勒的创作思路,描绘了农民收获马铃薯的场面。通过这一画面,画家颂扬了为法国的工业化建立基础的农民和小农场主。他以一个普通的农田劳作为题,赋予以崇高、浪漫的形象,展示了现实主义绘画手法的强大力量。哈格伯格把一个农民放在了巨幅画卷的中央,眼睛并不看着观众,在一个略显孤寂的环境里,只看到远处有一个人的身影。这幅画的原景地很可能是法国的格雷斯地区,因为斯堪的纳维亚艺术家们喜欢聚集在那个地区作画。  

奥古斯特·威廉·尼古拉斯·哈格伯格(August Wilhelm Nikolaus Hagborg,1852―1925年),是19世纪末旅法的瑞典画家,他很快便在风俗主义绘画上取得了成就,但又很快放弃了这一流派,投身到了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中,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幅。

77、列昂妮拉公主的肖像 温特哈尔特 德国 1843年 布面油画 142.2x212.1cm 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温特哈尔特的肖像画,每一幅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这幅《列昂妮拉公主的肖像》(Princess of Portrait of Leonilla),虽然不是他最为著名的画作,却是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列昂妮拉是俄国公主,1816年出生于莫斯科,后来嫁给了Sayn-Wittgenstein-Sayn王子。Sayn是一位德国伯爵的称号:当时德国由“上百个大小公国统治”,后来被普鲁士统一成为德意志,但是这些名称保留下来了。画中这位女士的全名是Leonilla Bariatinskaia,她身穿雪白的长裙,左手拿着折扇,右手轻撩珍珠项链,悠闲地倚靠着床脚并坐在地毯上。

温特哈尔特(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1805-1873)1805年4月20日出生,1873年7月8日,19世纪中期德国学院艺术派的古典主义绘画大师,也是宫廷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画。出生在德国的黑林地区,十三岁开始研究学习绘画和版画。在1823年十八岁的温特哈尔特到慕尼黑寻求发展 ,1828年成为了卡尔斯鲁厄的公爵夫人的私家绘画大师。之后成为欧洲许多大国的宫廷专职画师,服务于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皇室的宫廷,为国王和皇后画像而著名。他同时又兼职平版印刷业,并通过这项技术将自已的作品推广出去。他一生单身,从未结婚,于1873年7月8日去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绘画表现手法接近现代人的审美标准,画中贵族姿态优雅,衣着极其华丽,在肖像画中出类拔萃。通过他的绘画,可以进一步了解欧洲19世纪皇室贵族的肖像面貌和奢华生活。

78、手套作坊 朱尔·埃米尔·圣坦 1829-1894年 法国 画布油画 1872年 92.70×64.80厘米
朱尔·埃米尔·圣坦擅长肖像画。《手套作坊》取材于巴黎日常生活的场景,表现了19世纪西方社会朝现代化发展的审美趋向。画面上的两位少女身穿19世纪的时尚装束,但她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位是代表劳动妇女及社会现代化象征的商店售货员,另一位是上层社会的妇人。在刚刚兴起的消费潮流中,妇人正在购置显示自己社会地位的日用品。

79、瓦莱里娅 威廉·克拉克·沃特勒 1857―1930年 英国 画布油画 1916年 63.50×53.30厘米

沃特勒描绘最多、也最为成功的是东方风格的女性肖像画,这幅《瓦莱里娅》就属于这类作品。画面上是一位东方装扮的女性,背景也是东方风格的。在东方画派的作品流行期间,青年女性的这身装扮在当时的英国十分走俏。沃特勒利用这种风气不仅享受了在古典或东方的氛围里描绘窈窕女子带来的快乐,还借此机会用同时代的模特再现了古典题材。

威廉·克拉克·沃特勒( William Clarke Wontner 1857―1930年),英国画家,是英国以阿尔玛-塔德玛(1836―1912)为先驱的新古典主义东方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80、一个圣女 汉德森·塞耶 美国 1892-1893年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圣母玛利亚连同天主圣言降生成人,童贞圣母自无始之始便被预定为天主的母亲;由于天主上智的措施,童贞圣母在人间作了救主的母亲。他的特出慷慨伴侣,及上主的谦逊婢女。她怀孕、生产、养育了基督,她在圣殿裹将基督奉献给圣父,与死于十字架的基督共受痛苦,以服从、信德、希望和炽热的爱情和救主超绝地合作,为重建人灵的超性生命。身边的两个孩子是耶稣基督和施洗约翰,画中背景白云被画家渲染成圣母的翅膀。洁圣的玛利亚与耶稣和约翰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真是振奋人心的画面!

阿伯特·汉德森·塞耶(Abbott Handerson Thayer,1849-1921年),是美国艺术家、博物学家和老师。在他的一生期间,创作了很多人物画像、动物和风景画像。他的绘画作品几乎都在美国收藏。著名作品有《A Virgin》《Caritas》、《Stevenson Memorial》等。晚年得了抑郁症,遭受了神经衰弱、惊恐失眠等困扰。1921年5月29日在家中逝世,享年71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