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中校园里的古树

 夏德明 2022-01-19

梧桐

这是一排法国梧桐,共5棵。

最东的一棵,得地利优势,日照充足,因而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地长着。

其余的必须拼命地拔高,才能出类拔萃地生存下去,因而粗壮,茂盛。

据说,它们是建校初期栽培的。

最初,南面是小广场,后来改为篮球场;北面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大办公室,我的小家曾经就安在里面;

西面是一片小柏树林,再向西是操场;

东面是一条南北大路。

如今,篮球场和大办公室没了。

据说梧桐们也一度命悬一线,最后幸存下来了。

80年代初,校长韩俊三主持召开了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大会,全校师生参加。

韩校长就在大树下的一张桌子上宣读了中共中央的英明决定。
从“叛徒,内奸,工贼”突然转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许多人心理上一时无法接受。

韩校长严肃地照本宣科后,不发一言,立即宣布大会结束。

我坐在前排聆听,手拿一枚落叶发呆。

过了一会才突然意识到,家乡没有这种奇形怪状的树叶。

回到母校教书,在大办公室里安家。

不久,女儿来到世上。我开始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我怀抱着她,让她看一棵棵树干上酷似眼睛的伤疤,交给她一枚枚的落叶,任她摇晃、撕裂。

炎炎夏日,我把她放入竹子编制的婴儿小推车里----它来自同学同事王华元老师家,哺育了他的女儿----到树下乘凉。

那时也奇怪,几乎没有毛毛虫。

后来我们搬家到宿舍楼401室,我和爱人还会到大树下乒乒乓乓。

那一排乒乓球台,水泥制造。桌面粗糙坚硬,地面凹凸不平。

老师打球的时候,学生在一边眼馋。

孙晓刚老师水平最高,我完全招架不住;王丽玲老师也是女中高手,我只能应付一二;陈德斌老师和我半斤八两,打得难分难解;于德英老师刚刚学手,最爱找我较量。

俱往矣,梧桐树下的故事都老了。

只有那5棵梧桐树还倔强地耸立在校园里,绿了又黄,黄了又绿。

支援抗疫的那些日子,我常常仰望这些大树。

想起树下我贫寒而温馨的小家。

国槐

男生公寓与女生公寓之间的花坛里,这一棵国槐,300多年了。

原在却坡村大街中段,再向东就是一中与师范之间那一条小路。

村庄拆迁之后,老屋没了,人走了,树挖了,只有它还立在原址一动不动。

据说,校园规划时它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被有意保留下来。

楼让位于它,路让位于它。周围建筑物以它为中心,它像幸存的英雄般立着。

记得世纪初,一度我看见 它枝条稀疏,枝叶干枯,像即将离世的老人。

没想到划归校园之后,它挺过来了,获得了新生,如此茂盛,

周围村里的孩子,曾经拜它为干娘。

遇到什么灾,求个什么福,就在树枝上挂个红布,在树下烧一点纸。

女儿小时候发烧不退,村里小卖部王姓长者指点岳母到树下烧纸。

有一位职工告诉我,一中邻近疫情风暴中心山城全鸡店和一号学府,但3000多名师生员工无一感染,多亏了它的保佑。

有一位村民告诉我,他身染重病,每天到树下默祷,才战胜了病魔,完成了命运的逆转。

在许多人的眼里,它是一棵神树。

我突然记起却破村的一个人。他叫连伟,是一个超拔。

平日,他在大街上摇摇晃晃,左顾右盼,捡一些酒瓶、纸壳之类的垃圾。

我多次看见他在古槐下红砖砌成的围栏处歇脚,在树根下翻捡苹果等贡品。

当好久好久不见了,我才打听到他误喝农药,离开了人世。

他目光呆傻,邋里邋遢,在世间游荡,但他从不作恶。

古槐下没有恶人。


在我的眼里,古槐像一位老朋友,那么温和,亲切。

恋爱,结婚,育女,从学校到岳母家,必路过它的身旁,必定抬头仰望。

虽然我们不说话,但我知道它的孤独,它知道我的幸福。

支援抗疫的那些日子,当我立在树下,立在女生公寓门口,立在男生公寓门口,它也变换着视角俯视着我,陪伴着我。

它那么庄重而亲切,沉默而温和。不离不弃。

我知道,自己不过是它的一个过客,

而它还要继续迎接一代代的师弟师妹,迎接那些风霜雨雪。

迎接一中的另一个春天。



近期文章


逆行支援五莲一中抗疫亲历记

五莲人,凭什么喜欢自称“大五莲”

人不是慢慢变老的

李仲华|姐夫祭

您贵姓?啥字辈?祖上来自何方?

沉痛悼念师母,追忆恩师陈善俭校长

五莲山里和山下的鬼

乡愁若能晒干,不过是一页地瓜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