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 三大战役共消灭国民党精锐部队154万,每场战役用时都差不多,都是两个月左右,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而略晚一些结束的太原战役共歼敌不到14万,却从1948年秋一直打到1949年春,用时半年还要多,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因为太原战役的指挥官徐向前不如三大战役的将帅们吗? 事实肯定不是这样,徐向前在十大元帅中成名最早,红军时期当绝大多数元帅们只能指挥一两万人的的时候,徐向前就率十万大军纵横驰骋了。解放战争中,徐向前曾任晋察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刘邓大军精锐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留给他的只有一点民兵武装,但经徐向前之手,这支三流部队很快蜕变成一支百战之师! 徐向前在1955年授衔中成为元帅,位列第八名,在罗荣桓之后,聂荣臻之前。他是新中国第一任总参谋长,尽管身体不好不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但毛泽东宁可请聂荣臻代理其职,也不愿把他拿下来——这充分说明了徐向前用兵水平之高和毛泽东对他的看重。所以太原之战之所以拖得久、损失大,并非徐向前的问题。 那么,太原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攻坚战之一,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徐向前骑马照 任何现代战争的分析,都离不开主观和客观两类条件,具体到太原战役而言,又可以更细致地分为六大部分,当我们看到太原战役这六方面的特点之后,就会很清楚地得出结论:太原战役之所以耗时长、损失大,在主客观方面都有原因,无论换谁来打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是强如徐向前。 山西王阎锡山自从清末开始就一直和各类最高统治者斗法,从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再到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以及后来进入山西的日本人,阎锡山以其特有的圆滑使山西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他的绝对控制之下,连蒋介石这样的权术高手都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说阎锡山的山西好打,那就是不顾客观事实的胡说。 相反,阎锡山以其特有的“睿智”将山西省城太原变成一座坚固无比的大堡垒,可谓“固若金汤”,我们接下来具体分析下这六项要素,看看阎锡山的太原城究竟有何不同凡响之处,竟让战神徐向前用了半年时间才得以攻克。 晚年徐向前 要素一:地利山西本身名山大川极多,形势异常险要,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太原城三面环山,南部是平原,从地理特点上看是典型的易守难攻。民歌中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是吕梁,右手一指是太行”说的其实就是太原。 太原虽然本身属于平原,但却是河谷平原,地处汾水之滨,且不要说北边还有云中这座大山作为身后的依托。整个太原北高南低,俨然是一张面南背北的“龙椅”。 三面环山,这是太原城天然的屏障,任何铁骑到了太原城下势必成为强弩之末。大唐李渊因之以成帝业,水灌晋阳之后三家分晋,蒙骜攻赵陷太原后天下大势已定……所有这些有名的历史典故无一不在诉说着晋阳城(太原)地势之险要,易守而难攻! 徐向前讲话 要素二:碉堡阎锡山在山西苦心经营四十年,早把这个能源大省视为自己的独立王国,绝对不许他人染指。为了杜绝别的势力进入山西,他甚至把省内的火车改成了窄轨!同时,为人深沉而工于心计的阎锡山精于在各种势力之间大搞其平衡,“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而最重要的武备,他却一时也没放松。 如果我们能复原当年的太原城,任何人都会大吃一惊:阎锡山完全把太原变成了一个超大无比的碉堡!不管是在城中心,还是在郊区,甚至是在太原城垣的外围地区,都遍布各种碉堡、壕沟和工事。这些碉堡并不像我们平常在电视剧中所见的那样是一个馒头的样子,周围留有观察和射击孔。太原的碉堡造型太独特了,可高可低可扁或圆,甚至还有三角形的——这些全是阎锡山亲自设计的。 说太原是一座碉堡之城恐怕无人反对,它绝对是全中国碉堡拥有量最高的城市,高达近6000座。再辅以四通八达的沟堑、利用各种建筑修起的工事以及数量上令人瞠目结舌的各种轻重武器。整个太原活脱脱超级大铁桶! 徐向前 要素三:洗脑在很多老山西人的心目中,阎锡山享有“崇高”的威望,特别是在很多山西籍的高级将领看来,阎锡山简直就如君父一般存在,阎锡山不仅仅是他们的长官和父兄,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他们无法想象没有阎锡山的山西会变成什么样,更不知道自己除了为阎锡山而战外还有什么活着的价值! 这就是阎锡山的“高明”之处,他在山西近四十年的经营中,确实做了很多使山西受益的事,令全省父老对其感恩戴德,这种愚忠也使得很多中下层军官乐意受他的驱使,争相为他卖命。 解放军大军压境之日,阎锡山准备了棺材,准备了毒药,誓要与城共存亡,只要太原城一破,他立即自杀,所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这令很多人也跟着下定了死守太原的决心——顺便说一句,太原城陷之后,阎锡山又活了十多年——但许多人愿意为之卖命是真的,并使解放军遭受了巨大的伤亡。 徐向前 要素四:军工众所周知,近代中国军工最发达的城市是武汉三镇之汉阳,当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督造的汉阳兵工厂天下闻名。但阎锡山不以为意,他认为他的太原在军工方面的影响并不比汉阳兵工厂小多少。事实也是如此,太原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以及沈阳兵工厂并称中国三大兵工厂! 阎锡山有理由骄傲,太原的兵工实力在全中国都是有名的,而且配套十分成熟,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链条——当年汉阳兵工厂的基础之一就是汉阳铁厂,而如今的太原城里,不仅有兵工厂,还有钢铁厂、机械厂,甚至是水泥厂!可以说,阎锡山在太原城里足不出户,就可以生产绝大部分军工武器,这种自给自足能力实在恐怖! 阎锡山自信满满,不怕解放军包围,我大太原进可攻(有自己的兵工厂生产的武器),退可守(有自己的水泥厂修筑碉堡和工事),真可谓是高枕无忧! 徐向前 要素五:后援太原之所以难以攻克,除了以上的原因,还因为阎锡山有极为强大的外援。这个外援其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人,一个是钱。 外援中的人,是指日本人。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山西的很多侵华日军变得无家可归,精明的阎锡山收留了他们。这支日军为数不少,足有7000之众,他们训练有素,装备齐全,战斗力极强,而且富有尚武精神。在太原战役中,徐向前不仅要面对国民党部队,而且还要对付日本兵(日本都投降三四年了,居然还有这等怪事)! 而外援中的钱,则是指美国人。二战结束后,著名的陈纳德将军所率飞虎队并未回国,而是在中国成立新的航空公司。阎锡山大喜过望,以100根金条入股该公司,换取陈纳德帮自己运送守城物资。当太原已成一座孤城之时,内外交通全部断绝,全靠空运才能保证阎锡山的一口气在,高潮阶段,陈纳德每天出动骇人的80架次飞机!这无形中也给徐向前为首的攻城部队带来极大的困扰。 要素六:兵力在太原战役之初,解放军投入的兵力并不多,只有8万多人,而太原城的守敌就有10多万人,敌众而我寡,这是战役初期造成较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战役的进行,解放军不断增兵。三大战役结束之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聂荣臻的华北军区的第19兵团、20兵团和林彪四野的炮兵第1师加入太原战役。这一部署极大改变了太原战场的敌我兵力对比,解放军至此人数已达33万,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围歼阎锡山的国民党军已经是早晚的事了。 除了初期在兵力上占据劣势,解放军在重武器特别是大口径火炮上也不占优势,因为重武器都优先用于三大战略决战了。后期除了战事的进行,解放军不仅人数上占据优势,在武器上也逐渐占得先机。于是,太原城的胜负的天平就开始向解放军倾斜了。 贺龙、徐向前和朱德 后记以上就是对太原战役耗时长、损失大的原因分析,共六点,简要重复下:一、太原城地理上就易守难攻;二、碉堡工事遍布;三、阎锡山成功洗脑,部下乐于卖命;四、太原军工发达;五、后援强大,有钱有人;六、初期解放军人数少于敌军。 当然,太原战役之所以耗时长,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战略性的,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曾指示太原战役总前委要对太原围而不打,是怕惊动华北傅作义部,怕这数十万大军南逃。而一旦傅作义北平起义之后,太原自然就难逃覆灭的命运——这和毛泽东电令粟裕对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是同一个原因。 最后补充一点,其实太原战役的最高指挥官并非徐向前一人,他因为偏头痛和严重的肋膜炎无法坚持指挥时,彭德怀开完七届二中全会返回西北,奉命顺路来看他。徐向前就恳请彭德怀代为指挥,中央军委批复后,太原战役就变成彭德怀指挥了,只不过彭德怀的签署作战命令时,都署徐向前的名字——这既是对徐向前的尊重,同时也避免因临时换帅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陈毅、刘伯承、林彪、贺龙、罗荣桓、罗瑞卿、聂荣臻、徐向前、陶铸和叶剑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