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农 | 读姚鼐《快雨堂记》​ ( 读书笔记)

 金鸽子文艺 2022-01-20


读姚鼐《快雨堂记》

 文  /  稻农

  (安徽池州)

2022.1.16

笔走龙蛇落秋霜,
喜将旧匾挂楼堂。
华山论剑人归后,
打狗棒法好文章。

 


      清代书坛,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工诗文书画,其书法得董其昌神韵,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齐名,合称四大家。当时谚称:“天下三梁(梁同书、梁国治、梁诗正),不及江南一王。”书名绝大,名闻于海外,琉球人尝以饼金,求购其墨宝。
       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淡墨,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风神婉美,潇疏秀逸。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殿试,王文治一甲第三名,时人称“淡墨探花”,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


       王文治筑堂,作为书法工作室,心中拟谋堂名时,得到一块董其昌题写的"快雨堂"旧匾。
        东晋王羲之有《快雨帖》、《快雪时晴帖》,王文治觉得“快雨”二字,合乎书法创作快意时,笔走龙蛇,暢酣淋漓,仿佛盛夏时节,满堂风雨骤来,不胜爽快。
       于是,便借用其名,悬旧匾于新堂之上。
        姚鼐亦工书,为他作《快雨堂记》。


       【快雨堂记】
        "心则通矣,人于手则窒,手则合矣,反于神则离。无所取于其前,无所识于其后。达之于不可迕,无度而有度。天机阖辟,而吾不知其故。”
       禹卿之论书如是,吾闻而善之。
      禹卿之言又曰:“书之艺自东晋王羲之,至今且千余载,其中可数者,或数十年一人,或数百年一人。自明董尚书其昌死,今无人焉。非无为书者也,勤于力者不能知,精于知者不能至也。”
      禹卿作堂于所居之北,将为之名。一日,得尚书书“快雨堂”旧匾,喜甚,乃悬之堂内,而遗得丧,忘寒异,穷昼夜,为书自娱于其间。
       或誉之,或笑之,禹卿不屑也。
       今夫鸟鷇而食,成翼而飞,无所于劝,其天与之耶?虽然,俟其时而后化。
       今禹卿之于尚书,其书殆已至乎?其尚有俟乎?吾不知也。
        为之记,以待世有识者论定焉。


       姚鼐此文,依三家村先生看来,首先就感觉有点"跑题",放野马了。
       题目名曰快雨堂记,倘审题,记,本当是写堂的记叙文;作者却自作多情,行笔文不对题,离题万里,一根筋的议论书法、品鉴人物,写成了议论文。
       只是,读着,大抵还似乎别有神韵。
       其次,谋篇布局不合常理,把"凤头"写成了"胖头鱼":开篇即头重脚轻,引用堂主两大段高谈阔论,论书论史,占据了全文一大半篇幅,仿佛暴风劈面,骤雨倾盆:王文治论书法之难,难在心手相应,手与神合;当今书坛无人。
       再次,此文一反常态,刻意标新立异,把"猪肚子"写成了"黄蜂腰"。于快雨堂建筑、环境、作文缘由,不著一字。叙事三言两语,对王文治作堂、以董题旧匾“快雨堂”为名诸事,点到即止。
        仅此三点,倘三家村先生阅卷,评分恐怕有点为难。
       虽则如此,然才气不凡,于堂主勤练书法,“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寥寥数语,人物风神,便跃然纸上。
       文末品鉴堂主书法造诣,三个设问,委婉含蓄,劝勉与期待,言有尽而意无穷。
       品味再三,方觉此文名曰记堂,实则写堂主风神,入木三分;文笔摇曳多姿,艺与道合,论书品人,信笔挥洒,略不经意,三者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犹记昔年曾读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其篇章结构、行笔文风,与《快雨堂记》颇为相似。
      《伯夷列传》叙事惜墨如金,满纸赞论、咏叹,名为传纪,实则传论。
       其赞论纵横捭阖,滔滔不绝,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
       而于伯夷、叔齐生平事迹,只在中间一笔带过。
       其中亦有设问,颇为含蓄,不露锋芒,却绵里藏针,耐人寻味。
       古人评此文曰:太史公润笔泼墨“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
       此评,亦可借用品鉴《快雨堂记》,姚鼐当之无愧。


       如此看来,大家写文章,只要有一股子精气神在胸,一笔在手,便是倚天剑、屠龙刀,无招胜有招。就像王羲之写《兰亭序》,即使醉后信笔涂鸦,也可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妙笔神品,连自己也无可复制。
       金庸先生神思妙想,一根讨饭棍,落在洪七手中,便是有了金箍捧的威力,还可上华山论剑。其降龙十八掌,郭靖习得几招,便可闯荡江湖,扬名立万。
       只是,《快雨堂记》倒有点象《史记-伯夷列传》的摹本,追星跟风嫌疑明显。
       不过,此举和王文治追慕董其昌书法神韵,将个蒙尘旧匾,当作秘籍至宝,挂上新楼中堂,其用心倒也差不多。
       珠联璧合,大抵如此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