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之感

 新用户8785tsO9 2022-01-20

昆德拉在近30岁時才進入小说的写作,此前,从少年時代开始他就是一名"抒情年代"的诗人,而在当時,诗歌几乎是捷克人最热衷的文学表达形式,而非小说。

   昆德拉为什么突然放弃写诗,而走向小说叙事之路呢?昆德拉的朋友、哲学家阿兰-芬基尔克劳对此有一答案:"正是在他青少年時期抒情性的废墟上,小说家构建了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說,这一突然的转向來自于临近三十岁的昆德拉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了,在此之前,他乃是一个铁幕制度的信奉者,尽管大学時被开除出党,且褫夺了大学学籍,但他依然在热心地歌頌斯大林主义。转折发生在他既將走进的而立之年,从那時始,他开始了"猛烈地用拯救性的反讽摧毀青年時代的抒情幻想。"

    1970年,昆德拉在《紐約時報-书评周刊》上与美國大作家菲利普-罗斯有一个对談,他说明了抒情性与鸡泉制之间的悖论:"恶已經出现在美之中,恶已經在天堂之梦里萌发,如果想要了解地狱的本质,就必須从考察天堂的本质开始,因為它是地狱本质的起源。"

    一語中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們喜歡昆德拉,因为他的觉醒,他的睿智,还是他以反讽之形式抵达的"本质起源"的揭示与批判。

    相似的結构也将衍生出相似的"故事",昆德拉传记中也提及了发生在苏联附庸国之捷克的一段史实:二战后的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大林主义者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政变,斯粉总统与捷共第一书记接掌大权。几年后,第一书记及十几名高级官员被整肃关押,因为他們胆敢违抗总统。书记當众认罪,其所自述的罪名显然是事先由別人强迫他背下的,他还请求处決。

    几天后,这位书记"如其所愿"地与另外十几名高官一道被处以絞刑,一命嗚呼。當然,捷克當局也是循例而为,奉旨紧随老大哥苏联亦步亦趋,从而以家族相似性留下了一段历史记录。

    从创作经历來看,昆德拉与帕斯捷尔納克呈现出某种相似性,都出生在一个艺术家的家庭——昆氏的父亲是一著名鋼琴家,而且喜歡現代派作曲家如勋伯格、巴托克、雅納切克的作品,而帕氏父親是一位画家——他们都从小被父親要求习学钢琴,而且也都师从当地的鋼琴大师,最后,也都荒废了鋼琴,走上了诗人的道路,且获得成功。

    此两人最终又都放弃了写诗,写起了小说,也都是在苏联解冻文学开始后,也即斯大林死后,开始进军小说世界。而小说,又分别給他们帶來了命运的不測——帕氏虽获诺貝尔文学奖,但被迫要求撤回,其深愛的情人也因此被抓,他們的孩子在狱中流产;而昆氏最終被迫流亡法國,从此決意与祖國断絕所有关系,包括他的小说在易帜后捷克的出版及在那上演他的戏剧。

    在昆德拉看來,人生历史就是一个荒谬的玩笑,但我們也必須承认这个玩笑又時常是残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