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受佛教观点的影响,很多人都相信人死后会再次轮回,重新开启一段新的生活。这或许给了我们一种心灵的慰藉:这一辈子失意无所谓,来世或许我们会有更精彩的人生。 然而如果来世与你今生的轨迹完成重合会怎样?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生子,你此生的任何选择都会在来世重新上演一遍,你会作何选择?更进一步想象,你此生做的所有选择在过去和未来无限次地重复上演,每一步轨迹都毫不偏差,每个细节都一模一样。如果是这样,你此刻的种种决定会不会有所不同?如果你知道,你的人生将永恒地重复下去,你会不会改变生活方式?这个“永恒轮回”的思想游戏来自德国哲学家尼采,那个宣称“上帝已死”的人。
尼采自己对于永恒轮回说异常重视,把它称为“最深刻的思想”、“沉思的顶峰”。1881年夏秋之际,当尼采绕着锡尔法普拉纳湖散步时,倏忽之间闪现出了轮回说的灵感。数年后,尼采在回顾这一经历时写道:“一个思想犹如一道闪电亮起一阵兴奋,其巨大的紧张有时会使人热泪盈眶。在这样的紧张中,步伐不由自主地时而变得疾如风暴,时而变得迟缓凝滞;那是一种全然的怅然若失,带着对直达脚趾尖的、无数细微的恐惧和震颤的最清晰的意识。” 尼采的任何其它学说的形成,恐怕都不会伴有如此摄人心魄的经历。 “假如魔鬼在某一天或某个夜晚闯入你最难耐的孤寂中,并对你说:'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种痛苦、欢乐、叹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无可言说的事情皆会在你身上重现,会以同样的顺序降临,同样会出现此刻树丛中的蜘蛛和月光,同样会出现现在这样的时刻和我这样的魔鬼。存在的永恒沙漏将不停地转动,你在沙漏中,只不过是一粒尘土罢了!'” 在尼采的文字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已被魔鬼下了诅咒,定格在一个重复的时空中不断循环、不断轮回,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如何改变,都不过是在重复此前已经重复千百次的画面。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你感到绝望,感到疯狂。但尼采并不是一个像叔本华那样的悲观主义者,他是一个深处深渊之中仍然努力向上的超人,所以即便是在这黑暗的永恒轮回之中,尼采也要寻找穿透一切的光明。
尼采认为,这样的场景不应该让我们感到不安,感到绝望,而应该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慰藉,因为这是检验人生成功的标准。“因为一切的快乐都要求永恒——要求深远的,深邃的永恒。”尼采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如此写道。确实,在洋溢着欢乐的幸福片刻中,我们会希望此刻永不消逝:一次朋友间的深度交谈、两人共度的甜蜜时光或者工作上全神贯注的快乐,这些美好时刻我们总会感觉太短暂,希望这些快乐的时光能够重来。而永恒轮回的观点告诉我们,这些快乐的事情还会在未来无限次重新演绎,带给未来我们同样的快乐和幸福。但如悲观主义者叔本华所说,人生是一个痛苦的钟摆,快乐和幸福只是漫长人生中短暂的插曲,而无尽的痛苦才是主旋律,那这些痛苦岂非也要在未来无限次的上演,无限次地折磨着我们心灵和躯体吗?叔本华
这里的关键在于,你去如何选择。比如你是一个十几年的老烟鬼,你的身体被尼古丁折磨得不成样子,如果你继续下去,可能你会在未来几十年间都会承受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折磨,并且在未来无限次重复这种痛苦。但如果你从此刻,戒掉你的烟瘾,你的身体肯定会有所改善,这种改善同样会在未来无限次上演。也就是说你此刻的一个选择,不仅会影响一时,或者一世,而是会影响你未来无数次的人生。这真是一个沉重的选择!但可能,很多人会用命定论来为自己的选择做开脱,既然我此刻的选择会在未来无限次地上演,那么说明我此刻的选择早已在过去无数次上演,我做什么样的选择又有什么意义呢?但问题在于,你并不知道过去无数次的选择到底是什么,所以在这一刻你的选择还是由你自己决定,你是继续颓废下去,还是振作起来,都在于你此刻的一念之间。这让我想起了基督新教加尔文宗的教义主张,加尔文宗主张救赎预定论,认为上帝在每个人出生之前就预定了他是否得到救赎,但是我们并不确定自己是否是被选中之人。救赎的标准在于他在此生是否取得了成功,如果他取得了成功说明受到了神的庇佑,就是被神选中的人,反之则是被神遗弃之人。永恒轮回与加尔文宗的救赎预定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此生的结果来决定来世,这个结果虽然早已注定,但只有通过我们的选择来显现出来,于是便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利,同时又无限强化了选择所带来的的影响。
这就是永恒轮回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它要我们担负起当下的价值,并要我们以内心真正肯定当下之事,愿意并希望它一再重演。尼采以总结性的话说道:“我的学说说的是,要这样去生活,使得你必须希望重新生活,这乃是使命所在你无论如何都要这样。"永恒轮回说加深了当下对我们的意义。不管我们当下在做什么,都会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这便强化了个体对那些行为的责任,并将一道劝诫暗含其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每个当下都是永远。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当下,充分地发展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