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8年的一天,湖北兴山县有关部门在茅麓山炸山的时候,竟意外炸出李来亨之子李复国墓,并从中出土“临...

 lixj1028 2022-01-22
1968年的一天,湖北兴山县有关部门在茅麓山炸山的时候,竟意外炸出李来亨之子李复国墓,并从中出土“临国公印”。除此以外墓室里没有任何陪葬品,唯有两具棺材,其中一具葬有李复国本人,另一具则安葬李来亨老母。最让考古人员感到惊讶的是,墓室一端还刻有疑似李复国生前墨书,内容为“长成才知父祖之恨,如今无能光复国家,耻下葬,耻见人!” 作为南明抗清时间最长且条件最艰苦的一支队伍,李来亨和郝永忠等人通过拥立朱元璋第十九子韩王朱松后代建立定武政权,在茅麓山整整坚持了十八年,直到1664年以李来亨的自焚而悲壮告终。

其实李来亨原本是李自成的老乡,来自陕西米脂,早年投笔从戎参加李自成农民军,更被李自成侄子李过收为养子,一路破潼关,入山西,直至占领北京推翻明朝,是大顺政权辉煌时代的见证人。然而随着山海关之战后李自成节节败退,李来亨与李过先是撤至陕北,紧接着又转战湖广。1645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害后,大顺残余力量决定联明抗清,于是李来亨归顺了南明永历政权,以忠贞营主将身份受封三原侯。

不过在南明旧臣心中,李来亨作为李自成部将参与推翻明朝是一道过不去的心结,从而令李来亨备受排挤。最终李来亨联合昔日大顺旧部郝永忠等13人前往湖北与四川交界的夔东山区建立抗清根据地,范围包括今天的兴山和房县一带,中心地区就是茅麓山,而这就是著名的夔东十三家来历。

为了根据地的发展,李来亨一方面任命知县等官员负责收税,另一方面也修正农民军时期政策,下令禁止抢掠商贩,保护民间贸易,与荆州以西农民和商旅开展粮食和土特产互市交易,换取根据地将士急需的食盐和铁器。此外李来亨还组织士兵屯田,与本地农民和地主和平相处,让根据地将士实现了“岁收麦粟草棉供粮食衣履”的物资充足局面。

为了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李来亨充分利用茅麓山地形修建兵营,瞭望台,炮台,栈道和城墙,形成连营之势,且连绵长达百里,故而号称百里之城。如今茅麓山上仍然留有大量城墙和营寨遗址,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鉴于茅麓山根据地与永历政权相隔甚远,不利于军政统一和临机决断,于是李来亨和郝永忠等拥立朱元璋第十九子,韩宪王朱松后代为帝,改年号为定武,是为定武帝。有关定武帝的名字,明史学界争议很大,从朱本铉,朱亶塉到朱璟溧不等,甚至对定武帝是否真实存在都产生怀疑。不过从清朝湖广总督祖泽远递给顺治帝的奏章可知,当中提到过清军曾在茅麓山附近缴获过“伪韩王龙札三十二张,伪龙票一十八张,伪敕札一道,伪金印一颗”,很明显是帝王才有的规格,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定武帝确实存在。

定武帝的韩王封地位于甘肃平凉,如今在平凉市博物馆藏有定武帝于崇祯年间铸造的祈福香炉,可见昔日的藩王生活正可谓是高枕无忧。但随着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灭亡,定武帝开始了流离失所和四处逃难的亡命生涯,直至奔向湖北被李来亨和郝永忠等收留。定武帝即位后,将房县县城的朱家祠堂改建成皇宫,建有房屋108间,并在入口处雕有龙纹图案。可惜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变迁,朱家祠堂一带后被房县人民医院和居民区占用,许多房屋被拆,现在祠堂面积早已大不如前,但好在还是留了下来,作为南明最后一座都城的历史见证。

李定国北伐取得大捷后,茅麓山与永历政权的联系管道重新被打通,1653年永历帝派遣大学士文安之为督师,前往川东鄂西一带传旨,册封李来亨为临国公,郝永忠为益国公。为了叩谢皇恩,李来亨在茅麓山上刻立圣帝行宫碑,发誓定以关羽,张巡和岳飞为榜样,坚定“镌虏妪民”意志抗清御侮。同年李来亨领兵深入湖北境内,最远打到当阳,击毙清朝将领汪吉,并得到了孙可望资助,抗清形势一度一片大好。

没想到的是,孙可望向清朝献图投降,直接出卖了永历政权,也断送了茅麓山根据地壮大的机遇。1661年永历政权覆灭后,抗清力量除了远在台湾的郑成功父子外,大陆仅剩下了李来亨领导的茅麓山根据地。1664年清廷发兵十万,试图全力围剿李来亨,至此悲壮的茅麓山战役打响。

在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李来亨怀着“从古至今。人孰无死?大丈夫当死于沙场之上,绝不能奴颜婢膝......誓与此地共存亡” 的决心,采取滚木礌石和土炮战术坚守不出,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甚至击毙了鳌拜弟弟穆里玛之子苏尔马。

然而随着粮草补给被清军切断,屯田积累也被将士吃光,李来亨自知大势已去,将临国公大印交给叔父李通,让他护送幼子李复国和老母下山,并留下遗言“侄儿身受先帝重托,今不得不以死报国。” 在没有了牵挂以后,李来亨与清军展开最后的肉搏战,清军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李来亨携妻子和长子等家人跳入熊熊烈火,直到化为灰烬。

李来亨殉国后,定武帝也随之遇害,从1644年到1664年,二十年的南明抗清彻底划上句号,“应怜中土成荒寨,万里长风吹古愁,遗民泪尽胡尘里,中土再无大明旗。”
本文参考资料:《南明史》,《明清史论著集刊》,《南明史纲·史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