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年,地点阳平关,2万宋军与号称50万的蒙古军对决。曹友闻杀了战马,与汪世显率领的蒙古骑兵进行厮杀,身中数十箭而亡。2万宋军无一人投降,他们与蒙古军短兵相接,在激烈的肉搏战中全部阵亡沙场。 曹友闻,南宋名将,在天水之战、阶州之战、青野原之战中击败蒙古骑兵,窝阔台次子阔端都是他的手下败将。1226年,成吉思汗率兵进攻西夏的同时,出动5万兵马攻打属于南宋的甘肃、陕西领地,试图寻找进入四川的通道,从背后包抄金国。 1230年,蒙古军再次大举南下,攻打成州、凤州、天水、阶州、西和州、仙人关、七方关、武休关,试图撕开南宋的川陕防线。四川制置使桂如渊畏惧蒙古骑兵,轻易放弃城池。曹友闻坚守天水,拒绝撤退,与蒙古骑兵连续大战七天七夜,守住了城池。 1234年,蒙古、南宋联手攻破蔡州,金国灭亡。没了金国作为缓冲,蒙古、南宋之间关系更加紧张。“端平入洛”失败后,蒙古、南宋已经撕破脸皮,窝阔台大汗决定大举南下,一举灭亡南宋,统一中原。 1235年,窝阔台派拔都率15万骑兵西征,横扫中亚、欧洲。1236年,窝阔台将攻打南宋的重任交给两个儿子,阔端率10万兵马攻打四川,太子阔出率10万兵马攻打荆州、襄阳、樊城。窝阔台此举,目的是养自己的儿子,为日后继位做准备。谁知,阔出被宋军打死,蒙古汗国没了太子,为日后瓦解埋下了隐患。 阔端主攻四川,麾下兵马约为10万,号称50万。《宋史》记载:“北兵合西夏、女真、回鹘、吐蕃、渤海军五十余万大至。”可知,蒙古兵成分比较复杂,大部分都是仆从军,战斗力一般。但是,汪世显率领的蒙古骑兵,绝对是劲旅。 十几万大军冲杀而来,连战连捷,汉中也落入敌手。汉中陷落,四川制置使赵彦吶惶恐不安,急忙让曹友闻率兵前往阳平关,阻止蒙古兵入川。此时,曹友闻麾下只有2万兵马,驻守在绵阳,也是四川的咽喉要地。 曹友闻认为,蒙古士兵人多势众,阳平关不好守。绵阳,位于四川西北,是阻止蒙古骑兵入川关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曹友闻主张守绵阳,截断敌军粮道,再配合王宣的宋军出击,蒙古骑兵必然不敢深入,则四川可以保全。史载:“绵阳蜀之险要,吾重兵在此,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逾越绵阳而入蜀。” 守卫绵阳没有错,但赵彦吶不接受,他一日传令7次。曹友闻不敢违抗,只能率兵离开绵阳,前往阳平关与蒙古骑兵决战。2万对打十几万,兵力对比悬殊,曹友闻压力很大,却也毫不畏惧。 兵力不足,想要取得胜利,只能采取突袭作战。曹友闻派弟弟曹友万、曹友谅率8000兵马抢占鸡公山,遍插旗帜,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吸引蒙古骑兵的注意力。曹友闻亲率一万多精锐,乘着夜色渡过嘉陵江,埋伏在溪流沟,准备夹击对手。 扎营次日,悍将八都鲁、达海率2万蒙古骑兵攻打营垒,宋军发射箭雨还击,正面迎击对手。蒙古骑兵攻势迅猛,冒着箭矢前进,一直冲到营垒前面。曹友万身先士卒,率宋军搏杀。激战中,曹友万身受十余处伤,却丝毫不退缩。 蒙古军攻打鸡公山,曹友万一边战斗,一边下令鸣鼓举火。曹友闻得知鸡公山正在战斗,便派杨大全、冯大用率兵出击东菜园,袭击敌军侧后;夏用、赵兴帅等人则攻打水岭,截击敌军中路;吕嗣德攻打龙泉头,截击敌军前队。曹友闻亲率3000兵马,直接救援鸡公山,宋军四路出击。 曹友闻出兵时,天降大雨,宋军的绵裘被淋湿,不利于步兵战斗。此时,众将以道路泥泞,且绵裘潮湿为由,要求暂缓进军。曹友闻直言:敌军已经知道我们的计划,如果停止进军,结果只能溃败。说完,曹友闻带兵冲入山谷,与曹友万夹击蒙古军。 主帅亲自操刀上阵,宋军士气高昂,即便绵甲已经湿透,他们依然奋力拼杀,无不以一当十。双方血战一天,从早晨打到夜晚,20里内横尸遍野,宋军摧毁蒙古军营垒数十座,将蒙古军包围起来。史载:“五鼓出隘口,与友闻会。内外两军皆殊死战,血流二十里。” 蒙古军人多势众,宋军士气高昂,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不出意外,蒙古军除了突围而出,别无办法。可惜的是,正当双方激烈厮杀之际,蒙古名将汪世显率2万骑兵冲杀而来。曹友闻直言:“此乃天意,唯有一死而已”。说完,曹友闻杀了战马,表示必死之决心,然后杀入敌阵。 一番厮杀后,曹友闻、曹友万兄弟力战而死,2万宋军无一人投降,全部阵亡沙场。史载:“血战愈厉,与弟万俱死,军尽没,北兵遂长驱入蜀。”汪世显敬佩曹友闻,直言:“蜀将军真男儿汉也”,并将他厚葬。 曹友闻所部覆没,宋军在四川没有一支可用于野外作战的部队,蒙古骑兵长驱直入,纵横四川如入无人之境。1239年,孟珙率军进入四川,在重庆击败蒙古骑兵主力,南宋得以重整四川战局。 参考书目:《宋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