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拆书家孟钢老师告诉我们,如何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 著名的库伯学习圈模型,告诉我们从经验中不断学习的机制:学习的起点是人们的经验,然后是对经验进行反思,再系统化和理论化反思的结果,也就是学习的第三阶段—“理论化”,最后是“行动”。行动中如果出现新问题,则开始又一轮的学习圈,如此循环。 可以借助3张便签实现这个学习过程:先拿一张A1便签,写下自己的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和追问,问有洞察力的问题。如果你不知道具体该问什么,就问前因后因、适用边界。通过追问,找到重新定义的问题,写在I便签上。然后规划A2便签。在真正的行动中检验信息,发现新问题,再次反思。如此形成一个小循环。 对于"前因后因、适用边界",我是这样思考的,拿读书这件事举个栗子吧: 前(前车之鉴) 问自己:为什么读书这件事对我很重要?怎么出现这个想法的? 思考回答:因为我要写作。知识的运用,有输出必须要有输入保障才行。当写作写不下去,脑子空空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问题,特别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 因(相因相生) 问自己:除了读书外,还有没有其他学习途径获得知识?怎么去验证这些呢?我还有更多选择吗? 思考回答:除了读书,我还可以听书,听音频,看电视,看电影,看网络新闻,看别人写的优秀文章,还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写作素材和经验。要想去验证这些,那就要开始写起来,去行动,去实践。 后(以观后效) 问自己:如果会读书这个问题解决了,你能得到什么呢?结果是我期待的吗? 思考回答:肯定会大大提高我阅读的效率,我对知识的吸收也会更多,再运用到写作和其他行动上,对于我个人的成长特别有益。但除了读书,我还有以上好多学习途径(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在其他途径上确实有所收获,就会认为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这并不是我所期待的呀!),(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在其他途径上没有任何收获,就会认为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我所期待的呀!)所以,这就是不断反思不断追问不断行动再不断反思带来的好处,它能使你更全面的看待读书这个问题。 果(自食其果) 问自己: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思考回答:如果我什么都不做,那还是处于阅读的初级阶段,甚至连初级阶段也会丢失,写作这件事就会被放弃,有一天回想起来,又会回到不断后悔的状态中,这当然不是我要的结果,所以我不会什么都不做。 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 问自己: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以上说法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思考回答:……(边追问边思考,再从行动中发现新问题,再反思,行成小循环。) 5 如今移动阅读时代,每个人都关注了10个、20个或更多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阅读了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我们平时是怎样管理这些知识与信息的呢?拆书家崔律告诉了我们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做对比,指出个人知识管理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应王夫人的境界,收藏很多文档、音频、视频并分门别类,然后并没有什么用。这是典型的书袋子。 第二个阶段对应王语嫣的境界,知道要联系经验,要加工梳理,要在应用中学习,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个阶段对应张三丰的境界,通过输出来升级表达、成为专家、变现知识,同时增长我智慧、解决复杂问题、促进他人成长。 通过学习个人知识三个阶段,我规划了我接下来的行动目标,在5本儿童心理学书籍领域,在6个月内,做知识管理的第二个阶段。 6 对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者,比如学生或取证者,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是在空页写下个人索引,再加工出全书的结构笔记,梳理整体架构,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顺序。 那么,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书上的知识体系是一回事吗?如果在某领域做研究,那这是必经之路。但是,从书中照搬知识体系不是成人学习的方法,成人学习要求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不是书籍作者的体系。 碎片化学习本不是问题的根源,只是大部分人的碎片无法拼接。而善于学习的人,可以将碎片搭成高楼,拼出全貌。拆书家给我们提供了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的三种思路: 一是从问题出发。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去追问反思,去咨询请教,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梳理、总结重复出现的问题,分析其本质,确定其前因后果,在讨论中明确其适用边界,在追问中规划行动目标和具体做法。 二是从点到网。针对同事的经验之谈、部门总结的实战技巧、网上看到的短文贴士、翻书得到的名言警句……进行分析和整理,写出一些便签,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榫卯合缝的对接信息。从问题出发,在框架中填充知识、信息、经验等---枝干、树叶。 三是从网到点。精心挑选特定领域的一本书,认真梳理这本书的框架体系--树干、主干。慢慢地,把根据书本整理出的便签填充到框架的不同位置,把其他书的知识或各种来源的信息也填充到这个框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填充进去。 不难看出,这三种思路对应成人学习能力的3个维度;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元代管道升的《我侬词》说的非常形象: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