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构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宣扬秦始皇的赫赫武功,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在巡视周边的同时,嬴政还刻石为铭,向后世宣扬自己的功绩。 秦始皇东巡郡县,到了泰山脚下,想进行传说中的封禅仪式,他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商议封禅的典礼,封禅仪式谁也没有见过,古籍艰涩,年代悠远,这些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一时难于施行。嬴政很生气,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嬴政要借封禅泰山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天下的老百姓都要支持他,刺杀什么的实在是不能再有了。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 我们经常听到“封禅”这两个字,它的起源差不多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悠远的。《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封禅的起源和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一般来说,封禅要具备几个条件: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想封禅泰山,但也只有几个做成的,他们是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这里面除了宋真宗有点不自量力,其他的都可以说是明君。封禅泰山除了明面上的原因,和国力与自信心有关系,国家强大,国君自我认识很正面,才敢做这件事,否则会被口水给淹死。 嬴政封禅泰山是自信还是不那么自信,也许两者都有,而封禅起到了这种自我加持的作用,给了皇帝本人受命于天的信心,也给了老百姓自豪感和认同感。说起来,现在咱们虽然不搞封禅了,但十年一次的阅兵式也与此类似。 封禅的具体形式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同时还有一些举火燔天、埋藏玉牒、刻石祭文之类的活动,总之,排场越大,越神圣庄严越好。 除了刻石记功、封禅泰山之外,秦始皇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派遣徐福出海寻找仙人。徐福是齐地的方士,上书海外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仙山上有神仙。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乘坐大海船入海求仙。徐福出海后,嬴政派人在琅邪山等候。 据我估计,徐福本来是个说大话的方士,本意是骗点吃穿用度。但没想到嬴政是个实在人,尤其是在人生事业到达顶点的时候,就幻想长生。徐福被想到嬴政一点就着,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在海上闲逛。逛得差不多了,徐福又偷偷回来,但嬴政在等着呢,于是派人找徐福来问话。徐福只好说海上遇着了神仙,神仙嫌他带的礼物不够贵重,于是没有赐给仙药。嬴政于是加派了三千童男童女,带上足够的粮食,还带了大批的金银和工匠,又派徐福走上了寻仙的道路。但这一次,嬴政足足等了三年,徐福再也没有回来。 关于徐福的去向,有很多种说法。最流行的是徐福到了日本,当上了日本的天皇。根据袁腾飞先生的说法,日本为了摆脱这种影响,创造了神武天皇等世系谱,但为了圆谎,天皇们一任都有百来岁,这就很尴尬了。 当然,徐福是不可能找到神仙的,自己找个海岛当个神仙是有可能的。回来一定是死路一条。徐福已经试过回来了,这一次他已经抱定决心不再回来。所以我说,徐福不是一个骗子,他也有他的无奈。当然,如果现代日本人有说谎、虚妄的特质,也许能验证出一点徐福的基因。 秦始皇已经巡查了西方和东方,于是他又往南方巡视。在渡过长江时,他的船在湘山祠遭遇大风。嬴政问当地的人,湘君是什么神。别人告诉他是湘君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因为舜帝南巡死在苍梧山,娥皇女英追寻亡夫,泪洒青竹,死后被封为湘君。嬴政很生气,自己既然是天命之人,小小的湘君居然敢冒犯自己,于是嬴政下令砍伐湘山上的树木,用红褐色涂染整座山。 从这个举动来看,嬴政独享权力,没有监督,已经超出偏执的范围,近乎疯狂了。如果说当初坑杀赵国贵族、追杀太子丹门客还是仇恨的话,现在的举动有些不可理喻了。 第二年,秦始皇在东巡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三次刺杀事件,这一次刺杀他的人在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他就是后来汉初三杰的张良。 张良是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担任韩国的相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张良有可能担任韩国的相国,所以张良和嬴政既有国仇又有家仇。韩国灭亡之后,他流落江湖,一直寻找刺杀嬴政的机会。 司马迁记载张良状貌犹如妇人,他长于智谋短于勇力,所以他制订了详细的刺杀计划。张良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张良制定的刺杀目标就是六驾马车。 张良带着力士回到了国内,当张良得知秦始皇要东巡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埋伏的地点。最终张良选择了博浪沙。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车队的速度就会降低,而且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虽然秦始皇的马车是用六匹马拉的“天子六驾”,大臣“四驾”就很容易区别。但是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早早的做了准备,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拉的。 秦始皇的车架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就做好了狙击秦始皇的准备。六驾的车很多,但机会只有一次,大力士将大铁锤奋力一击,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张良成功逃脱,就此隐姓埋名。这就有了后来“孺子可教”,学得兵法,成为帝王师的经历。 这里顺便提一下张良,世人都说张良之所以成功是得益于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其实不是,在黄石公敲打张良的过程中,黄石公教会了张良隐忍。张良从一个敢于刺杀秦始皇的勇士,一个在逃的通缉犯能低下头为黄石公捡鞋子、穿鞋子,变成一个讲究谋略,喜怒不形于色的成熟男子。在项羽将刘邦封为汉王,刘邦愤愤不平的时候,张良说我们这时候要忍,不但要忍,还要演一出戏给项王看,那就是防火烧掉栈道,向项王表示再也不出川了。在韩信大破齐地,请求自立为王的时候,刘邦准备开骂了,张良踩刘邦的脚暗示刘邦这时候还是要忍,要团结韩信,稳住韩信。有时候,能不能忍,忍不忍得住,才是成功的关键。 提到成功和忍耐,再比较一下刘邦和项羽。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刘邦和项羽都在人群中看到秦始皇的车队。车队的豪华程度让人咋舌。能忍的刘邦说了一句“大丈夫当如是”,男子汉就应该这样啊。不能忍的项羽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这家伙我可以代替他啊。于是项羽被项梁拖走,免得生出事端。刘邦和项羽说的是一个意思,但是项羽是赤裸裸的,不加修饰的,刘邦则是含蓄的,多重意思的。两人的素质也在这一刻显现出来。 当然,嬴政在东巡的车队中,想到的是宣扬大秦的庄严气象,不会想到大秦的掘墓人在旁边红眼看着,埋下的英雄之志。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