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讲《论语》:《为政》第十七章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第二篇《为政》第十七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章又出现了一个孔子的弟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女”是通假字,通“汝”,翻译成“孔子对子路说,由啊,告诉你,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孔子为什么和子路说这样的话啊?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子路是“孔门四科”政事科的高材生,子路对待父母极其孝顺,“子路负米”是二十四孝之一,他自己吃很简单的野菜,为了让父母亲吃上米饭,从百里外背着米回去。他的性格爽朗,刚猛勇敢,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很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他是孔子早期的弟子,只比孔子小九岁,一开始他是很不服孔子的,后来孔子用礼节折服了他。因为他是在青年时代跟随孔子,所以他的性格基本成型,很多时候孔子不得不对他有更多的要求。在孔子出游的时候,子路经常跟随左右,保护孔子。孔子回国以后,他在鲁国当过家臣,后来留在卫国。子路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时,毅然决然迎难而上,临死前留下“君子死,冠不免”一句话,最后被人砍成肉酱。孔子听说子路的死讯,伤心流泪,至死都不再吃肉酱。子路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子路死后不到一年,孔子也去世了。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性格非常鲜明的一位,可以说充满着雄性荷尔蒙,是一个有男子汉气概的人,孔子出游的时候,他是孔子的开路先锋和贴身保镖。在学习中,他也从来都是第一个发言,有问题就问。学到一点知识或者孔子表扬他,他就洋洋自得。这里是孔子针对他的这一特点,对他进行的特别指导。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这个大家基本上都做得到,也有人知道装不知道,但这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面是谦虚,不会受到指责,当然特殊的情况除外。有个农村姑娘,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后来到城里打工,嫁给了个城市青年,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农村生活的事实,整天以城里人自居。有一次和丈夫到农村去,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见到农具都要问是什么东西,别人真以为她不知道,就一一告诉她。结果她一不小心踩在耙子上,耙子的木柄立即弹上来打在脸上,痛得她大叫:“这该死的耙子!”

除了真相揭穿之后让人耻笑之外,大部分懂装不懂都是掩盖不可告人的秘密,还增加了很多沟通与交流的成本,在现代社会,也是不应该提倡的。

“不知为不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基本上是比较难的,很多人为了营造自己的公众形象,经常不懂装懂。

以前有一个和尚的法号叫“不语禅”,因为他知道得很少,所以别人来问禅的时候,他只能让侍者代答,自己坐在旁边,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有一天,侍者不在,这个时候有人来拜访他。这人就问他:“什么是佛?”他左看右看,不做回答;这人又问:“什么是法?”他还是不回答,只能上看下看几眼;这人又问:“什么是僧?”他只好干脆闭上了眼睛;这人又问:“什么是加持?”他急得只能两手乱摆。结果这人很满意地离开了,路上碰到侍者,就非常高兴地对他说:“我已经见过大师了,我问他佛的时候,他东看西看,意思就是说人有东西,而佛无南北;当问到法的时候,他上看下看,意思是说佛法是平等的,根本没有高下之分;我问到僧时,他闭上了眼睛,意思是白云深处卧,便是一高僧;问到加持时,他伸出了双手,意思是要引渡众生。大师真的是大智慧啊。”侍者赶紧回到寺院里,他着急地说:“你这些时间都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今天来了一个人,他问我佛,我东看看你不见,西看看你不见;然后他问我法,我真的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他问我僧的时候,我索性闭上了眼睛;等到他问我加持的时候,我真的是羞愧难当,心想我还做什么高僧,还不如去做叫花子。”

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做官,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因为他不认识菱角,就连同菱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旁边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她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就说:“我不是不知道,我之所以连壳一起,是想要清热而已。”旁边的人问:“你们北方也有菱角这种东西吗?”他为了掩饰自己,就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山不长这玩意呢?”菱角是生长在水里的,他却说长在山上,又一次暴露了自己的无知。

做学问最怕不懂装懂。高明的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他不会当面揭穿你,只会在心里把你归类。真正不懂的人,他觉得可以教;但是不懂装懂的人,他只想离你远一点。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学生问他:“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丁先生回答:“不知道。”学生又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丁先生回答:“不知道。”学生又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丁先生还是说:“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感到意外,但却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有时候真的令人感慨,有的人学问越大,越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有的人没什么学问,偏偏要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我写《论语》心得这个事,我讲的不一定对,或者一定不对。但可能是老师的通病,自己在享受一种好为人师的感觉,强不知以为知。我真的认为自己是很有问题的,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但我写这个东西大部分是我自己的一个学习机会。今天有朋友对我说好羡慕古人记忆力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我回答他说那是古人读的书少,而且基本上都是要背诵的,再加上要大量的抄写,所以他们记忆很深。但是我们现在背的也少,抄的也少,自然记得不透。而我自己写这个东西,不过是加深记忆的一个学习方法而已。

孔子在这一章讲到这个方法,是对前面两章的补充。上一章讲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让我们建立合适的知识体系。而这一章就告诉我们,要有选择的进行架构,不是所有事情我们能够弄懂的。要果断的选择,合理的架构,大胆的承认不足。我们都学过《两小儿辩日》,孔子本人就承认自己不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何人都自己的专长,不可能任何事情都精通。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不丢人,而如果不懂装懂,别人就会对你不信任甚至怀疑,会和你拉开距离的。

孔子是告诉所有的执政者,要意识到即使你身居高位,也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学无止境,不要不懂装懂。我们很多管理者认为自己的见识高人一等,不加强自我学习,这都是错误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每一次和我们的主席谈话都受益很多。我想这不全是溢美之词,他不知道的是,政治局每周都有学习会,我们的最高领导人每周都要学习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才是为政者的责任与担当。

老子讲:“智者不博,博者不智。”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而一个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人,当然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这一章告诉我们,学习要谦卑,如果一开始,你就仰起高傲的头,那你将失去进步的空间和别人的支持。我们要勇于承认我们的不足,那才是迈向求知的第一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