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泻心汤、五承气汤与五逐瘀汤证治有何不同?

 昵称a3dTqxFp 2022-01-24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张仲景,吴鞠通,王清任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家,他们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中医理论都有着独到见解与卓越建树。因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张仲景的泻心汤,吴鞠通的承气汤及王清任的逐瘀汤做一浅显归纳与比较,以飨长期以来支持我的广大读者。


一、张仲景的五个泻心汤


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五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1、半夏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49条,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功。

2、生姜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54条,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化水;黄芩、黄连泄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3、甘草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58条,即半夏泻心汤重加炙甘草(由三两增至四两)而成,主治再次误下,脾胃重虚之痞。

4、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本方主治关脉浮之热痞证。其脉浮非表证,乃邪热壅聚中焦之候。药用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芩、黄连泻气分之热,共奏清热消痞之功。

5、附子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该方主治痞而复恶寒汗出之阳虚痞证,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消痞,附子辛热温经回阳,诸药共奏扶阳泄热消痞之功。

五泻心汤特点:
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夹湿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附子泻心汤治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五方同中有异,只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选用得当,均有良好疗效。

二、吴鞠的五个承气汤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治法方药分别陈述如下:
阳明腑实兼气阴两伤证:治宜益气养阴,攻下腑实。代表方为新加黄龙汤。

阳明腑实兼痰热阻肺证:治宜宣肺化痰,攻下腑实。代表方为宣白承气汤。
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证:治宜导赤泻热,攻下腑实。代表方为导赤承气汤。
阳明腑实兼热入心包证:治宜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代表方为牛黄承气汤。
阳明腑实兼肠液亏虚证:治宜滋阴通便。代表方为增液承气汤。



1、新加黄龙汤
。细生地、生甘草、人参、生大黄、芒硝、元参、麦冬、当归、海参、姜汁(六匙)水八杯,煮取三杯。

【主治】1.热实正虚,津枯便秘,下之不通者;2.阴枯津乏而有结实当去者。

【方义】此证已施攻下而下之不通,自然不宜再用一般下法,应当针对正虚不能鼓运和阴亏液竭这一基本病理,配伍补气养血,滋阴增液之品,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也只有通过补虚增液等治疗措施,才能协助芒硝、大黄达到通便目的。此方即为上述机理而设,体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法则。热积当攻,故以芒硝、大黄、甘草泻热导积,荡涤肠中积滞;热盛津伤,阴亏液涸,故配生地黄、玄参、麦冬养阴滋液,増水行舟;邪气虽实,正气已虚,若单攻邪,不仅无效,反而更伤正气,故配人参益气,当归、海参养血滋阴,与前药共呈攻补兼施之效;佐姜汁宣通胃气,有枳实、厚朴降泄之功而无苦燥之嫌,深合本病机理。

2、宣白承气汤。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栝蒌皮、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功 用】清肺定喘,泻热通便。

【主 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大便闭结,脉右寸实大,证属肺气不降者。

【方义】此证虽以便秘为主,因其兼见痰喘,说明并非单纯腑实而是肺失宣降引起腑气不通,投以一般寒下方药显与病机不符。唯宜上宣肺气,下通地道,脏腑并调,于证始惬。本方以石膏清泄肺热,瓜蒌壳降火涤痰,二药去热痰壅滞。杏仁宣降肺气,气得宣降则津随气布而不凝聚为痰,津随气下则肠道不燥肺气不逆而喘促可平,腑气顺降而大便自通。复用大黄泻热通便,共呈宣肺通腑之法。此方瓜蒌壳、杏仁虽然重在宜降肺气,但因通过宣降肺气有助于腑气通调,治上即可治下;大黄虽然重在泻热通便,但因通过泻下亦有助于肺气下行,治下即可治上,反映了脏腑合治的配方法度。

3、导赤承气汤。赤芍、细生地、生大黄、黄连、黄柏、芒硝、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功能主治】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小便赤痛,心烦渴甚,脉左尺牢坚者。

【方义】本方所治证属阳明病,下之不通,心热下移小肠所致,治宜清肠通腑为法。方中黄连、黄柏上清心火,下泄小肠之热;赤芍、生地清热凉血,活血止痛;大黄、芒硝攻下热结,除大肠之热。诸药合用,共成泄小肠,通大肠之剂。因心与小肠属火,与赤相应,方用导赤散的生地,去木通、竹叶、甘草,加黄连、黄柏、赤芍、大黄、芒硝而成,取其义而未全用其药,故名导赤承气汤。

4、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二丸、大黄末三钱。

【制法】将安宫牛黄丸化开,调入大黄末。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功能效用通腑开窍。
主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有腑实者。
方义本证属于热陷心包、阳明燥结之厥证,故用安宫牛黄丸清心豁痰,开手少阴之热闭,大黄攻下腑实,此两少阴喝治之法。


5、增液承气汤。即增液汤加大黄、芒硝。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功用主治主治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之证。
方义系由阳明温病,热结肠胃,津液受灼,或素体阴津亏虚,又患温病,更伤津液所致。吴鞠通概之为“津液不足,无水舟停”。本证既以津液枯竭为主,故虽用攻下,但是阳气不足,肾精亏虚,故而又加附子肉苁蓉枸杞子温补肾阳肾精,变成阴阳双补,故而奏效!


五承气汤特点

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三、王清任的五个逐瘀汤

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五个著名活血逐瘀方剂,现在仍常用于临床。大都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根据发病特征并结合病位,选配相应药物而成。五方皆能活血逐瘀,理气止痛。因大家对五逐瘀汤组方都比较熟悉,故不再做详细介绍。


五逐瘀汤特点:
1、通窍活血汤 因有麝香、老葱、黄酒的善行通达,而走头面四肢皮肤,为逐瘀开窍之法,主治瘀阻头面之证。

2、血府逐瘀汤 因有柴胡、桔梗、枳壳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而开胸散结,引血下行之力较好,为逐瘀开胸之法,主治胸中瘀阻之证。

3、膈下逐瘀汤 因有元胡、五灵脂、香附、枳壳等一众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好,为逐瘀化癥之法,主治瘀阻膈下之证。

4、少腹逐瘀汤 因有官桂、茴香、蒲黄、灵脂等而温经化瘀止痛,为逐瘀暖下之法,主治血瘀少腹之证。

5、身痛逐瘀汤 因有秦艽、羌活、地龙等而通络散风,为逐瘀开痹之法,主治瘀血痹阻经络之证。

此数方连同补阳还五汤虽均本于桃红四物,但经王氏化裁,各有法度而不雷同,试用于临床,每收桴鼓之效,故至今仍为医者喜用,其功实不可没。

五泻心汤、五承气汤与五逐瘀汤功用比较:

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太阳篇》,用治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治疗大法。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为治疗切入点。

五承气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在仲景《伤寒论》基础上创制而来。为下法在腑实证所致的系列热症治疗中,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加黄龙增水行舟,兼顾气阴之虚;牛黄承气用治心包与腑实合证;导赤承气用治小肠火府热盛合腑气不通;宣白承气用治痰热内蕴,肺气不降,兼有腑实;增液承气用治津液不足之热结阴亏证。

五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五逐瘀汤所治部位:“通窍”侧重头面;“血府”侧重胸 中;“膈下”侧重上腹;“少腹”侧重下腹;“身痛”侧重肌表。王氏对于活血通瘀治法,颇有心得。各方多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芍药为基础药物,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不难看出五泻心汤与五承气汤主治为气分证,而五逐瘀汤里血药为多,主治侧重于血分证。当然,病症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临证还需要整体去把握,灵活运用。

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医生请勿
试针试药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