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礼严谨,婚姻神圣丨《群书治要·礼记》

 情缘半岛 2022-01-25
图片

视频

音频

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十集

全文共1428字,阅读需7分钟

  “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婚姻”,就是嫁娶之事。

图片

  在《礼记‧经解》中讲:“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郑玄注:“昏姻,谓嫁取也。”“昏”用的是黄昏的“昏”,它是婚姻的“婚”的古字,因为古代的婚礼必在黄昏之时举行,为其阳往而阴来之故。

  《白虎通·嫁娶》中也说:“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之后,人生的第二个里程碑。

  在周代的时侯,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嫁礼仪。在《仪礼》之中有详细的规制,整套婚礼的仪式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还有“亲迎”。

  “纳采”,就是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去提亲。“问名”,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就是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之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去占卜吉凶,也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纳吉”,就是当接受庚帖后,卜得吉凶,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也没有近亲结婚这种情形,就去再通知女家。“纳征”,征,在《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说:“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所以“纳征”也称为“纳成”,也就是男家往女家送聘礼,经过这个仪礼之后,婚约就完全成立了。“请期”,就是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得女家的同意。“亲迎”,也是最隆重的一个礼仪,就是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后代历朝历代的婚制,都是在这“六礼”婚制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到了近代,通常只把“亲迎”称为婚礼,而把“亲迎”前面的五项称为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的礼仪。

  男女的结合,为什么需要通过婚姻的方式呢?《昏义》中说:这是因为男女有别。古人观察到,男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差异,所以需要规定一种合理的秩序,来适应这种差异,而婚姻就是这样的秩序。

  在《礼记·昏义》中讲了一句话,讲到了婚礼的意义,它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将合二姓之好”,古代人有礼的规定,同姓不婚,同一个姓的人是不能够结婚的。所以婚礼是把两个不同的姓氏合在一起,这个叫美、这个就叫善。上要奉祀宗庙、祭祀祖先,下要传宗接代,把祖先良好的家道、家风、家业承传下去。就如《礼记·中庸》中所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什么是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循行先人未竟的事业,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都非常地重视婚礼。平常的人虽然没有像帝王那样重视婚礼,但是也是非常重视的,这也是提醒人,个人不是独立于家族而存在的。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一个人的出生是无数代先祖血脉传承的结果。婚姻之所以神圣而郑重,就是因为它让生活在血缘体系中的个人,实现了绵延家族血脉的责任。而且,人类还通过婚姻,将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的血亲团体。如何使这些血亲团体代代承传?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承担起对整个家族的责任。

  当然,古人也并没有忽视情感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比如在古代的婚礼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合卺饮酒”,也就是把一个葫芦劈成两半,作为盛酒之器,夫妻各饮半瓢酒,象征着夫妻双方结合为一,也是提醒夫妻双方,原本就是一体的。而且葫芦瓜的丝是苦的,酒是甜的,喝了这个酒之后,意味着夫妻从此要同甘共苦。喝完酒之后,还要把这两个葫芦瓜系在一起,挂在墙上,是提醒夫妻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到这个葫芦瓜,就想起两个人结合时的初心。所以婚礼就是使夫妻双方树立起了一种一体的观念,不分彼此、同甘共苦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