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人感慨的“第一念”

 行为逻辑 2022-01-25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303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基于一个主观的判断而对他人的意图、态度加以定性。
举个例子:
公司部门检查,A是检查人员,B是被检查部门的负责人,B被A检查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小问题。
B心想:A怎么这样,平日里称兄道弟,关键时候却一点不给面子,这个人真是两面三刀。
B的想法有没有道理?
有些道理,事实上A的确查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可有可无,有点像找不到大的问题,非要找个小问题挑刺的感觉。
所以,B觉得A这个人比较差劲。
而后的交往中,B对A有了意见,他觉得A是一个虚假的人,所以,B对A越来越疏远了。
而实际上,A作为检查人员,他有来自上面的压力,甚至如果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检查人员不合格,在检查过程中,A发现了B有大的违规问题的出现,但因为两人关系不错,只找了一个比较小的问题进行记录汇报,A对B实则仁至义尽。
这里面B对A是有误会的,这里不讨论沟通效用问题,重点在于讨论,当B对A有了一个基于自以为客观事实的主观判断后,进而带来的言行、态度的转变。
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当这次检查问题时间后,A与B想见,B对A的态度、情感一定发生了转变,如果误会不解除,这种转变会一直持续下去。
有人说,A把事情说开不就行了吗?误会不就解除了?
是的,因为A与B相熟,如果两个人是陌生人呢?
比如,不去买东西,你微信付过钱了,卖家以为你没付钱,多问了你一句给钱了吗?
你内心会不会很不爽,你觉得自己被冤枉了,自己本来很本分却被人猜疑,那么,哪怕你是那家的常客,是不是以后也不想去那家买东西了?
就是因为让你不爽了。
所以,这个时候,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我们产生了第一念,而这个念头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情绪。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外在的信息,而先入为主的对他人产生看法。
重要的是,这种主观看法我们很难察觉到,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是基于片面的客观事实。
比如,一个人长的不好看就会觉得对方人品不太好,对方在忙工作无暇顾及自己就觉得对方为人冷漠……
这些念头一旦产生,很不容易消除,因为这就像在一张白纸上先涂上了颜色,如果要改变、刷新印象就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去覆盖之前的颜色。
这第一念严格来说不是第一印象,因为它仅仅是一个自认为可有可无,但实际上已经暗示了自己相应的情绪、态度。它像我们心上的尘埃,看似不起眼,但已经产生了作用。
正如神秀高僧所说: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们要察觉到自身的这种念头,发觉后告诉自己,我不能先入为主的产生这种感情基调,要心有和美的面对他人。
因为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对方的态度、情绪,哪怕是一个神态所产生的感觉,这些都是能量的释放,他人是可以接受、感知到的。
这个观点也符合量子物理理论。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自知、自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个念头。
不好的、片面的念头起来,我们察觉后也不要自我悔恨,不要自我否定,不能埋怨自己,念头起来后,及时更正、警醒自己就可以了。
我们既要心有和美的对待他人,更要心有和美的对待自己。
慢慢地修炼、完善自己,以达到慧能大师所说的境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