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赵孟頫(1254-1322)病了,他麻溜地从山东济南辞官回到了浙江吴兴(今湖州)老家。 在休养的日子里,他过得相当惬意,每天不是写写字、绘绘画,做做有氧运动,就是出门找朋友们吃酒喝茶。 一天风和日丽,赵孟頫专程跑去临安(今杭州)拜访了老友——前朝老前辈周密(1232-1298)。赵孟頫是元初的文坛领袖,“元人冠冕”,妥妥的一个大才子,但是大才子就是更加崇拜老才子周密,整天以后学自称! 谈笑间,周密听闻赵孟頫不久前刚从济南回来,有些黯然神伤,这让他有些想家了。周密的祖籍在济南,但他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竟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回故乡看一眼。周密今年已经64岁了,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衡量,几乎也快走到头了。 赵孟頫一看此情此景,只好细细地向老友转述他任官时的见闻,尤其盛赞了济南的山水之胜。他告诉周密:“济南的山,数华不注山最有名,《左传》里就已经提到了,那座山啊,拔地而起尖耸入云,真壮观啊!……东边还有一座不一样的,那是鹊山,长得像元宝浑圆敦厚,多有意思啊!” 为了让周密可以进一步寄托怀乡之情,赵孟頫还特地提笔挥毫,凭借记忆描画了一幅济南的山水写意图——《鹊华秋色图》,赠予了周密。 周密如获至宝,老泪纵横,把画收录进自己的藏画集《过眼云烟录》。这幅画也一直陪伴他走过人生的最后几年,被誉为思乡之画。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上有赵孟頫的题识: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未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名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 山东济南在宋时叫历城,历城东北郊有一座历史名山,即华不注山。早在北宋初年时,周密的祖先就是定居在这座名山脚下的。 靖康之变(1127)后,康王赵构在群臣的拥立下即位。他放弃了中原,匆忙南渡,据长江天险定都临安,是为南宋。 周密的曾祖父周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散尽家财,带着全家南下避乱。后来,周秘入朝为官,官至御史中丞,在太湖边的湖州弁山下购置了一些田产,安居下来,世世代代成了湖州人氏。 周密生于江南,长于江南,但他始终认为湖州只是他的第二故乡,第一故乡永远是历城,终其一生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原人的后裔。直到晚年,借由赵孟頫赠予他的《鹊华秋色图》,他才“见到”了那从未得见又日夜萦怀的华不注山。 ▲尖耸入云的华不注山,《鹊华秋色图》局部。 在他的野史杂著中,经常可看到他自称“历山周密公瑾父”“齐人周密”“华不注山人”等等。他曾在信中对友人说:“我自实其为齐,非也;然客为我非齐,亦非也。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实始自齐迁吴,及今四世,于吴为客。先公尝言: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岂其裔孙而遂忘齐哉?” 这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你以为我是齐人吗?其实我不是。但是如果你要说我不是齐人,这更加不对了。因为无论是我的祖先,还是我,我们心的归属都在齐啊! 南渡士大夫对中原故土刻骨铭心的思念可见一斑。 周密的父亲周晋入仕以后,任职主要在福建、浙江这一带,周密的青少年时代,也是跟随着父亲东奔西走。东南闽浙间的青山绿水、名胜古迹,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行迹。 淳祐元年(1241),他们由福建回临安,一路上瘟疫流行,人烟稀少,满目萧条。然而进了临安后,城中歌舞升平,仿佛无忧无虑的太平盛世。此时距离靖康的乱业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南宋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数朝,勉强维持着“剩山残水无态度”的半壁河山。 周密常常跟随着父亲四处拜访文友,听闲居行都的退珰老监谈论先朝故事,又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的奇闻轶事、风土人情,给他小小的心灵埋下了一颗种子。 成年后的周密,几乎有二十年(1257-1276)的时间一直客居在临安,依附着岳父杨伯岩的儿子们生活,同时也兼任僚史这一类小官。 周密的一生都没有登第,早年间曾以门荫应试吏部铨试得了第十三名。他既没有过李白杜甫那样的漫游和漂泊,也没有苏轼辛弃疾那样的大起大落升沉不定,有的不过也是怀才不遇,正如封建时代大多数文人的遭遇一样。 溪上垂垂雨又晴,泪荷颦柳满沙汀。 水声不洗千年恨,山色空馀六代青。 感慨有诗怀故国,英雄无泪泣新亭。 孤忠耿耿人谁会?酌酒钟山试乞灵。 ——周密《次程仪父游清溪》 景定二年(1261),周密在当时的临安知府马光祖的幕下谋得了一份工作,帮忙协理京畿漕运,但不到两年却卷进了“买公田”案中。 当时南宋经济濒临崩溃,国库空虚,边费严重不足。当朝宰相贾似道提出实行祖宗限田之制,官买公田。本来公田法有其积极的一面,可惜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最初设定的路线,以至于变成了“借戕民以富国”。 景定四年,周密得到了一个任务——前往毗陵(今江苏武进)催督买田。周密是个刚肠嫉恶的正直人,他一到任所,就着手调查当地土地的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底下人呈报的买田浮额的十分之三,尽自己所能放免了部分坑害农民的公田。 这不是明摆着要跟上头对着干么?周密听说贾似道准备给他小鞋穿,甚至还有性命之忧,立马就提交辞呈,拂衣而去,毫不留恋。 ▲图源:摄图网。 只是这一份潇洒的背后多多少少也会有些不甘,在一首写给友人的诗里,他自嘲自己已是朝廷的“无用之木”“不燃之灰”。 季鹰次第赋归来,底用莼鲈苦苦催? 顾我已如无用木,从人自笑不燃灰。 江湖空有忧时叹,朝野应多济世才。 不信子牟存阙意,可能全付与衔杯? ——周密《次竹窗见寄韵》 风波过后,周密从湖州又回到了临安,开始和杨缵、张枢等人闲游,他们吟风赏月,切磋音律,磨练词艺,对当时的词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后的十几年中,周密都过着一种似隐非隐、亦俗亦仙的生活,他渴望一展抱负,兼济天下,却又消沉在低级掾吏的无穷案牍公务里。一直到德祐二年(1276)三月,临安城破,南宋覆灭。 那年的冬天,周密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造访了王沂孙,两人同蒋捷、张炎一起并称“宋末词坛四大家”。 故人依旧,然而世事已非。二人同游会稽的蓬莱阁,周密观河山而痛哭,写下了充满亡国之恨的名篇《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怜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同赋消忧。 之后,周密历尽艰危回到湖州弁山下,开始了亡国后的隐居生涯,而王沂孙不久后将在“不可以仕而不可以不仕”的政治环境里仕元。 宋朝亡了,但是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对于宋朝的知识分子来说,宋朝长存于他们心中。 元代大儒郝经曾说:“宋有天下,文治三百年,其德泽庞厚,膏于肌肤,藏于骨髓。民知以义为守,不为偷生一时计。其培植也厚,故其持藉也坚。” 也就是说,宋王朝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使得忠义节操观念深入人心,少数游牧民族首次独建正朔也使得“华夷之辩”在宋末文人的意识和行为之中最大限度地复活了,于是南宋遗民群体的规模空前壮大。 他们有的选择随宋一起同生共死,有的选择浪迹湖山,有的悄然闭户,有的则遁入空门。 有个南士郑思肖,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宋亡了才改名“思肖”,意思是“思赵”。这人每天坐卧必定朝南,每年各个节气还必定望着南边痛哭跪拜。他很擅长画墨兰,但是自从宋亡了后,画兰再也不画土,就让墨兰的根赤裸裸地暴露在空中。别人很疑惑,他则悲愤地反问其人:“我们的地都被夺去啦,你难道不知道吗?” 虽然周密对于亡国后的反应不似郑思肖那样表现激烈,但是他也抱定了忠于故国、义不仕元的决心,做好了隐居终老的打算。为此,他自号“草窗”,取窗前之草闲适自得之意,彰显了他的隐士身份。 ▲太湖的清晨,图源:摄图网。 然而,湖州弁山下的家园不久后在兵火战乱中被毁,满目疮痍,再也无法继续安身,他只好再次举家搬回到了如今已是一片残垣断壁、废池乔木的故都临安,再次依老丈人的后人而居。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初春,时值临安倾覆十载,周密邀请当时的名流文士王沂孙、戴表元、仇远、白珽、屠约、张楧等十四人共聚杨氏池堂,吟咏唱和,共抒遗民情怀。 在周密的这群故友中,有的或主动或被迫仕元,但是他却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出山、释褐而与之绝交,也并没有抱着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周密体谅了他们的尴尬处境和苦衷,也用心去理解了他们内心的痛苦、犹疑、悔恨和惭愧,理解他们是“不可以仕而不可以不仕”而已。 周密的词友陈允平作为人才被征召到大都,周密给他饯行,并赠予他一首词《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周密劝慰他好自为之,不必沮丧颓唐,同时又委婉暗示他不要留恋官场,不要忘记了江南的故国旧人。 赵孟頫以宋宗室后裔的身份出仕元朝,不少时人和后人都对他有所不满和指责,但是周密却不带偏见,大大方方地和他往来,酬唱赠答,谈书论画。对于周密的体恤和相知,赵孟頫一直心存感激。 三年谩仕尚书郎,梦寐无时不故乡。 输于钱塘周老子,浩然斋里坐焚香。 ——赵孟頫《部中暮归寄周公瑾》 ▲赵孟頫《自写小像》,他喜欢画竹子,把自己画在竹林中。 宋亡后不久,周密开始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前朝旧史的搜罗和编撰,进行故国野史的记录和撰写,成为了知名的野史作家。在他看来,著史是在文化萎缩,甚至倒退的乱世之际,保持传统延续的必要途径。 他的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极为高产,据统计前后不下数十种,流传下来也有十多种,如《齐东野语》《癸辛杂识》《武林旧事》《浩然斋雅谈》《绝妙好词》《草窗韵语》等。 周密在著述中力主客观全面评定历史人物,遵循直笔而书,实事求是,不仅将正面人物的反面揭露出来,也会在一片骂声中指出可取之处。 比如在《齐东野语》中评价贾似道时,周密一方面揭露他颠倒朝纲、弄权误国、好大喜功及排除异己等人性侧面,另一方面也肯定了他有利于民生的进步举措,并不像一般史学家那样全盘否定。 但是,周密的这种做法却也为他自身的历史评价招致了许多误解。明人胡应麟、清人陆心源、赵翼都曾经因为周密“特立独行”地提到了贾似道这种大奸臣的优点,而认为周密百分百是在帮贾似道洗白,从而断定周密就是贾似道的门客,进一步鄙薄了周密为人。 啊这……周密有冤无处申啊!要知道买公田一事中贾似道曾恨极了周密,在他当政时期也始终处处对周密进行打压,而周密能不挟私怨如实记录,不仅需要勇气,更需具备难得的史德。 周密这种“特立独行”的思想,跟他小时候就具备的疑史精神有关。 当周密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次他阅读史籍,发现某件事和社会上流传的说法很不一样,跟官修正史的记载也有出入,这让他疑惑不解,于是跑去问他的父亲。周晋立马搬出了老祖宗的几大箱书稿挨个翻查核实,告诉他:“这件事的记载和我们祖宗记载的大体相同,那么应该是可信的;至于社会上流传的说话很可能是以讹传讹;国史记载也有可能出于私心,不能完全相信。对此,小子你要学会辨别。” 接着周晋又教育周密在进行史学著述时,要像老祖宗一样如实记载,不能因为个人的爱恨和私心就随意删减篡改。 此外,周密还突破了传统观念,勇于书写女性。正史中是不会为妾、婢女、妓女等身份低贱卑微的女子立传的,但是周密偏说:“我不!”他认为能在乱世中守节不屈的人,不论男女,都很可敬,都要如实记录下来。 在《齐东野语》里就收录了台州妓女严蕊不畏强权宁死不屈,通过作词自陈冤情自救的故事。同书“昌化章氏”一则,记载了章氏宁愿将亲生的孩子给没有子嗣的弟弟抚养,也不愿舍弃抱养来的孩子的感人事迹,周密对此大为感叹:“妇女有识,尤可尚也。” 事实上,这何尝不是周密的“有识”?这些“野史轶事”要不是他有心记录,早就湮灭了,谁会记得? ▲图源:摄图网。 周密是个多面手,在南宋末年,他是当之无愧的雅词词派的领袖。他的词作受到了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的很大影响,典雅清秀,是婉约派宋词的完美体现。 大体看来,周密既不像秦观那样多愁善感,也不像周邦彦那样矜持有余,既不像姜夔那样孤独清高,也不像吴文英那样性格内向,有评论家倒是觉得周密很接近苏轼那种超脱不羁而又不失儒雅的气质。 恰巧,周密不仅诗词文皆通,且书法、绘画、琴乐俱佳,是一位少见的艺术全才,加上他乐于交游,健于谈吐,性情阔达,也许还是可以加上一点好玩,喜欢“评砚品、临书谱、笺画史、修茶具”,对星象历术、考古占卜、鬼神灾异无不感兴趣,这不正是苏轼一类的人物吗? 总归,在宋末众多词人之中,周密的性格气质是独特的。 岁月飞驰,词人老了,周密又回到了弁山下,在先人的墓旁为自己卜了一块风水宝地,并在附近搭了一座草庐,起名“复庵”。 闲下来的日落黄昏,他为自己写了一篇千字自铭文,讲述了自己的家世、遭际、学问和为人,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全面总结。 最后,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粗谨操,修辱知,诸老晤赏识拔,与一时名辈颉顽盛际者余二十年。自惟平生大节不悖先训,不叛官常,俯仰初终,似无慊怍,庶乎可以见吾亲于地下矣。” 他的一生问心无愧,安然而逝。 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 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一切都过去了,但他的作品和人格,如前朝梦忆,呢喃至今。 参考文献:刘静:《周密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金启华、萧鹏:《周密及其词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