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元宵节猜灯谜》董凯

 作家文坛 2022-01-26

       元宵节,除了赏灯之外,民间还有设灯谜盛会的习俗。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在春秋时,被称为"廋辞″,到了秦汉时期,谜语月渐成熟起来。

  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就将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据《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因谜语创作设想曲折,寓意广泛新颖别致,一时难以被人猜中,如射虎之难,因而灯谜又有"灯虎″的别称。

  猜谜变成灯谜,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得体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布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他家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很生气,于是,就在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并在花灯上题写了一首诗,提着来到笑面虎家大门前。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大声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有捡钱捡物的,可哪有捡骂的,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地走了,周围的人乐得哈哈大矣。这事儿传开之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效仿,忏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们猜射取乐。

  当然,猜灯谜活动,并非只限于元宵节,只是因为元宵节时,把谜面写在灯罩上,所以,就形成了以灯谜为特色的元宵节民俗。

  2022.1.26盘锦

作者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