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然形成的帝皇苑囿到人为精造的私家天地,国人对园林的执念延续千年,国人认知与想象乃至亲身打造、赏憩的园林,是立体的画,人似画中游,亦是无言的诗,无言胜有声;其是人生体验与审美的极致表达——这种高度凝练的美感实则是华夏文明流转、演进的具现。 将心中的园林变为实景,是国人心底“桃花源”梦想的完美复刻,但技巧高超、情趣意调尚只是中国园林的表象,若要穿越历史、品味园林,受社会形势、经济水平、技艺迭代与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每一个时代的中国园林都有其独到风格与基调,西周取之天然,秦汉追寻野致,盛唐颇重意境,两宋讲求风韵,而明清集之大成,典雅况味最盛。 初始:逐走兽射蜚鸟与大聚乐戏 世人一般按权属将中国园林分为供帝皇及贵族享乐休闲的皇家园林,形制恢宏,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寺院园林,画境禅心;由富商大贾、文人墨客着意精雕的私家园林,雅致精巧;当然,一些承续较久的园林也会因世易时移而发生权属的变化,皇家专属、宗教福地、文人舞台交替,连带着意境也会有所微调。 春台明月 最早出现的中国园林,是商末周初时期“囿”与台的结合,选定适宜之地后,搭好界垣圈出地盘,让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并筑起高而平的建筑(台),以供帝王贵族们狩猎游乐。在文献记载中,殷纣王修建了沙丘苑台,这个历史上的第一座贵族园林可“逐走兽,射蜚鸟”,也可“大聚乐戏”“长夜之饮”,狩猎、观赏、祭祀、游憩等功能齐备,只是奢欲气息太重,被后人诟病的“酒池肉林”即出于此。而据《诗经·大雅》记载,同时期周文王也修建了灵囿,同样是圈养了鸟禽鱼兽,以供游玩、狩猎,可见彼时的园林之风渐起,功能趋同。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国国君一多,所兴建的宫苑也多,大批皇家、贵族专属的“台、宫、苑、囿、圃、馆”出现,如王夫差所筑的姑苏台,其在姑苏山中开凿天地,水可饮、可近、可游,堪称水景工程的先例。这些筑物功能与技艺与之前大同小异,多是圈了林木繁茂的好山好水之地进行营造,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造园理念,不失“师法自然”本意。 平流涌瀑 秦汉时期的皇家宫苑兴盛,被视为真正的皇家园林发展时期,尤以汉武帝在秦始皇时的旧苑上扩建而来的上林苑为最。其凿地成池、叠山理水、栽树移花,工程浩大,连西汉辞赋家扬雄在《羽猎赋》中对其大加赞叹。较之商周,涉猎游乐不减,但上林苑宫室建筑和园池更多更豪华,“皇”“家”色彩明显更重。私家园林也于此时期开始出现,但营造仍偏对自然山水的描摹,“一池三山(汰池和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神仙岛山)”是标准范本,在不伤自然本底的情况下挖土成池、堆土为山。少有的另类代表作当属梁王刘武修建的兔园(后人又称梁园),园内设计元素齐全,花草树木源自全国东西南北中各地,极具奢华。不过,直至此时的园林仍偏重绿植与风光的结合,艺术设计元素虽有添进但尚且不多,崇拜神明、狩猎和处理政务的功能仍是重点,尚未被赋予更多社会功能。 迭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园林”一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技、艺的形成与融汇也大抵是在这个时期,建筑艺术与文学、绘画、音乐等交融演进,开始追求心境合一的意境,“天然”之中加注了“简远、疏朗、雅致”,郊野园林明显有了更多规划感,空间氛围趋于精细紧凑,文化属性强烈,园林也逐渐成为世家贵族、文人墨客集会议事、吟诗抒情的文化空间。 应该说,全力输出山水诗的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以其主张助推了古典园林的发展,《山水赋》所倡导的由心出发、与自然为伴引来大批拥趸。众多士人重拾以自然为师之法,热衷于将自家庭院修建成山水园林隐于市中或将自然山水浓缩于自家园林中,足不出户即与自然相融。南齐谢赫所推崇的造园之术中,园林营造讲究景物塑造和尺度上的真实,契合“应物象形”;“气韵生动”意指园林始终贴近“自然”内涵;园林中植物的季相之美诠释“随类赋彩”;叠石凿池的种种虚实、收放、开合则暗合“骨法用笔”……亭、台、楼、榭等构筑物的串联一改往昔园林的宏大壮阔,曲折幽静,空间多变更似主流。 隋朝时的皇家园林先一步进入全盛时代,隋文帝在大兴城建造大兴苑,隋炀帝在东都洛阳建造的西苑规模仅次于汉时的上林苑。接下来的唐宋时期几迎华夏社会、经济的盛世,唐最鼎盛的贞观开元年间,富庶的公卿贵戚仅在东都洛阳就建造了多达上千座园林。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的王维共建园林景点20处,常与好友结伴同游、赋诗唱和。 在这个华夏艺术史上诗歌、绘画等艺术勃兴的重要阶段,借景抒情、以景喻情的诗画与园林的结合让意境之味与人文之美成为园林营造的关键,文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的设计与营造更成风尚,他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布置精心、描绘着力,促成造园手法愈加精炼,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加紧密,写意意境浓重,“幽邃石竹木萧森,精致清晰而年远”,“壶中天地”的园林格局自此形成,再未更改。 寺院园林大抵从此时期兴起,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传统文化结合,其承载地变迁也是世间时政、文脉、经济的映刻。在经历了捐助舍宅(多由皇家捐助及贵族富豪舍宅为寺)、食宿功能性、山林化、风景化、精致化的漫长演变后,寺院园林融合佛教文化与佛教建筑、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成为中国园林阵列里的独特存在。佛教史籍《洛阳伽蓝记》里描述过北魏时白马寺、景乐寺、正始寺、永明寺、景林寺等寺院园林的盛景,其之雅致登峰造极乃至几近奢靡,可谓集聚了大量财富而成,此后便有了太武帝的惊天之举,硬生生地将华夏文明掰回了正轨。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宗教建筑留存机会远大于游憩建筑的铁律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园林的承续起到了重要作用,愈往后发展,部分寺院园林除去部分区域仍保留较为浓厚的宗教氛围外,其形式、形态已近私家园林。 意盛:人生如游园,难得一惊梦 同是山嵌水抱、建置楼阁的着意打造,在明清时期迎来又一次极盛期的中国园林较之以往更多了几分精巧感。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兴建了大量皇家御苑、离宫御苑及行宫御苑,尤以吸收了西方造园手法的圆明园最为璀璨。文人园林、士流园林的特性则被发挥到极致,南北名士纷纷建造私家园林以供游赏与宴饮,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名园迭出,大批的造园名家理论与实践齐飞,个人风格凸现,造园技艺达到高峰。明时园林绘画发展到鼎盛时期,研习绘画成为造园家的必由之路,依画造园的现象屡见不鲜。明清时的理论记述与指导也蔚然成风,计成著有《园冶》,李渔在《闲情偶寄》亦有提及,文震亨的《长物志》颇多着墨,王世贞的《古今名园野编》更像是早期的园林汇编。 明清极盛时期私家园林遍布全国,且因地缘关系衍生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与岭南园林三大流派。三者泾渭分明,江南园林温婉之中略显张扬,北方园林多偏素雅讲求对称,岭南园林典雅中不失旖旎。清时前几任皇帝喜好南巡与江南的极其富庶促升了江南园林特别是扬州园林的发展顶峰,来自全国各地的造园、构园名家齐聚扬州,南秀北雄得以融为一体。 从规模角度而言,明清特别是清时的园林一改以往的大型化,小型院落化趋势渐起。比如苏州的私家园林规模远不及皇家园林及北方园林,但其精细之处堪称园林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细节处理得当、建筑玲珑精致,一树一水一院一石一榭一径……诸般小景非但不限局限,反之更有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借景衬景、步步有景的绝妙效果,可游、可卧、可居之感更胜一筹。 |
|
来自: 春天来了hovy5i > 《祖国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