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一集第2讲

 情缘半岛 2022-01-26

      唐太宗很好学,很谦虚,而且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于是就虚心地向那些有经验的大臣们请教,对这些贤士礼敬有加。

      在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道:“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国家多半不如古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说:“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都崇尚清净无为,以百姓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却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饱学经史的儒雅之士。汉代的宰相,没有谁不精通一种经书的,朝廷上如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都会引经据典,参照经书来决断,于是人人懂得礼教,国家太平安定。但是近代却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是用刑律来治理国家,从而导致儒术受到破坏,古代纯朴的民风也就荡然无存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深有同感。从此以后,官员中凡是精通儒学又懂得治国之道的,大多得到提拔并委以重任。

      唐太宗之所以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下令编纂《群书治要》,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对古圣先贤治国平天下的教诲了解得不够,希望不仅和群臣探讨治国经验,而且还能随时翻阅古圣先贤治国的经验和教训。

      “太宗英武善辩”,唐太宗武功高强,而且思虑也非常地敏锐,很有判断力。他带兵打仗,面对千变万化的军情,都能够随机应变,睿智决策,百战百胜,是一个很有作战能力的统帅。“遗憾早年从军”,他遗憾的是早年从军,一心一意用在行军打仗之上,“读书不多”,读的圣贤经典不多,对古圣先贤修齐治平的道理不甚了解。“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唐朝前面的隋朝三十多年就灭亡了,历史相当短暂。古人特别重视历史,因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可以鉴往知来,让后人不重蹈覆辙。中国有句古话叫“殷鉴不远”,意思是说夏朝的经验、惨痛的教训离我们还不远,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

      唐太宗当了皇帝之后,非常善于借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贞观九年,他和群臣谈到隋朝灭亡的教训时这样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这里指隋朝),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苑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亲眼所见。因此,朕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唐太宗很善于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深刻地体会到创业不容易,守成更加艰难。

      守成最难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德行。对于每个人来说均是如此;顺境比逆境还难经受住考验。逆境有的时候反而磨砺人,让人的志气增长,锻炼人的品志,增强人的意志;而顺境却是淘汰人,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在财色名利面前很难不堕落。《孝经》提醒说,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财色名利,要高度警觉,不要迷在其中。

      “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唐太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善于鼓励群臣进谏。他甚至主动地去求取谏言。比如说,在贞观十一年的时候,魏徵屡次上书劝谏。唐太宗就亲自写诏书回答魏徵。在诏书里,他说:“朕看了爱卿写的奏书,言语恳切,爱卿的一片忠肝义胆由此可见一斑。批阅爱卿的奏书,常常让朕忘记疲倦,而且爱卿的言词让朕深受感动。倘使爱卿对国情了解不深,怎么能够为朕提出如此中肯的建议,而及时纠正朕的过失呢?朕听说晋武帝灭掉吴国之后,只顾骄奢淫逸,不再关心国家政治。当时的太傅何曾退朝回家之后,就对他的儿子何邵说,我每天都看见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而只是说一些日常生活的俚俗之语,这和治理国家的道理相去甚远!这难道不是将灾难留给子孙吗?国家在你这一代还不至于混乱,因而你的性命暂且可以保全。说完,他又指着他的孙子们痛惜地说,可是到了你们长大的时候,必定遇上朝廷变故而性命不保!后来果然如何曾所料,他的孙子何绥遇上了晋王室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内部叛乱,结果在叛乱中为荒淫的酷刑所杀害。”

      唐太宗说:“以往的史书称赞这件事,说何曾有先见之明,但是朕的看法却不同。朕认为,何曾是不忠之臣,他是罪大恶极的。为什么?作为臣子上朝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如何指陈时政,尽忠直言;退朝之后应该废寝忘食地弥补皇上的过失,这样才能使君主的美德不断得到发扬,错误不断得到纠正,也就是常说的君臣同志的道理。何曾地位尊贵、权势显赫,应当直言进谏,谈论治国大道,匡扶时政,然而他在退朝后才说关于朝纲的言论,朝见时在晋武帝面前却没有勇敢地直言规劝。说他是明智之人,难道不是很荒谬的吗?如果国家危亡,却不知道辅佐、扶持,哪里还用得着这样的官员呢?爱卿所上疏的建议,朕已认真地阅读过了,这些金玉良言应时时放在朕的案头上,就像古代用来警示自己校偏纠过的信物一样,这样他日必定会有收获。等到过些年月,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庶。因为朕有爱卿的扶持,所以感到很放心,就像鱼有水一样,一切都得心应手、称心如意。爱卿敢于直言而无所隐瞒地奏疏,朕现在才回复,此后朕仍将虚怀若谷,恭敬地听取爱卿治国方面的好意见。”

      这个明君明在何处?魏徵屡次犯言直谏,直接指正唐太宗的过失,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没有觉得魏徵触怒龙颜,反而还称赞魏徵的质言。他认为,有了魏徵的助力,仿佛如鱼得水一样,治理国家就得心应手。皇帝有这样虚心求谏的态度,才会出现像魏徵这样敢于直谏的臣子。唐太宗主动引导并且鼓励群臣向他进谏,体现了一个为君者难得的胸怀。

      一个决策的错误影响的百姓何止千千万万,天子代表上天爱护子民,怎么忍心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让百姓受苦呢?唐太宗知道守成不易,希望群臣给他劝谏,也希望从古圣先贤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宝贵的教诲来提醒自己。这是他编纂《群书治要》的初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