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飘生活第105集——信的温度

 秦慈悦 2022-01-27
早上李老师出门去预热车,回来时在门口的邮箱里拿到一封信,一进屋就十分惊讶地对我说,曹老师,有你的信耶,竟然还是手写的。

我也一脸惊讶,真的是我的吗?上面是我的名字吗?

李老师点点头,递给我。

我拿到信封,一下想起来了,大概一个月前,一个曾经教过的女孩儿问过我现在韩国的地址,她现在在英国留学,说想给我寄一张明信片。

我一边拆信封一边对李老师说,嗯,这是一封从英国寄来的邮件。

李老师调侃道,那可真够远的。

一旁正在吃早餐的六六问道,爸爸,是从中国到韩国远,还是英国到韩国远?

李老师说,英国更远。

打开信封后,看到两张明信片,其中一张的背面写着几行字:真实且温柔,现实而不世故。

简单的两句话却一下击中了内心,不管是作为祝语还是描述一种印象,我都觉得足够美好。

现在消息秒回的语境中,竟然还能收到一个月前寄出的邮件,时光似乎都被沉淀在了小小的信封里。这样的时刻,总会想到木心先生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尤其是读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时,总是心生感慨,在这个信息发达且便捷的时代,我们有多久没有手写一封信了呢?

回顾自己写信最多的时候,应该是在高中和大学时期,高中时除了给初中的朋友们写信外,那时还很流行通过杂志交笔友,记忆中都曾收到通过杂志寄来的交友信。上大学时主要是和在异地的男朋友通信,几乎每周都在写,有时候上一封回信还没收到,又开始着手写第二封,主要原因是我话太多了。最后虽然分手了,可是信件却留下一大口袋,成为过往恋情最重要的回忆。

后来搬过几次家,每一次它们都会成为我行李的一部分。李老师第一次看到那鼓鼓囊囊的口袋时问我,那里面是啥?我第一次回答时还特别害羞,是我以前男朋友写给我的信。李老师笑了笑,噢,那你可得好好保管。不知他是调侃我,还是吃醋,但是自此搬家,他也没再问过,却都会记得给我的这包信留一个储存空间。

我想这也是我特别感谢李老师的缘故吧,记得21岁生日那年,李老师给我写过唯一的一封信,其中有句话是,你的过往我无法参与,但是你的未来请让我陪伴。

后来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往往写得最多的是给学生们,其实也算不上信了,充其量是些鼓励的话。记得我曾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选择了一些可以对应的名人名言,装在一个个小小的锦囊里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可以在人生不如意时拆开看看,希望能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力量。

而今天给我寄信的女孩就告诉我,多年前我写给她的纸条,她也一起带到了英国,还拍照给我看来着,当时看到图片仍然感动,但对比今天收到她的信时,不得不感慨,我的学生们的字都比我写得好。

日常再有写信的机会便是好朋友们过生日时,我会给她们手写一封信,可是因为最近两年在国外,这往常惯有的信也未能写,希望有一天可以补上这些年不在一起的时光。

除了今天,我最近收到信的日子,是在出国前,一个喜欢的男孩儿写给我的临别信,这是一个我每年生日都会手写一封信给我的人,所以值得珍藏。

细细想来,之所以觉得信是有温度的,我想是因为信即心吧。

愿新的一年,我们的心可以更加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