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启示录015:如何理解明明德于天下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曾子给出的成功路线图是明明德于天下,那做到怎样才算明明德于天下呢?明明德于天下和内圣外王是一回事吗?能够明明德于天下的一定是帝王吗?东西方有哪些人做到了明明德于天下呢?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上一讲咱们分享了曾子给我们提供的成功路线图,八条目,起点是格物,终点是明明德于天下。
那么咱们前面也说过,明明德是让自己内在的智慧发光,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能够开启内在的智慧。
那我们又该怎么样去理解明明德于天下呢?内在智慧的开启,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又跟天下有什么关系呢?
01
中国古人用四个字代表一个人修养和学问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
明明德是开启我们内在本有的智慧,就是佛家,道家常讲的明心见性,是发现我们自己的本心,是去找到那个与天地同在的至善与良知,这就是明代的大儒王阳明先生倡导的致良知。
那么,开启了内在智慧的人,领悟了天理大道的人,不会像一个捡到一个宝贝的普通人那样,把它藏起来,躲在暗处去自我享受,去自得其乐。
悟道还只是第一步,悟道了之后,还要去行道,最终达到与道合一。
也就是说,一个人真正的领悟了大道之后,他会时时刻刻按照大道的法则去待人接物,他的行事就具有了大道的无私特性。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的那样: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也就是他真的致良知,他真的开启了内在的大智慧,他一定像天地一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天下苍生,救济天下苍生,而不会自私自利,甚至不居功,可以做到忘我无我的程度。
换句话说,一个体道悟道的人,终究还是会与道合一的,会将他个人的私欲减低到极致,他会尽全力拯救和帮助别人。
02
这样就好理解了,明明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境界,是他悟道得道的境界。
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按照他得到的那个大道的法则来做事,把内在的道用出来,表现出来,展现出来,就叫做德,就是行道和与道合一。
我们用今天的话还可以理解为,明明德是思想上的认知,而明明德于天下,则是行。
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内圣外王,就是思想和行动上完全做到了统一,可以把那不可闻、不可见的内在大智慧,外化成可见可闻的大事功和大成就。
孔子在《易经》的系辞里面讲:一阴一阳之为道。那么一个人,他的境界到了之后,他也是一阴一阳。
阴,就是他内在的,我们对他不可见的那些智慧和领悟;而阳,是他外在表现出来的举止行为,道德情操。
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成就功业,对等平衡,合而为一。这就是历史上那些在思想上,在行为上有大追求、大抱负的人所想要达到的境界。
03
总结一下就是,内在的思想能够领悟大道,这是内圣;外在的行动与道合一,这是外王。
自我的内在修养、智慧是不可见的,为阴;待人接物,成就他人,造福他人是可见的,是阳。阴阳合一,阴阳平衡,知行合一,知行对等。
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当然,可不一定是帝王哦,周文王是帝王,他能够做到明明德于天下。
孔子不是帝王,甚至连一个诸侯国的国君都不是,但是他也做到了明明德于天下。
西方的大圣人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都是这样内圣外王的人。
现在随便哪个书店里都能够看到王阳明的书,大家想想看,王阳明已经离开我们五六百年了,他仍然在用他的智慧,他曾经的言行影响着今天的我们,这不是明明德于天下又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