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405: 孔子也有失言时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在什么情形下,对谁说了“割鸡焉用牛刀”?孔子说完为什么又说自己是在开玩笑?为什么说官员明道以后会更容易仁爱百姓?百姓学习道德后更容易拥护和响应官员的领导?为什么读了这则论语,要为今天的山东人感到脸红?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中国人都知道“杀鸡焉用牛刀”的这个成语,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而且是孔子的一句玩笑话。
01
《论语》的阳货篇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游,名字叫做言偃,当了鲁国武城的县长,武城宰。
有一天,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了武城,听到了弹琴和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随口就开了个玩笑:"杀鸡怎么用得着杀牛的刀呢?"
言外之意就是,你武城这么小的地方,至于用这么大力气,用礼乐来教化百姓吗?
子游听了不认同,马上就跟老师辩驳,或者说是为自己辩护:
我当初曾经在老师那里听到,在上位的君子学了道以后,明了道以后就能够仁爱百姓。居下位的小人,能够学道明道以后,就容易被管理和役使。
孔子听了言县长,也就是子游的辩护之后,感觉到他说的对。马上就对其他同学说:你们这些后生啊,言偃的话说的对,我前面说的只是开玩笑啊。
02
其实咱们还可以把故事搬到今天来,孔子是某个大学的资深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到已经毕业的、拿到学位,当了县长的研究生那里去考察学习。
看到这个地方治理得挺好,广场上齐刷刷的在跳着广场舞,还有人在练习唱大合唱,一片歌舞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教授就开了自己弟子的一个玩笑说:你至于嘛?这么小个地方,你至于搞得像大城市的,又是舞蹈队,又是合唱团吗?
这位当了县长的同学,没有因为导师有威望,地位很高,学问很高,而就简单地接受和盲从。替自己辩解:我这么做都是按照老师当初你教给我的原则和方法去做的呀!
让官员,让干部都能够学道、明道,这样的话,他们就自然而然会关注民生,会关注老百姓的疾苦。
而普通的百姓如果能够通过教化,懂了礼乐,更加安居乐业。这个地方的治安就会更好,政策落实起来就非常容易。
老师一听学生讲的有理,赶紧给自己打圆场,哎呀,跟其他同学说:我们这位言大县长说的对,是我错了,我刚才说的只是玩笑而已,你们不要太当真。
03
其实我们读到这之后,就应该告诉自己,孔子也是个人,尽管他是圣人,他也是普通人,不要过度地去美化他和神话他。
第二个,我们应该从《论语》里边的每一个字当中都读到今天的人和事儿,这样这个《论语》才越读越有意思,越读越有价值。
而且读了这则《论语》,我们要特别对孔子的这位得意门生子游表达敬意,为什么?
因为这位言大县长颇有点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味道。他当时可没想着自己的孔老师能不能下得了台,面子上能不能过得去。
反正我要替自己辩护,而且辩护的时候还有理有据。用老师自己曾经讲过的话来对照他今天说的话,让老师没有办法反驳,给自己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和证明。
孔子可能也没有想到,只是随便开了个玩笑,就让这位得意门生这么严肃地据理力争,而且字字在理。所以才借这个机会,一方面教育大家,一方面自己当面认错。
04
其实读了这段《论语》,除了觉得有趣之外,还非常替今天的山东人脸红。
山东一直讲自己是孔孟之乡,但是只要是跟山东人打交道打得多了,我们就会发现:
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里面,很少有子游这样能够为了真理,尊重常识,能够把真理置于权威之上的人,更少有像孔子这样能够把真理常识,看得比自己面子还重的官员和学者。
只要大领导表了态,下面的人很少有人再反驳了,不愿意再据理力争了,这就是今天绝大多数山东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背离了孔子的教化。
05
那么读了这则《论语》,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子游的话呢?其实子游的这句话,很容易被学问不通的人,或者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误解和误读。
以为当官员的教育下属,教化百姓,让他们学习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唤他们。类似的情况太多了,尤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甚至会有更加荒唐的解读。
我们今天的国家领导人强调“人民就是江山”,这个话,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
老子的《道德经》上讲: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一个执政者,也就是孔子时代的所谓君子,要想能够获得百姓的拥护,首先就必须为老百姓提供爱护。
也就是,执政者要用对百姓的爱护来换取百姓对自己的拥护。这样我们是不是就更加容易理解子游说的“君子学道则爱人”了。
君子也就是今天讲的党员干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他们就知道自己要想获得成就感,要想保持自己的荣誉感,必须为自己治理的百姓创造安定感和获得感。
那为老百姓创造安定感和获得感,不就是爱民嘛?
反过来说,如果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够明白道理,知道自己眼下的安居乐业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也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岁月之所以可以静好,一定是有人在为自己付出,为自己牺牲,为自己保驾护航。
也就是说,这个国家一定有一批有责任感、有能力、又有担当的人,在为老百姓操心,才有可能实现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
他们会明白政权的稳定,社会的安定是最最难得的,所以就不太愿意去违法乱纪,不愿意去跟正常的官员唱反调,就更加容易理解和拥护执政者的决策。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就是咱们常讲的和谐嘛。
所以从孔子讲的一句“割鸡焉用牛刀”和言大县长子游同学对自己的辩护,这一来一去,我们就能够领会管理的心髓,那就是以心换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