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学了佛法以后,是丢掉了一个贪欲,捡起了一个更大、更顽固的贪欲?为什么说要想成佛,先要忘了成佛?为什么说特别喜欢什么,和特别讨厌什么,都是分别心和执着心在作怪?为什么说传播佛法时,别人的任何反馈都不能往心里去?我们用四讲的时间把《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17,仔仔细细地精读了一遍,并且结合咱们现在的现状进行了引申和发挥。今天还想再花一点的时间,把整个第17篇归纳一下,总结一下,引申和发挥一下。首先,我们读了究竟我分第17品,读懂了这一品,就会明白佛陀为什么在开头的时候讲了一句关键的话,应该是在第五品:在我看来,整个第17分都是对这句话的深度解释,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能够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想啊,一个人要是想放弃升官、发财、出名的这些世俗念头,能够减少自己的欲望,这已经是非常难做到的。但是假如有人做到了,消除了自己对世俗那些追求的贪欲,开始去吃斋念佛,开始去持咒诵经,开始去打坐参禅了。想要离苦得乐,想要脱离红尘,想要成佛作祖,想要去极乐世界,结果怎么样呢?如果我们读懂了《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17就会明白,表面上看,我们是减少了贪欲,我们去亲近了佛陀和佛法,但是本质上是丢掉了一个大的贪欲,又产生了一个更大,甚至比贪财、好色还要大上万倍的贪欲。所以我们应该非常感恩须菩提,是他再重问了一遍这个问题,如何降伏其心?才能够让佛陀把这个问题进一步给我们说透。我们不是想找到那个无上正等正觉吗?我们不是想获得那个最高的智慧吗?我们不是想到那个离苦得乐的彼岸吗?我们不是想去那个极乐世界吗?我们不是想拥有庄严的佛土吗?佛陀他老人家告诉我们,死了这条心吧!因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固定不变的,能够描述清楚的,有固定形象的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也好,佛也罢,佛经也罢,庄严世界也罢,菩萨的名号也罢,这些都不绝对,都不固定,都是相,都有空性,都不能执着。只要咱们的心里还想着我要成佛,我要成佛,还想着自己是菩萨,别人是凡夫,还想着多做一些善事,多得点好报,还想着离开这个全是苦恼的娑婆世界,想要离苦得乐,那咱们就永远也没有办法真正成佛,真正的到达那个所谓的彼岸。因为这些概念也好,境界也好,佛陀告诉我们也都是相,也都是虚妄不实的,也都是我们分别心和执着心作用下产生的。有了分别心和执着心这二心在,咱们就永远也做不到离相和无住,做不到离相和无住,我们就永远也体验不到佛陀体验的无上正等正觉,当然也就成不了佛。咱们还别不信,佛陀他人家就自己现身说法了。他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要是他以前生生世世在修行的时候,满脑子都想着成佛,满脑子都想获得那个无上正等正觉,他根本就成不了佛。他根本也就获得不了那个无上正等正觉,他也就得不到那个超出普通人的通透的、圆润无碍的大智慧,他也就成不了如来。其实,我们在这里可以把佛陀的话稍微的引申一下,发挥一下,在祈园法会上,佛陀本人,佛陀说的法,佛陀给出的很多名词概念,本质上也全都是相,也都是要离掉的。这些感悟,我相信没有曲解佛陀的意思,但是很多阅读佛经的人,修行佛法的人可能一下子理解不了,更不要说从内心接受。2013年我开始精读《金刚经》,读这一篇的时候写下了四句心得:以无修为修,我这么说可千万别理解为不去修,不想得,不去求,不去学。而是讲我们要学佛法,我们要修行自己,我们要学习各种善知识的教诲,我们也可以想着去得到一个更好的境界。但是,千万不能一直把它放在心里。一开始的时候不能有期望的执着,得不到的时候不能有抱怨和悔恨的执着。只要我们一分别,一刻意,一执着,就是有了相,就是着了相,就容易走偏。把任何事情都太当回事儿,我们就不容易做到离相和无住,当然就体验不到佛陀讲的那种境界。但是假如我们心里边把所有的事情都刻意的去不当回事,人家念经,你说没用,空的!人家做好事,你说没用,空的!人家打坐参禅,你说这没用,是空的!这也是着相。我总认为这一种感觉,这一种领悟,非常有必要说出来,但真的没有能力把它说清楚。此时此刻,我特别感觉到语言文字在这个时候怎么显得如此的苍白和无力。我们既不能刻意地去做好事,刻意地去追求某种境界,当然更不能刻意地不做某种事,刻意地去不在乎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特别喜欢一件东西、一个事情、一个人,那我们是着相,我们是被这个东西控制。如果我们不喜欢,想摆脱一个人、一件事儿、一个东西,我们仍然是在着相。这种似有似无,非有非无,有而不有的状态,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状态,是用语言没办法描述的。其实我们把这一分真正读懂了之后,那还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呀!庄严佛土都不能执着,菩萨的名号也不能执着,无上正等正觉也不能执着,这些都是空性的。那么《金刚经》是不是空性的?《金刚经》是不是也是相?《金刚经》是不是也不能执着?《金刚经》是好东西,是一本宝书,让我们或者说指引我们去参悟万法空性,参悟无我的这个妙法和真理,获得心灵的自在。可是我们真正的能领悟了这个妙法之后,对《金刚经》就不能执着了,就不能死抱着不放了。就像佛陀自己说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读懂了《金刚经》,通过读懂《金刚经》让自己领悟了空性,能够做到离相和无住,咱们就应该把《金刚经》放下了。就像坐船过了河的人,应该离开船而去。咱们之所以会对佛陀的佛法,以及佛法当中宣讲的修行境界产生执着,最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咱们没有看懂佛陀讲的一切法无实虚的本质。于是就把自己当成了实在的存在,万法可以空掉,但是我不能空,我在这呢,这个时候我们就有我执。能够领悟一切法无我,能够去掉我执,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困惑,解除烦恼,但这是最难最难的。2013年我精读《金刚经》这一篇的时候,还写下了几句话来告诫自己: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世俗社会当中,不要觉得读了两篇佛经,就高人一等,我们要有平等心,要离相。还要用世俗的一些方法,尽可能的去引导一些人也来亲近佛陀,亲近佛法,也能够让他们像我们一样读到《金刚经》,读懂《金刚经》,也能够领悟空性,不再执着,减少痛苦,减少焦虑。人家理不理你,人家能不能听懂,人家认不认可,人家感谢不感谢,或者人家不仅不感谢你,还会骂你,这些呢都别往心里去。因为只有做到这样,该做的、能做的去做了,做了之后还不太当回事,心才是清静的,才是轻松的,才是自在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接近十年了,摸着良心问自己,真的做不到。但是,让自己略微感觉到一点欣慰的是,今天的自己比那个时候的自己要好多了。所以,会对佛法产生信心,对弘扬佛法,引导更多的人亲近佛陀也有信心,但是执着心并不那么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