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与免疫药物的出现,结直肠癌(CRC)领域迎来了新的时代。为进一步改善CRC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学界不断探索更多新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模式,2021年相继公布了多项CRC系统治疗的相关研究结果。为此,本报特别专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介绍CRC系统治疗现状,回溯2021研究进展,展望未来探索方向。
袁瑛 教授
浙医二院肿瘤内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理事
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遗传专委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袁瑛教授专访袁瑛教授:目前结直肠癌的系统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三大类。其中化疗仍为基石,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这三大化疗药物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AS野生型患者主要推荐化疗联合抗EGFR单抗治疗,RAS突变型患者则主要推荐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此外,针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MMR)人群,免疫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BRAF抑制剂联合抗EGFR单抗为BRAF突变患者带来希望;抗HER2双靶治疗可显著改善HER2扩增患者的预后。
Q2:请您简要介绍2021年结直肠癌领域的研究进展。
袁瑛教授:首先,2021年CRC领域最闪亮的研究莫过于KEYNOTE-177研究,它证实了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MSI-H/dMMR的转移性CRC患者,可较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或靶向治疗显著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也显示出获益趋势。目前,帕博利珠单抗已获批相关适应症,2021版全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也I级推荐MSI-H/dMMR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
然而,在结直肠癌中,MSI-H/dMMR人群占比较少,不足10%;人群基数更大的微卫星稳定(MSS)患者是否能从免疫治疗获益,是学界更关心的问题。为突破MSS CRC免疫单药治疗不敏感的瓶颈,研究者开始探索免疫治疗与传统的化疗或靶向联合是否能提高疗效。2021年多项研究报告了相关结果,显示出免疫联合治疗晚期MSS CRC患者的潜力。
如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公布的Atezo TRIBE研究结果显示,相较FOLFOXIRI 贝伐珠单抗治疗组,FOLFOXIRI 贝伐珠单抗 阿替利珠单抗一线治疗不可切除mCRC实现了PFS获益,联合免疫治疗组患者mPFS超12个月。李进教授则报告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后线治疗MSS CR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22.7%。我们中心也对RAS突变、MSS型晚期CRC患者进行了一项单臂、Ⅱ期的探索性研究(NCT04194359),分析了在CAPEOX 贝伐珠单抗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是否能一线改善患者预后,那么该研究已经初步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在2021年CSCO学术年会上进行了口头报告。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希望能为免疫一线治疗MSS型患者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在靶向治疗方面,2021年也有一些收获,其中最大的亮点为关于KRASG12C抑制剂MRTX849的一项研究。KRAS突变在肠癌中发现已久,且与较差的疾病预后有关。KRAS一度被认为是“不可成药靶点”,可喜的是,约一两年前KRASG12C抑制剂AMG510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肠癌中显示出一定疗效,打破了“不可成药”的魔咒。2021年报道的MRTX849无论单药还是与抗EGFR单抗联合,对KRASG12C突变患者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在后线治疗中单药组和联合抗EGFR单抗组的ORR分别为22%和43%。非常遗憾的是,KRASG12C突变仅约占总突变的3%~5%,如果未来能够研发靶向KRASG12D的药物,那受益人群将会大大增加。
袁瑛教授:进口的PD-1/L1抑制剂开启了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但随着医疗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国产PD-1/PD-L1抑制剂被研发,经临床研究证实疗效和安全性后,陆续获批或即将获批相关适应症。
复宏汉霖原研的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为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其在2021年CSCO学术年会上公布的单臂、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数据就非常出色。研究纳入了108例经治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H实体瘤(包括结直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患者。主要疗效分析人群的结果显示,独立影像学评估(IRRC)的ORR达38.2%,12个月总生存率为81.2%;53例经两药或三药治疗失败后,再无标准治疗方案的晚期CRC患者,ORR达37.7%。这显示出斯鲁利单抗对MSI-H人群有非常好的抗肿瘤活性,相对其它PD-1抑制剂的ORR或12个月总生存率数据,可以说斯鲁利单抗毫不逊色,甚至有些超越。当然,这样的非头对头对比,并不公平。
从安全性上看,斯鲁利单抗治疗患者耐受性良好。52.8%(57/108)患者发生≥3级的不良事件,但主要是贫血、肝功能损伤等,属于临床医生可以妥善处理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