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

 我的教育人生 2022-01-29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

作者:李广生

再有两天,就要过年了。虽然疫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但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年的气息。流光溢彩的街道,往来奔波的车流,人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机场、码头、车站然后奔向同一个目的地——那个叫家的地方,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满街奔跑的快递小哥,等等,让年的气势愈加恢宏。但是,差不多所有的人都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这是为什么?

作为一名老教研,我习惯从文化层面寻找原因。年之由来无疑是农耕文明对自然之神的崇拜。

农耕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也可以称之为人类一切文明的母体。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说着不同的语言,想着不同的事情,过着不同的日子,隶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但基因图谱研究已经有力的证明,我们本来是一家人,甚至拥有一个共同的“母亲”。15到20万年前,我们共同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再后来,他们沿着不同的路线向世界各地迁移。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用以充饥的植物的种子能够长出植物并收获更多的种子。这一伟大的发现让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他们可以不用四处流浪寻找食物,而是通过播种收获的方式获得食物。找到一块适宜的地方,一般是靠近河流的肥沃之地,他们开始定居、群居,农耕文明就此生根发芽。人类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世界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追根溯源的话都会回到刀耕火种的日子。

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的忠实传承者,而且是唯一的让这一文明薪火相传绵延至今的民族。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靠天吃饭、土里刨食是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由此催生了崇拜自然神的农耕文明。“老天爷”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词汇,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对天地的无限敬畏和无穷期盼。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大自然以年为周期控制作物的生长也左右着人类的生活。年便成为自然神在人世间的代表。对于一个骨子里崇信天道的民族来说,年意味着什么苦难都可以结束,一个新的循环即将开始,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要保持对未来充满希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天增岁月人增寿”,中华民族复杂而沉郁的情愫寄托于年中,所以对年倍加重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安土重迁、叶落归根、孝老爱亲等农耕文明的特质像基因一样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带来巨大冲击,农耕文明就像日益缩小的乡村一样呈式微之势。这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们不再以年为单位计算收成,而是以月甚至周和日为单位计算收入;我们不再把希望寄托于明年,而是忧心忡忡于明天;靠天吃饭的天道被科技力量打败,只能祈求于天的所谓的年景变成了可控因素;还有多少人真的关心天气呢,他们只是关心天气预报和穿衣出行指数;甚至认真看天的人都很少了,人们的眼睛和心思都被手机和电脑屏幕锁定……在无坚不摧的工业文明和无孔不入的商业文明的联合攻击下,老实巴交的农耕文明只能步步后退,日渐边缘化。这才是人们普遍觉得年味越来越淡的主要原因。或是可以这样说,并不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而是支撑年味的农耕文明被飞速发展的世界淡化了。

年味越来越淡似乎已成定局,挂多少红灯笼、发多大的红包、吃多么丰盛的年夜饭可能都无法挽回。但是,那些滋养我们这个民族,支撑我们历尽千难万险终于走到今天的远比年味更加珍贵的东西,会不会断掉呢?

以此观之,大可不必费心费力的烘托年味。年味可以淡,有些东西却不能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