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塘河记忆| 家在塘河横港头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2-01-30

  我的老家叫横港头。塘河,一支向南,从南塘到瑞安东山,便是温瑞塘河水系。到南湖,向东便是烟波浩渺三垟湿地,我们村正好处在湿地通向塘河的出入口。村头是塘河,村尾是祠堂,榕树。那里是我们童年的乐园:爬树戏水摘菱角,游泳抓鱼。过了榕树,河面突然变得开阔,一片汪洋,那里是我们的禁地。一个个小岛点缀其中,上面种满了瓯柑,村里人给每个“水墩墩”都取了一个名字:马垟后、尖头垟、扁担尾、猫臀……

  我一直怀疑横港头曾经是一个海港。远古时代,温州由海上的许多岛屿组成,温瑞塘河当时为海域,《山海经海内南经》有“瓯居海中”的记载。吹台山、大罗山、西山、集云山等山为海上岛屿,当时惊涛拍岸,汹涌澎湃,沙鸥翔集,别是一番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上升运动,地势隆起,今温瑞平原渐渐变为浅海。瓯海南白象到瑞安塘下之间是一条海峡,这条海峡拐弯处就是古代著名的 “帆海”。当时舟楫从大罗山之支脉帆游山和吹台山支脉头陀山之间穿梭,云帆片片,浩浩荡荡。今三垟、梧田、茶山、南白象、丽岙、状元、蒲州等一带均为帆海区域,并连通上河乡一带,一片汪洋,面积相当广阔,确是有海的气魄。到了两晋时期,三垟一带的古浅海演变成为潟湖。所以我们这里至今仍是一派水乡泽国的“水墩墩”。

图片

    何勇/摄

  我们村是陈姓聚居地。榕树下的陈氏宗祠门口的对联,依稀记得有:横港对罗山源流绵长。我们陈姓的始祖是周武王长婿陈胡公,世居河南颍川,后为避北方战乱,迁福建,来温州的一世祖在唐朝时奉旨观察浙江,晚年定居永嘉芙蓉,至宋代十三世祖陈灏迁大若岩白泉。明嘉靖年间,一支迁到温州南门外塘河东横港头村,到我这一代已是三十八代了。小时候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说的,族谱里仍记录着这些祖先的名字,只是现在村里的祠堂被拆了。在温州,曾经每个村子,每个姓氏,每个家族的历史,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部迁徙史文化史。

  三府殿和太阴宫陈十四娘娘庙建造在水中的小岛上。在三府庙中.陈府爷“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神像端坐在正殿中央,神像左右还有杨府、袁府的神位,俗称“杨袁陈三府”。“杨”指的是“杨府爷”,“袁”指的是与杨府爷有关的陶山白袁相公。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陈府”的子孙代表着来自闽南的移民.那么“杨府”“袁府”的子孙无疑代表着温州当地的先民。直至现在,村里的百姓能共同祭祀“杨袁陈”三府,这就是浙闽两省“移民和当地先民”和谐相处最有力的见证了。

  旧时农村有练武强身的传统,南拳在温州乡间盛行。陈一虎拳师,原名陈希青,瑞安人,与二哥陈郎青,上世纪20年代同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武术教官。希青后去南京,任南京中央国术馆武术教官,一次演练,一发神力,立使碗口粗棍棒前端斩为二截。时任民国政府国防部长的何应钦正在一旁观看,赞叹曰:“真不愧为中华一虎也!”据说,此后即改名为陈一虎行世,原名陈希青反不见人提起。一虎先生解放后居住在我们村收徒授拳,直到1984年病故。我读一年级的时候还经常在瓯柑园里看到他步履踉跄的样子,我看到了一代宗师最后的背影。

  逝水如斯。突然记起叶适的“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说的虽然不是我的老家,却也和我老家的风物别无二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