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五十七集第2讲

 情缘半岛 2022-01-30

《大学》上说“明明德”,每一个人本性都有明德。修学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明德彰显出来。而欲望太多、太强,会遮蔽自己的明德;一个人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也会遮蔽自己的明德,最终受损伤的不是别人,首先是自己,这是得不偿失。明白这些道理,我们要积极地进德修业,而不是和别人攀比欲望、享受,这样才能够活得理得心安。
在《礼记.文王世子》中指出:“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古圣先贤教导世子(即天子即位之前的称呼),要学会谦卑之道,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古人特别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天子修谦卑之德,从他做太子时就已经开始了。
作为储君的世子,当然要学习如何治国理政,但是培养德行更是不可缺少的科目。因为世子以后要成为天子,天子是众阳之尊,如果不懂得修“卑下之德”,就会出现“亢龙有悔”的现象。“亢”是至高,“龙”,是君位。“亢龙有悔”就是处在极尊之位,应该以高傲为戒,否则就有败亡悔恨之祸。为什么呢?后面解释道,地位极其显贵,没有比这更高的位置,身分极其崇高,没有人能够轻易地接近。贤人都处于下位,没有办法在他身旁辅佐,因此一举一动如果不谨慎就会引祸上身。“亢”是只知道进取,却不知道退守;只知道存,却不知道会衰亡;只知道获得,却不知道会丧失。只有圣人的智慧才能够知道如何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
所以处在天子之阳位,是非常尊贵的位置,必须有谦卑之德来辅助,否则就会招致悔恨的结果。所以世子在成为天子之前,一定要学习卑下的德行,才有助于他日后安坐于至高的“阳位”,所以“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知道为人臣子之道,才能够做好君主;知道如何事奉别人,在事奉别人的过程中,培养出谦卑的品德,使谦敬的待人处世态度成为一种习惯,才能够去指使别人、领导别人、管理别人。
中国古人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太子出生之后,就要给他以良好的教导,培养起他谦卑的品德。譬如在史书中记载,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文王的时候,就非常注重胎教。她“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放言”,不好看的景色不去看,淫词歌舞不去观听,口里所说的话,一定是很温柔的、谦虚的话,没有傲慢的言语,更没有粗鲁骂人的话。正是因为文王的母亲是这样一位谦恭有礼的圣母,所以她所教出的孩子文王,也才是一位圣人。
不仅如此,孩子出生之后,就要请最有德行、最有学问的人做他的老师,来教导太子。在《礼记.文王世子》中,就特别指出世子应当与国人“齿于学”。《晋书》也指出“太子居以士礼,与国人齿,以此明先王欲令知先贱然后乃贵。”“齿”是牙齿的齿,就是根据年龄大小的顺序,来行长幼尊卑之礼。“齿于学”,就是太子入学时,要与平民百姓的子弟按照年龄大小的顺序,行长幼尊卑之礼。世子虽然是储君,但是在登基之前,不可以以君臣之礼与国人相见。这样做的目的,既能够让他亲民,了解民间的疾苦,体察民情,同时也培养了他的谦下之德,知道长幼有序。因为世子一旦登基,就是居庙堂之高,与百姓接触的机会很少,如果在他为世子时不能和民众建立起相亲相爱之情,就很可能出现为君之后,不能体会民间疾苦,不了解民众之情,甚至于视民众如草芥的情况发生。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世子的教育,培养起他的谦恭之德,使他把谦恭作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对每一个人都谦恭有礼,而且能够礼贤下士,就不会高高在上,特别是如果对于贤德之人能够尊敬,才能够感召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来辅佐他。
在《群书治要.晋书》中也记载,愍怀太子年少时本是聪慧好学,但是“由于长养深宫,沉沦富贵,受饶先帝,父母骄之,每见选师傅,下至群吏,率取膏粱击钟鼎食之家,稀有寒门儒素……遂使不见事父事君之道。”太子聪慧好学,本来是国家之幸,但是因为成长环境之中,没有布衣之士、朴实忠谨的人来教导他,而他选择的太师、太傅、侍从,都是豪门大户之家,都沾染了玩世不恭、不务正业、骄奢淫逸的坏习气,对于孝亲尊师、长幼进退的礼节都疏忽大意,没有学习,更谈不上谨慎持身、体察民情了。所以后来因为太后嫉妒太子的声誉,于是通过假意召见太子并把他灌醉,写了一封反书,最终太子被废,而且被陷害至死。这都是因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懂得谦卑之德,所招引的杀身之祸。
所以在《晋书》中指出:“天子之子,不患不富贵,不患人不敬畏,患于骄盈不闻其过,不知稼穑之艰难耳。”天子之子,就是太子,虽然没有登基,但是已经尊显无比,他所缺乏的是谦下修身、体察民情的德行修养。他不必担心自己不够富贵,也不必担心别人不尊敬他、畏惧他。而应该担心身处于富贵之中,习惯于骄傲自满,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甚至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皇帝。如此一来,怎能担任治国爱民的大任?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为大,现在人一般理解为没有儿子,这当然是无后为大的一种情形。但是真正的无后为大,就是生了七、八个儿子,却没有对这些儿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他们不读圣贤书,结果骄奢淫逸,不能把自己的家道、家风、家业承传下去,甚至还做出很多祸国殃民的事,这样的儿子与其有,还不如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无后为大。
所以中国古人把培养后继人才、后继接班人看得无比重要。普通人家虽然不能像教育太子那样,选择全国最有德行、最有学问的人来教导子孙,但是也要选择有德行、有学问的人,给子孙以好的教导。所以富能够超过三代绝对不是偶然,都是读圣贤书、接受圣贤教育的结果。
所以如果人们去参观山西的乔家大院,或者常家庄园,就会发现乔家大院即使是亭子之上,写的都是《论语》上的教诲。亭子上写的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且他们的婚丧嫁娶之礼,完全是按照古代的礼节来进行,这些礼节都是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教育。还有杏林的景观,就是孔子当年讲学之处。这说明乔家能够富超过几代,不是偶然的,都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而富不过三代,或富不过当代,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